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崇川“治”出全国实验区
来源:崇川区 发布时间:2022-11-26 字体:[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前沿”,也是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度和温度的“神经末梢”。党的十八大以来,崇川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的要求,探索实践“邻里自治”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新模式,打造了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去年12月,被国家民政部确认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二十大精神在基层】系列报道

《社区自治,“治”出全国实验区》

第一篇

“我们的幸福是‘治’出来的”

“小区有些花木长势不好,最好重新移栽或者补栽”“能不能请专业花卉老师,来给我们培训培训”……在崇川区城东街道北郭东村南区乐立网格服务处,小区“类物业”志愿者团队正围绕“小区绿化养护”工作召开居民议事会。会上,居民代表集思广益,寻找治理“金点子”。

“改哪里,居民出主意;怎么改,居民齐参与;改得好不好,居民来评价。”70多岁的王瑞华是小区“类物业”志愿团“牵头人”。他说,2018年起,小区尝试“类物业”改造,全力推行邻里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终于使这个老旧小区走上了“旧貌换新颜”之路。

“原来的环境只能用脏乱差来形容,“类物业”志愿团队成立以后,我们首先列出了小区整治清单48条,对楼道堆放、花圃种植、消防隐患等问题逐条落实解决,先后有500多人次积极参与到小区志愿服务。如今,我们志愿者团队下设7支居民工作小组、5支服务小分队,将议事、评选、管理、服务等制度写入章程,人人参与 打造‘幸福小区’。”

小区里有漂浮垃圾,有人立即捡拾;车辆乱停乱放,有人及时劝导;家中停水停电,有人帮忙检修……城东街道北郭社区党务书记陈雪萍深有感触地说:“小区没有实现自治之前,比如说屋顶漏水了、下水道堵塞了、邻里有矛盾了,都会到社区居委会反映,也牵涉到居委会大量的人力、物力,自从他们自己服务自己以后,不仅小区面貌焕然一新,也实现了小事儿不出邻里,大事儿不出网格,基本上他们自己解决。”

2013年起,崇川区按照300户左右设置邻里,填补了过去社区居委会下缺少自治组织,承接各项活动的“空白”,也激发了居民参与自治的热情。不仅如此,邻里自治还使得居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的幸福感越来越高。

“摇起了乌蓬船,顺水又顺风……”早晨,崇川区文峰街道中央商务区社区的恭德网格服务驿站传来《九九女儿红》的音乐声,居民张云招呼姐妹们练起了舞蹈。另一边的隔代亲小屋,居民带着小孩来这里玩玩具、做游戏,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张云说,因为离家近、设施齐全,大家都觉得,推开家门就能享受到美好生活。

“服务站成立之初,小区人与人之间感情淡漠,如今,我们把邻里活动室搞起来,越来越多居民愿意往这里跑,小区也变得更温馨了!”恭德网格支部书记张培生笑着说。

针对小区高层晒衣难、椅子太矮老人起身不便等问题,恭德网格的志愿者们提出了不少合理化建议并被采纳实施。“比方说,今年我们设立了一个爱心超市,对小老人服务老老人,我们都给予一些积分,可以到超市直接换购物品,大家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张培生介绍说。

近年来,以“自治、信息、服务”为主旨内容的崇川区邻里治理典型不断推陈出新,一大批社区邻里自治创新治理手段应运而生。“为总结推广优秀典型,发挥品牌示范引领作用,今年,崇川区民政局从街道推荐的356篇治理案例中精心筛选出52篇优秀作品,编印了《崇川区社区治理实践案例选编》,反哺基层学习借鉴。”崇川区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治理科科长张耀山介绍说:“区民政局将定期收集梳理社区治理方面典型案例,指导基层实践,持续推动邻里治理多元化、精细化发展。”

相关新闻
相关文件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崇川“治”出全国实验区
来源:崇川区 发布时间:2022-11-26 字体:[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前沿”,也是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度和温度的“神经末梢”。党的十八大以来,崇川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的要求,探索实践“邻里自治”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新模式,打造了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去年12月,被国家民政部确认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二十大精神在基层】系列报道

《社区自治,“治”出全国实验区》

第一篇

“我们的幸福是‘治’出来的”

“小区有些花木长势不好,最好重新移栽或者补栽”“能不能请专业花卉老师,来给我们培训培训”……在崇川区城东街道北郭东村南区乐立网格服务处,小区“类物业”志愿者团队正围绕“小区绿化养护”工作召开居民议事会。会上,居民代表集思广益,寻找治理“金点子”。

“改哪里,居民出主意;怎么改,居民齐参与;改得好不好,居民来评价。”70多岁的王瑞华是小区“类物业”志愿团“牵头人”。他说,2018年起,小区尝试“类物业”改造,全力推行邻里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终于使这个老旧小区走上了“旧貌换新颜”之路。

“原来的环境只能用脏乱差来形容,“类物业”志愿团队成立以后,我们首先列出了小区整治清单48条,对楼道堆放、花圃种植、消防隐患等问题逐条落实解决,先后有500多人次积极参与到小区志愿服务。如今,我们志愿者团队下设7支居民工作小组、5支服务小分队,将议事、评选、管理、服务等制度写入章程,人人参与 打造‘幸福小区’。”

小区里有漂浮垃圾,有人立即捡拾;车辆乱停乱放,有人及时劝导;家中停水停电,有人帮忙检修……城东街道北郭社区党务书记陈雪萍深有感触地说:“小区没有实现自治之前,比如说屋顶漏水了、下水道堵塞了、邻里有矛盾了,都会到社区居委会反映,也牵涉到居委会大量的人力、物力,自从他们自己服务自己以后,不仅小区面貌焕然一新,也实现了小事儿不出邻里,大事儿不出网格,基本上他们自己解决。”

2013年起,崇川区按照300户左右设置邻里,填补了过去社区居委会下缺少自治组织,承接各项活动的“空白”,也激发了居民参与自治的热情。不仅如此,邻里自治还使得居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的幸福感越来越高。

“摇起了乌蓬船,顺水又顺风……”早晨,崇川区文峰街道中央商务区社区的恭德网格服务驿站传来《九九女儿红》的音乐声,居民张云招呼姐妹们练起了舞蹈。另一边的隔代亲小屋,居民带着小孩来这里玩玩具、做游戏,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张云说,因为离家近、设施齐全,大家都觉得,推开家门就能享受到美好生活。

“服务站成立之初,小区人与人之间感情淡漠,如今,我们把邻里活动室搞起来,越来越多居民愿意往这里跑,小区也变得更温馨了!”恭德网格支部书记张培生笑着说。

针对小区高层晒衣难、椅子太矮老人起身不便等问题,恭德网格的志愿者们提出了不少合理化建议并被采纳实施。“比方说,今年我们设立了一个爱心超市,对小老人服务老老人,我们都给予一些积分,可以到超市直接换购物品,大家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张培生介绍说。

近年来,以“自治、信息、服务”为主旨内容的崇川区邻里治理典型不断推陈出新,一大批社区邻里自治创新治理手段应运而生。“为总结推广优秀典型,发挥品牌示范引领作用,今年,崇川区民政局从街道推荐的356篇治理案例中精心筛选出52篇优秀作品,编印了《崇川区社区治理实践案例选编》,反哺基层学习借鉴。”崇川区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治理科科长张耀山介绍说:“区民政局将定期收集梳理社区治理方面典型案例,指导基层实践,持续推动邻里治理多元化、精细化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