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绿色生态之城的“海安答卷”
来源:海安市 发布时间:2023-11-07 字体:[ ]

日前,海安被命名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是自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后,海安再添一张靓丽的“国字号”生态名片,也是海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6000年前,青墩先民在水草丰茂的里下河平原上用陶斧打破了江淮大地的宁静,自汉起往来商旅辐辏,“三十六盐场咽喉,数十州县要道”的美名开始享誉华夏,到而今黄海之滨鸥鸟翔集、通扬河畔郁郁青青、万顷良田白鹭翩跹,勤劳的海安人民立足生态资源禀赋,深刻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乘灌溉之利、舟楫之便、鱼米之裕,让这座古邑新城完成了绿色生态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的华美蝶变。

面对“绿色大考”,海安不断完善“大环保”工作格局,努力做美经济、生态“双面绣”。以“绿色考核”指挥棒为引领,海安设立11个环保专业委员会,全市上下齐抓共管,宽领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优化攻坚体制,水气土三个工作专班打通多部门“一体化”联动治污的“任督二脉”。坚持系统集成理念,常安纺织产业园实现生态环境政策集成改革和限值限量管理试点的深度融合,建立基于环境质量和企业综合绩效的差别化污染物排放总量动态分配模式,“常安经验”全国放样。成功磋商全国首例惩罚性赔偿案例,累计签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211件,增殖放流、劳务代偿、设立碳汇林片区等替代性修复创新做法走在全国前列。

自黄海之滨溯北凌河而上,从稻香扑鼻的万亩良田,到星罗棋布的桑园菜地,再到港汊交错的里下河湿地,秀美苏中风光背后,是海安对美好宜居环境持之以恒的追求。海安把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突破口,敢于向顽瘴痼疾亮剑。2022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达31微克/立方米,较2019年同比改善24.4%,实现监测历史以来最优水平。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82%以上,较2019年提升3.9个百分点。市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连续三年达100%。备用水源地稳定保持Ⅲ类水质。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以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生态质量指数(EQI)达57.66,保持南通前列。

以生态保护之“力”,谋绿色发展之“变”。海安抢抓长江一体化发展机遇,牢记“国之大者”,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加快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发展。围绕全市9个重点行业实施经济、排污、能耗综合绩效评价,分级分类开展整治提升,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培育引导作用,激发绿色发展动能。不断加大环境基础设施投入,近三年来完成水、气污染防治项目1600余项,新建两个工业污水处理厂和389公里污水主管网,完成327家涉VOCs行业企业水性涂料替代。建成5个工业“绿岛”项目,为工业企业集中治污,降本增效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全面提升产业清洁生产水平,常安纺织产业园成功入选国家清洁生产创新试点,促进园区整体减污降碳。

岸上杨柳依依,水中水草摇曳,野鸭嬉戏,附近的村民三三两两在这里散步,这里是海安建设的生态安全缓冲区。自2019年以来,为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海安建设了11座覆盖全域的生态净化型缓冲区,缓冲区具有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稳定生态等功能,其减排总量可用于支持区域重大项目建设,成功入选全省“十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在农业面源治理方面,海安另辟蹊径,因地制宜探索开创农田退水治理“四模式”,建设约6100亩高标准农田生态化灌排系统;在5个重点断面实施生态化导流、水岸共治等农田尾水循环利用工程,惠及农田1.6万亩,实现了“退水不直排、尾水不下河、养分再利用”,汛期水质同比改善7.7%—48.8%,治理经验全省放样。以中洋集团为龙头创新长江珍稀鱼类开发性保护模式,建有国家级河豚鱼、刀鱼水产原种场,数个种质资源库,众多长江水系珍稀物种在此繁衍生息,重返自然。

执“奋进之笔”,绘就“只此青绿”画卷,海安将用好用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块金字招牌,再接再厉,紧紧围绕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美海安”的生态画卷正在江淮大地徐徐铺展。

相关新闻
相关文件
绿色生态之城的“海安答卷”
来源:海安市 发布时间:2023-11-07 字体:[ ]

日前,海安被命名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是自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后,海安再添一张靓丽的“国字号”生态名片,也是海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6000年前,青墩先民在水草丰茂的里下河平原上用陶斧打破了江淮大地的宁静,自汉起往来商旅辐辏,“三十六盐场咽喉,数十州县要道”的美名开始享誉华夏,到而今黄海之滨鸥鸟翔集、通扬河畔郁郁青青、万顷良田白鹭翩跹,勤劳的海安人民立足生态资源禀赋,深刻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乘灌溉之利、舟楫之便、鱼米之裕,让这座古邑新城完成了绿色生态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的华美蝶变。

面对“绿色大考”,海安不断完善“大环保”工作格局,努力做美经济、生态“双面绣”。以“绿色考核”指挥棒为引领,海安设立11个环保专业委员会,全市上下齐抓共管,宽领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优化攻坚体制,水气土三个工作专班打通多部门“一体化”联动治污的“任督二脉”。坚持系统集成理念,常安纺织产业园实现生态环境政策集成改革和限值限量管理试点的深度融合,建立基于环境质量和企业综合绩效的差别化污染物排放总量动态分配模式,“常安经验”全国放样。成功磋商全国首例惩罚性赔偿案例,累计签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211件,增殖放流、劳务代偿、设立碳汇林片区等替代性修复创新做法走在全国前列。

自黄海之滨溯北凌河而上,从稻香扑鼻的万亩良田,到星罗棋布的桑园菜地,再到港汊交错的里下河湿地,秀美苏中风光背后,是海安对美好宜居环境持之以恒的追求。海安把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突破口,敢于向顽瘴痼疾亮剑。2022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达31微克/立方米,较2019年同比改善24.4%,实现监测历史以来最优水平。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82%以上,较2019年提升3.9个百分点。市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连续三年达100%。备用水源地稳定保持Ⅲ类水质。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以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生态质量指数(EQI)达57.66,保持南通前列。

以生态保护之“力”,谋绿色发展之“变”。海安抢抓长江一体化发展机遇,牢记“国之大者”,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加快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发展。围绕全市9个重点行业实施经济、排污、能耗综合绩效评价,分级分类开展整治提升,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培育引导作用,激发绿色发展动能。不断加大环境基础设施投入,近三年来完成水、气污染防治项目1600余项,新建两个工业污水处理厂和389公里污水主管网,完成327家涉VOCs行业企业水性涂料替代。建成5个工业“绿岛”项目,为工业企业集中治污,降本增效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全面提升产业清洁生产水平,常安纺织产业园成功入选国家清洁生产创新试点,促进园区整体减污降碳。

岸上杨柳依依,水中水草摇曳,野鸭嬉戏,附近的村民三三两两在这里散步,这里是海安建设的生态安全缓冲区。自2019年以来,为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海安建设了11座覆盖全域的生态净化型缓冲区,缓冲区具有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稳定生态等功能,其减排总量可用于支持区域重大项目建设,成功入选全省“十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在农业面源治理方面,海安另辟蹊径,因地制宜探索开创农田退水治理“四模式”,建设约6100亩高标准农田生态化灌排系统;在5个重点断面实施生态化导流、水岸共治等农田尾水循环利用工程,惠及农田1.6万亩,实现了“退水不直排、尾水不下河、养分再利用”,汛期水质同比改善7.7%—48.8%,治理经验全省放样。以中洋集团为龙头创新长江珍稀鱼类开发性保护模式,建有国家级河豚鱼、刀鱼水产原种场,数个种质资源库,众多长江水系珍稀物种在此繁衍生息,重返自然。

执“奋进之笔”,绘就“只此青绿”画卷,海安将用好用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块金字招牌,再接再厉,紧紧围绕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美海安”的生态画卷正在江淮大地徐徐铺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