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报讯(记者 朱蓓宁 王玮丽 彭军君)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他强调,要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着力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加快科技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京参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我市相关部门、园区及企业负责人纷纷表示,将牢记总书记的深切关怀和殷殷嘱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勇挑大梁、走在前列,以实际行动为南通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注入更强劲动能。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赵男男:
立足全局谋创新
围绕中心抓科技
2022年,南通加快打造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招引认定科创项目704个,净增高新技术企业517家,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67家。
“我们将坚决按照总书记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指示要求,锚定‘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这一目标不动摇,紧扣‘科技创新提效’这条工作主线,奋力打造科创强引擎,不断积聚发展新动能。”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赵男男介绍,今年,市科技局将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推动“揭榜挂帅”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主体培育,深入实施高企培育三年行动,大力招引科创项目、科技人才、科技成果、平台机构,持续推动创新主体扩容提质;系统布局平台载体建设,加强与重点高校院所合作,推动已建平台发挥“引育项目、服务企业、集聚人才”作用,不断提升平台载体能级;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科技创新双月例会机制统领作用,全面提升“强统筹+硬落实”全市域“大科创”推进效能。
“立足全局谋创新,围绕中心抓科技。”赵男男表示,将努力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中展现科技担当、贡献科技力量。
南通创新区党工委委员、管理办公室主任吴冰冰:
放大科创策源功能
铸就品质创新高地
南通创新区始终紧扣创新这一初心使命,打造“1+3+N”产业体系,以一流的科创载体、一流的功能配套、一流的创新生态,吸引集聚了一批国字头“大院大所”以及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和高层次人才,正逐渐成为长三角北翼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
南通创新区党工委委员、管理办公室主任吴冰冰表示,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勇担沿江科创带“中枢一核”使命,全面放大科创策源功能,全面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奋力建设“城市新中心、科创引领区、人才向往地”。
吴冰冰介绍,南通创新区将持续围绕三个“聚力”下功夫:聚力推进招商引资,坚定不移走以产创融合为导向、以企业项目为主体、以实际需求为牵引的创新发展之路,持续强化科技赋能、人才引领和项目支撑;聚力做优服务保障,全面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政策服务保障,持续完善“e+6”服务体系,着力锤炼全区党员干部服务思维和服务能力,全方位提升服务质效;聚力提升功能品质,进一步优化布局,着力完善教育、医疗、住房、休闲等功能配套,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紫琅湖活力商圈建设,努力营造近悦远来的城市氛围。
全国人大代表,中天科技集团董事长薛济萍:
走向产业中高端
体现发展高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这让全国人大代表、中天科技集团董事长薛济萍感到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力量,“企业的前进方向更加明确,走向产业中高端、体现发展高质量,我们必须有更多作为、更大贡献。”
中天科技历经三十多年发展,持续加大创新投入,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逐步形成了通信、电网、新能源、海洋、工业互联网等“专精特新”一企一品深耕模式,旗下拥有6个单项冠军产品,多项专利获国家优秀奖。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将以更多拳头产品抢占竞争制高点、掌握行业话语权。”薛济萍表示,中天科技一定牢记总书记嘱托,继续锚定创新发展不动摇,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坚持“四个面向”,“创新驱动,合规奋进”,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主营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作出新贡献。
中铁山桥(南通)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洋:
激发创新活力
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我国的制造业现在要努力的,就是全面提升,过去的中低端要向上走,布局高端。对此,中铁山桥(南通)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洋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近年来,中铁山桥南通公司积极践行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指示,不断在智能制造上下功夫,在提升质量、塑造品牌上做文章,打造了智能制造生产车间,构建了以板材数字化下料切割生产线、板单元数字化组焊生产线、桁梁杆件数字化制造生产线、数字化节段拼装生产线、数字化涂装生产线和车间制造执行智能管控系统为核心的“五线一系统”,建成国内首个钢桁梁数字化建造平台,全面实现制造车间生产过程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管理与控制,在钢桥梁智能制造上迈出第一步。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刘洋表示,将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高附加值产品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努力将公司打造成为生产创新型、规模效益型、智能制造型企业,为建设交通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的宏伟蓝图贡献力量。
南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产业创新发展研究所所长陈晓峰:
以科技创新
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的重要讲话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和融合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支撑,也是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坚实物质技术基础。”南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产业创新发展研究所所长陈晓峰说,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突破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中部分存在的“有创新、无精尖”“有主体、缺活力”“有产业、少融合”等问题。
分析路径,陈晓峰认为,首先,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供给,找准源头性技术创新领域,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其次,要依托研发平台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具有多主体投资、多样化模式、企业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此外,还要打造融通循环、高效适配的创新生态体系,探索形成龙头企业、配套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协同联动、相互赋能的发展格局。
“多管齐下,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陈晓峰认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拆除阻碍产业化的“弹簧门”“篱笆墙”,真正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互动、互促、互融,促进创新成果更快、更好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