|
|
党的十八大以来,如东县全力书写脱贫答卷,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跨越。在如东奋进的十年征程中,民生福祉日益丰厚,乡村面貌愈加靓丽,致富之路越走越宽,美丽如画的乡村已破茧化蝶,广袤田野正升腾起新的希望。
发展特色产业 促增收助脱贫
双甸镇是优质水稻种植大镇,常年种植面积8.5万亩,主要以家庭农场、新型合作农场等形式经营种植。与此同时,该镇还有稻米加工企业1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家,全镇年加工销售稻米40万吨。现在,双甸镇已经形成了稻米生产、加工、销售的链式发展路径,直接从事稻米种植、加工、运输、销售人员超万人,培育了“智方” “苏通康硒”“苏通绿禾”“天佳谷缘”等一批农产品优质品牌,水稻产业年产值超12亿元,成为了该镇支柱产业之一。
双甸镇的稻米产业是如东县发展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如东县全力打造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规模化、园区化、标准化、品牌化进程,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如东大米”“如东条斑紫菜”“如东泥螺”“如东文蛤”“栟茶竹蛏”“如东蘘荷”等10多件地理标志产品,铺就了产业兴旺、百姓致富的“幸福路”。自从打造“如东大米”品牌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后,“如东大米”市场价格快速提升,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种植优质品种的积极性,全县优质稻谷的优质品率从2017年的36.8%提升到目前的70.7%,三年来,带动农民增收7亿多元。
近年来,如东县把因地制宜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作为推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采取示范引导、政策扶持等措施,全力推进农业专业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 留住美丽乡愁
乡村是农民的立足之基、生活之本。建设美丽家园,留住美丽乡愁,才能让农民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如东县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着力打造了一批可观可感的乡村振兴样板。2021年,如东县共培育了16个市级示范村先进村和20个县级示范村先进村。根据部署安排,2022—2023年,市级示范村、先进村培育周期延长为两年,如东县共有24个村纳入市级培育队伍,近期将公布31个县级培育村的名单。如东县推行一村一策,县推进办联合5个指导组,对各村指标完成情况和项目建设,实施全过程追踪指导服务。目前市级培育村已签合同项目占比23.91%,预计年底能够实现所有项目开工率20%的目标。目前,市、县两级示范村、先进村已经覆盖全县15个镇区,初步形成“串点连线成片”的格局。
提升治理能力 推进全面振兴
去年3月,大豫社区通过“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邀请村民代表、党员代表、政协委员等21名议事代表就“五星级文明户评选方案”畅所欲言,最终梳理形成五项评选标准。具体包括: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家庭和睦、团结互助、环境整洁。每一方面用一颗星来代表,全部达标为“五星级文明户”,评选标准几乎涵盖了乡村治理的方方面面,倡导移风易俗,助推乡风文明。
村民的事,村民自己做主。洋口镇洋口村推行“法治、德治、自治”,村重大事项按照“党员群众建议、村党组织提议、村务联席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决议和表决结果实施情况公开”的模式进行决策实施,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村级治理格局,跨进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行列。
近年来,双甸镇高前村不遗余力培育求实淳朴的乡风文明。村里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发挥道德讲堂、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广泛开展文明家庭评选,培树良好的家风家训,让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蔚然成风。特别是易俗堂的建成,为进一步推动移风易俗搭建了新载体。
完善乡村治理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如东县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以乡村善治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走进如东,特色产业正迸发勃勃生机,群众腰包越来越鼓,美丽乡村越来越美。村美、民富、产业兴的宏伟愿景如同一颗颗“希望种子”,在扶海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释放出乡村振兴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