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推动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顺应城市发展趋势,构建美好城市生活,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势在必行。
作为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新课题,城市更新服务中心将认真落实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精神,把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作为城市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创新实践,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全局中抓重点、在重点中抓关键、在关键中抓具体,不断探索创新城市更新的统筹机制、可持续实施模式以及配套制度政策,有效处理好城市功能与群众需求、城市发展水平与群众感受度的“正向匹配”关系,探索形成城市更新的“海安模式”。
坚持体检先行,锚定城市更新方向。以更高站位谋划总体布局,强化城市更新的整体性、前瞻性、宜居性。将城市体检作为城市更新的前提,以城市体检引领城市更新,补齐短板消除“城市病”。积极开展全链条、全系统、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的深度体检,建立“查症状、找病因、开处方、管长效”工作机制,着力发现城市在国土安全、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空间开发、民生保障、实施时序、政策配套等方面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规模、结构、布局、质量、效率等多角度查找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实现城市体检到城市更新的良性循环。围绕“安置先行、滚动开发、资金平衡、多方联动、整体提升”原则,不断优化三年行动方案,全力以赴推进城市更新。
创新实施模式,积蓄城市更新势能。建立“分区引导、分类施策”的差异化更新策略,坚持“留改拆”并举,鼓励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和微改造,不断探索多方共同缔造新路径。成片地块合理更新,建立健全城市既有建筑保留利用和更新改造工作机制,通过嵌入式“共生”模式保留质量尚佳、规模较大的建筑,实现新老建筑共存开发。危旧房屋自主更新,通过“套内等面积置换”等方式激发群众自主更新动力,采用政府组织、群众自筹自建、设计单位全流程陪伴的共同缔造更新模式,实现危房解危和居住条件改善。沿街老旧建筑改造更新,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等工作,因地制宜改造提升,实施过程中充分征求周边居民需求和意愿,通过完善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智能化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居住环境。通过城市有机更新,把资产盘活和产业升级融合好、把人民需求和城市空间配置好、把各方力量和各方资源集成好,推动存量空间资源提质增效。
赓续历史文脉,推动城市更新见效。地方文化是城市永葆生命力的异质性资源。青墩遗址、苏中七战七捷、韩紫石故居、海安花鼓、墩头道情、丝绸扎染产业、大公梨花节、白甸采菱节、雅周现代农业文化园、523文化产业园等是海安文化的特色所在。推动海安特色的城市更新,重在“讲海安故事,传海安文化”,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重塑海安地方精神内核。在有限的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内,在统筹安排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生态涵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前提下,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城市的历史风貌,让城市焕发新的活力,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
建设现代化高品质生活之城,三分在建,七分在管。我们将进一步用“踏石留印、抓铁留痕”的坚韧及专注精神,坚持旧城做“减法”、新城做“加法”,着力构建“大更新”格局,下足“绣花功夫”,全面提速城市更新进程,不断提升城市风貌和品质,让城市更新工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群众的评判,努力实现城市更新大城细管、老城新管,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切实增强城市软实力,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海安新实践贡献更多的住建力量。
海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城市更新服务中心主任 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