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一道桥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博物馆工作,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指出“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求“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
“古琴厚重和悠远的意境让人身心愉悦,舒缓了压力,充分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和博大精深。”潺潺琴音令游客沉醉其中,也拉开了文博盛宴的序幕。近日,如皋市博物馆以“5·18国际博物馆日”为契机,围绕“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这一主题,利用馆藏特色资源,给人们呈上了一道道精美可口的“文化大餐”。
方寸天地 皋韵传承
一笔一划勾勒凿刻韵味,一刀一刻展现汉字之美。篆刻体验活动现场,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字,全神贯注在印面上,手握刻刀小心翼翼地进行篆刻。安静的现场只剩下石料和刻刀轻轻地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铮铮响声。经过半个小时左右的精心创作,“东皋”“雉水”等一个个具有如皋特色的印章逐个完成。
“篆刻是我国独有的艺术门类,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市博物馆宣教部工作人员王鲁旋介绍,篆刻历史悠久,与中国古代诗词、书法、绘画相互辉映,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要素和内涵。此次篆刻体验不仅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也引领社会群众领会理解汉字文化,激发民族文化自信。
雉水琴学 雅韵逸风
文人雅好,以琴问道。踏入市博物馆“信是钟期访未迟”雉水古琴史料展,仿佛置身虚静悠远的中国山水画之中。“高古、清逸、淡雅,是古琴给我最深的印象,古琴最具中国古代文人气质,亦最得中国古典美学意趣。”古琴爱好者张齐佳赞叹道。
为丰富市民观展体验,现场还开设古琴雅集活动,数位古琴名家倾情演绎《白雪》《猗兰》《樵歌》等多支古琴名曲,余音绕梁、回味悠长。“观展、品琴,市民沉浸式体验古琴音乐艺术,切实感受中国古琴的持久魅力。”市博物馆副馆长李晓明表示,如皋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人文积淀,通过梳理本地区数百年来的琴学发展脉络,勾勒雉水大地的琴人群像,领略古琴艺术的音律之美、思想之深、文化之博。
文博课堂 学韵共享
在如皋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大礼堂,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博讲座正在进行,学生们聚精会神、热情参与。“孩子们从上周就盼着这堂文博课,在文博课堂上确实也学到了平时不太能接触到的知识。”如皋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德育处主任张爱琴笑着说,孩子们既玩得开心又学得高兴,学习效率也是事半功倍,这是传统课堂很难达到的效果。
“文博知识进校园”是博物馆特色品牌活动之一,有力推动了如皋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让在校学生深入了解如皋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实现了馆校联合、共享共通,提升和培养了广大青少年的精神素养和文化自信。据了解,该馆志愿服务队已先后走进如皋城区及乡镇多所中小学,受教人次达数万人,得到了学校师生的一致欢迎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