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海安市开发区新立村:服务电商出“奇兵” 助力村级经济多点开花
来源:海安市 发布时间:2022-10-10 字体:[ ]

“才下枝头,就到舌尖。搭乘电商物流,黄瓜、番茄等农产品成了‘金果果’。”今年以来,海安市开发区新立村的瓜果蔬菜销路很好,受到市场欢迎,带动更多农户丰产又增收。

不仅蔬菜市场走势良好,生态稻米、手工馓子、咸甜脆饼等特色农产品也量价起飞。数据显示,1—8月份,新立村稻米、蔬菜类等农产品销售额逆势增长,其中蔬菜类同比增长15%,肉禽蛋类同比增长25%。

疫情之下,新立村如何做到农产品供销两旺?“利用本地优质的安全农产品,丰富市场供给,线上线下电商市场两端发力,精准对接供需。”西场办事处副主任许应忠介绍。

新立村3200亩土地全部实现了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先后建成粮食仓促、粮食烘干、粮食加工、果蔬基地、农户家禽养殖、电子销售、村邮驿站等多条产业线。其中稻麦实现了种、管、收、烘、储、加工、销售、邮递全程机械化服务,逐步解放人力,从半自动化到自动化的飞跃。

新立蔬菜,优质安全,名声在外。新立村合作社采取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施肥用药、统一认证品牌、统一组织销售的‘五统一’种植经营模式。“‘楼基’牌商标也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新鲜稻米蔬菜成了抢手货!”该村党总支书记张怀栋介绍。

产销对接畅,电商来帮忙。为应对疫情对消费的冲击,新立村线上线下两端发力,在2020年建立村级电商平台,该平台主动与当地种养殖经营主体对接,按照“电商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帮助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和贫困户网上销售农产品,有效打通了特殊时期从地头到餐桌的运行链条,解决了群众买菜难和种植户销售难的“两头难”问题。新立村电商平台展示厅内,生态稻米、水果黄瓜、无害番茄、手工馓子、咸甜脆饼等,柜台上的农产品琳琅满目、种类繁多,既有农家常见的粮油副食,也有极具当地特色的产品。截至目前,该平台培养了10多个网上经营主体,拥有本村基周边农户会员2190户,年销售各类农产品3000吨,助农增收109万元。

产业为电商提供支撑,电商促进产业发展。在电商平台的推动下,新立村的特色农业也在蓬勃发展,从而带动更多村民增收。在新立村13组能看到成片连块的蔬菜大棚已经投入使用。“我们怡园家庭农场流转了近百亩土地从事蔬菜种植,现有20个标准蔬菜大棚,长度超过100米,配备了水肥一体化、智能放风机、自动补光设备等,确保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合作社负责人杭海峰介绍,“如今蔬菜大棚已经步入正轨,有了固定的供货渠道,销往如皋、盐城、上海等地,借助电商平台,以后我们村的蔬菜能销往更多的城市,销往海外也不是没有可能。”

借助电商风口,新立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建档立卡户也享受到了网上经济的红利。据了解,新立农地股份合作社在成立时,先期流转了36户建档立卡户土地,后又聘请了10名建档立卡户在农场长期务工,累计为40名困难群众增加了1000—4000元不等的收入。“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这样的好事我能干一辈子。”谈及自己在农场打工的日子,58岁的建档立卡户周元华笑得合不拢嘴。他说,“每月的工钱按时打卡,中午还管一顿饭,比在外打工强多了。”

70岁的仲大爷是新立村的养鸡户,2014年起开始从事蛋鸡养殖。电商平台成立后,工作人员主动与其对接,将其产品挂到网上,每有订单,都会派人上门收购。如今,仅凭着网上卖鸡蛋,仲大爷的收入持续翻番。

“下一步,我们村将持续发力,共建更多更好更佳的电商平台,增加鲜活农产品销售半径,提高市场覆盖率,同时倒逼农产品供给水平的提升,推动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带动全村经济的多点开花、全面升级。”张怀栋表示。

相关新闻
相关文件
海安市开发区新立村:服务电商出“奇兵” 助力村级经济多点开花
来源:海安市 发布时间:2022-10-10 字体:[ ]

“才下枝头,就到舌尖。搭乘电商物流,黄瓜、番茄等农产品成了‘金果果’。”今年以来,海安市开发区新立村的瓜果蔬菜销路很好,受到市场欢迎,带动更多农户丰产又增收。

不仅蔬菜市场走势良好,生态稻米、手工馓子、咸甜脆饼等特色农产品也量价起飞。数据显示,1—8月份,新立村稻米、蔬菜类等农产品销售额逆势增长,其中蔬菜类同比增长15%,肉禽蛋类同比增长25%。

疫情之下,新立村如何做到农产品供销两旺?“利用本地优质的安全农产品,丰富市场供给,线上线下电商市场两端发力,精准对接供需。”西场办事处副主任许应忠介绍。

新立村3200亩土地全部实现了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先后建成粮食仓促、粮食烘干、粮食加工、果蔬基地、农户家禽养殖、电子销售、村邮驿站等多条产业线。其中稻麦实现了种、管、收、烘、储、加工、销售、邮递全程机械化服务,逐步解放人力,从半自动化到自动化的飞跃。

新立蔬菜,优质安全,名声在外。新立村合作社采取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施肥用药、统一认证品牌、统一组织销售的‘五统一’种植经营模式。“‘楼基’牌商标也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新鲜稻米蔬菜成了抢手货!”该村党总支书记张怀栋介绍。

产销对接畅,电商来帮忙。为应对疫情对消费的冲击,新立村线上线下两端发力,在2020年建立村级电商平台,该平台主动与当地种养殖经营主体对接,按照“电商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帮助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和贫困户网上销售农产品,有效打通了特殊时期从地头到餐桌的运行链条,解决了群众买菜难和种植户销售难的“两头难”问题。新立村电商平台展示厅内,生态稻米、水果黄瓜、无害番茄、手工馓子、咸甜脆饼等,柜台上的农产品琳琅满目、种类繁多,既有农家常见的粮油副食,也有极具当地特色的产品。截至目前,该平台培养了10多个网上经营主体,拥有本村基周边农户会员2190户,年销售各类农产品3000吨,助农增收109万元。

产业为电商提供支撑,电商促进产业发展。在电商平台的推动下,新立村的特色农业也在蓬勃发展,从而带动更多村民增收。在新立村13组能看到成片连块的蔬菜大棚已经投入使用。“我们怡园家庭农场流转了近百亩土地从事蔬菜种植,现有20个标准蔬菜大棚,长度超过100米,配备了水肥一体化、智能放风机、自动补光设备等,确保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合作社负责人杭海峰介绍,“如今蔬菜大棚已经步入正轨,有了固定的供货渠道,销往如皋、盐城、上海等地,借助电商平台,以后我们村的蔬菜能销往更多的城市,销往海外也不是没有可能。”

借助电商风口,新立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建档立卡户也享受到了网上经济的红利。据了解,新立农地股份合作社在成立时,先期流转了36户建档立卡户土地,后又聘请了10名建档立卡户在农场长期务工,累计为40名困难群众增加了1000—4000元不等的收入。“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这样的好事我能干一辈子。”谈及自己在农场打工的日子,58岁的建档立卡户周元华笑得合不拢嘴。他说,“每月的工钱按时打卡,中午还管一顿饭,比在外打工强多了。”

70岁的仲大爷是新立村的养鸡户,2014年起开始从事蛋鸡养殖。电商平台成立后,工作人员主动与其对接,将其产品挂到网上,每有订单,都会派人上门收购。如今,仅凭着网上卖鸡蛋,仲大爷的收入持续翻番。

“下一步,我们村将持续发力,共建更多更好更佳的电商平台,增加鲜活农产品销售半径,提高市场覆盖率,同时倒逼农产品供给水平的提升,推动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带动全村经济的多点开花、全面升级。”张怀栋表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