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碗热气腾腾的早餐、一起聊聊家长里短……近日,位于海安墩头镇毛庄村的乐伴养老服务幸福之家热闹非凡,老人们三三两两坐着,边吃早餐边聊天,十分惬意悠然。院子前面的菜园内,还有几位老人正在采摘蔬菜,喂养鸭鹅,忙得不亦乐乎。跟敬老院相比,这所由村民自有房屋改造的养老点更像一个农家小院。
什么是幸福?“在乐伴,有乐有伴便是幸福。”年逾80的马成珍老人告诉记者,由于儿女都在外上班,无人照应,一个人在家也很孤独,在乐伴养老服务幸福之家衣食起居都有人照应,还有人说说话、聊聊天,就像在家里一样。
“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说话间,乐伴养老服务幸福之家负责人刘华琴已经将准备好的锣鼓和音响摆放整齐,老人们纷纷落座,划动手中的竹桨,好不热闹。
“我之前从事过幼教工作,我认为幼师与护工都是需要倾注感情与爱的工作,而老人的精神需求则需要得到更多的满足,所以我经常在小院中组织歌唱、乐器和舞蹈表演等活动,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刘华琴告诉记者。
随着农村年轻人的进城,空巢留守老人精神孤独、活动贫乏,每天随便对付一两餐、“小病拖大病挨”是多数留守老人的生活常态,老人无人照顾成为在外务工子女的牵挂。海安市公安局户籍信息数据表明,海安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30.55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4.15%,总体上显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
为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切实破解农村社会化养老难题,去年4月份,海安市民政局、财政局、市场监管局、住建局、卫健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行政审批局、应急管理局和消防救援大队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村利用村民自有房屋开办养老服务场所相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农村幸福之家的基本条件、办理流程、等级划分、扶持政策和日常监管,规范引导农村幸福之家的发展,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丰富农村养老服务供给。
据此,海安市开始探索建立服务多样化、运行可持续、费用能承受的农村养老模式。乐伴养老服务幸福之家积极发挥传统邻里关系和区位亲情优势,为周边老人提供休闲娱乐、助餐助洁、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等服务,既解了在外务工子女的日常照顾之忧,又方便了老人回家和子女探望,满足了农村老年人就近养老的服务需求。
“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我的内心也有自己的一张蓝图。”刘华琴告诉记者,她打算稍微扩大规模,将幸福之家划分为两个区,一个自理区和一个介助区,让身体好一点的老人能有所动、有所想、有所乐,让需要介助的老人有一个更安逸的生活圈。
“幸福之家”的出现,打破了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的边界,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幸福养老。海安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张志远介绍,目前海安市有已备案的农村养老服务幸福之家15家,共有养老服务床位375张,入住216人,真正满足了老人“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情”的养老需求,稳稳托起他们的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