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通新闻

南通瞄准大湾区“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招商引资——
精准发力 招大引强推动产业升级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2-06-20 字体:[ ]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是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市委书记王晖多次强调,必须通过招商引资将战略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发展的新阶段新突破。

上周,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新明带领如皋、如东、崇川、海门、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县(市、区)和市商务局、驻深办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赴深圳开展招商活动,掀起全市招商突破的又一轮高潮。

今年全市“招商引资突破年”动员大会之后,各地各板块主动走出去,热情请进来,精准发力,“招大商、招优商、招好商”,一大批重点产业项目奔赴而来,为推动全市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撑起“跳杆”。

当疫情稍有缓和,全市的招商团队便火力全开,马不停蹄,擂响招商引资双过半战鼓。一轮轮精准行动、一个个硬核举措的背后,是南通政商界对推动“招商引资突破年”出实效的思考与实践——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招商引资工作。

久久为功

一浪接一浪掀起招商潮

夯实实体经济,产业是基石;持续扩大产业规模,招商是关键。

活力四射、创新潮涌的珠三角,给南通壮大产业发展带来无限可能,尤其是创新创业的热土深圳,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发展标杆,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城市。这里不仅是高科技、创新型企业、金融、产业资本集聚区,也是一大批央企、国企地区总部和大型民营企业总部的汇聚地。“深圳的发展 ,对南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带着这一共识,精准出击、定向招商,围绕船舶海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南通的招商大网在大湾区全面铺开。“南通产业发展程度已向高新转型,现在去以深圳为代表的大湾区招商可谓恰逢其时。”此行招商团队人员在交流中,不约而同传递出这一信号。

“疫情反复,机会稍纵即逝,一旦好出门就要加速跑起来,多多拜访客商。”4月以来,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赴重点地区洽谈累计超300人次,开展小型对接会8次,开展线下推介、小分队拜访等活动共近200场次,目前已获取有效项目信息14个,总投资284.1亿元。

疫情平稳后,县委书记陈慧宇挂帅,如东第一时间出征珠三角。整整一周时间拜访各类企业、院所、协会、机构116次,组织小型招商活动4场,邀请到创东方资本、隆门资本、松禾资本等知名产业投资人20余位,半导体元器件、医疗器械、生物医疗等领域的一批重特大项目取得突破。

发展不停步,招商不止步。启东在深圳连场举办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恳谈会,精准推介投资环境;海门长期派驻珠三角招商专员4名,动态驻点天数300天以上,今年以来拜访企业50余家,获取有效项目信息12条;海安瞄准中介招商,与高力国际、投资家网等9家专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聘请3名在深海安籍能人为招商顾问;崇川及所属开发园区在深圳设有县区、园区两级招商分局,驻点人数达到15人;如皋、通州猛攻百亿及50亿重特大项目,年内有望实现签约注册;依托去年挂牌成立的深圳招商分局,苏锡通园区和珠三角地区商会、行业协会保持着良好互动,5月以来点对点拜访园区重点在谈企业近40批次……各地招商队伍持之以恒,在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疗及医疗器械、数字产业等产业领域发力,成果丰硕。

“好项目是跑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关键在‘招’、在‘引’。”海门区委书记郭晓敏在深圳深度对接后深感时不我待,必须抢抓机遇谋发展,借风而上引项目。

一浪高过一浪的招商热潮,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双向奔赴、风生水起。

精耕细作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深入推进,南通战略优势的加持力度不减,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跨越赶超的重要窗口期,招商引资不断链,项目建设不断线。“对项目求贤若渴,但是,我们坚决摒弃不符合产业发展定位及环保要求的企业。”市商务局招商负责人的话掷地有声。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一字之变折射出发展模式的深刻嬗变。聚焦重特大型、科技创业型、总部经济型,前景好、技术强、层次高的项目成为当下南通招商引资的主线,旨在演绎传统产业依靠创新点石成金的转型升级……

放眼本轮招商对接成果,投资金额大、科技含量足、产业层次高、带动作用强,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总投资32亿元的大型海工装备制造基地项目,投资方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专精特新”企业,该项目主要从事大型海工装备制造基地,海洋工程导管架、海上风力发电装备等的研发制造,投产后预计产值38亿元,预计年纳税1.4亿元,将成为通州湾海工装备领域的标杆企业。

计划总投资50亿元的某高端IC载板项目,企业是我国最早从事IC载板等新型电子元器件的研发、制造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计划落户南通高新区;总投资120亿元的26GWh储能锂电池项目,企业是一家专注研发制造“低成本、高可靠性、长寿命”专业储能级锂离子电池的高科技企业,苏锡通园区正在积极对接中;大功率碳化硅MOS晶圆产线项目计划总投资45亿元,该公司是国内首个从事碳化硅MOS芯片设计、模块生产、系统开发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建设6-8英寸兼容的碳化硅MOS 量产制造产线,在如东高新区有望落户它的新家。

招商理念的变革,亦彰显南通综合实力的底气。如今的南通,拥有显著的地理优势、广阔的空间优势、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完善的产业配套,尤其是今年以来强势推进“招商引资突破年”“营商环境提升年”和“机关作风建设提升年”建设,为南通更添加分项。正如招商局集团总经理胡建华在与吴新明交流中表示:双方深度牵手,涉及交通运输、海工船舶制造、产业基金、城市建设等领域,在通投资兴业感受度非常好,后面的投资会优选南通。

做优载体

源源不断释放最强磁场

招商引资不是一招了之,根据项目的个体化差异,落实精准化服务方为至道。

经过一年多营商环境的打造、机关作风建设的推进,南通环境承载力增强,干事热情昂扬,全市上下形成共识:当下,是南通承接优质项目的最好时机。

凭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借战略布局的重大机遇,靠持之以恒的高位推动,南通不断创新机制,加码“政策”,用“硬核”举措,提升服务效能,破解要素瓶颈,优化招商引资软环境。

崇川区区长杨万平带队赴深圳考察3天,集中拜访推进了从事跨境电商的外贸总部、精密电控主轴制造等一批重点企业;苏锡通园区党工委书记虞越嵩率队赴深圳、东莞、广州等地8天,重点考察储能锂电池、锂电池设备制造、宠物用品供应链等项目,累计拜访在手在谈及已落户重点项目10余次;如东县县长陈雷在赴常州、南京等地连续拜访药物研发、先进材料制造等5家企业后,直飞深圳,一周内连续拜访各类企业、院所、协会、机构共17家;通州湾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带队四次赴广州、深圳招商,考察推进重点项目4个……各地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坚持“一把手”当好“一号招商员”,以小分队、点对点等方式靶向出击、精准对接,党政领导干部带头挂帅出征,重点项目亲自谈、亲自跑、亲自抓,推动深圳投促周等专题招商活动达成多项投资合作意向。

《关于帮助市场主体着力稳定经济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支持制造业倍增和服务业繁荣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扶持政策相继出台,提供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构筑最强比较优势。各地提前做好项目落户各项准备,齐全的配套设施、吸睛的优惠政策,以项目快落地、快产出的确定性,对冲市场的不确定性。某企业得知苏锡通园区有完全满足项目生产条件的标准厂房后,在即将与其他地方签约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将项目改投苏锡通园区。这并非个例,市商务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有些项目最初并没有把投资地选在南通,都是在项目专班一对一服务、多次登门拜访、用活用好各类资源、实施精准服务后,最终比其他城市“略胜一筹”。服务与项目不断形成正反馈机制:以“软服务”彰显营商环境硬实力,以大招商格局出大项目成果。

日报记者 朱蓓宁 刘璐

相关新闻
相关文件
南通瞄准大湾区“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招商引资——
精准发力 招大引强推动产业升级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2-06-20 字体:[ ]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是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市委书记王晖多次强调,必须通过招商引资将战略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发展的新阶段新突破。

上周,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新明带领如皋、如东、崇川、海门、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县(市、区)和市商务局、驻深办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赴深圳开展招商活动,掀起全市招商突破的又一轮高潮。

今年全市“招商引资突破年”动员大会之后,各地各板块主动走出去,热情请进来,精准发力,“招大商、招优商、招好商”,一大批重点产业项目奔赴而来,为推动全市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撑起“跳杆”。

当疫情稍有缓和,全市的招商团队便火力全开,马不停蹄,擂响招商引资双过半战鼓。一轮轮精准行动、一个个硬核举措的背后,是南通政商界对推动“招商引资突破年”出实效的思考与实践——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招商引资工作。

久久为功

一浪接一浪掀起招商潮

夯实实体经济,产业是基石;持续扩大产业规模,招商是关键。

活力四射、创新潮涌的珠三角,给南通壮大产业发展带来无限可能,尤其是创新创业的热土深圳,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发展标杆,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城市。这里不仅是高科技、创新型企业、金融、产业资本集聚区,也是一大批央企、国企地区总部和大型民营企业总部的汇聚地。“深圳的发展 ,对南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带着这一共识,精准出击、定向招商,围绕船舶海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南通的招商大网在大湾区全面铺开。“南通产业发展程度已向高新转型,现在去以深圳为代表的大湾区招商可谓恰逢其时。”此行招商团队人员在交流中,不约而同传递出这一信号。

“疫情反复,机会稍纵即逝,一旦好出门就要加速跑起来,多多拜访客商。”4月以来,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赴重点地区洽谈累计超300人次,开展小型对接会8次,开展线下推介、小分队拜访等活动共近200场次,目前已获取有效项目信息14个,总投资284.1亿元。

疫情平稳后,县委书记陈慧宇挂帅,如东第一时间出征珠三角。整整一周时间拜访各类企业、院所、协会、机构116次,组织小型招商活动4场,邀请到创东方资本、隆门资本、松禾资本等知名产业投资人20余位,半导体元器件、医疗器械、生物医疗等领域的一批重特大项目取得突破。

发展不停步,招商不止步。启东在深圳连场举办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恳谈会,精准推介投资环境;海门长期派驻珠三角招商专员4名,动态驻点天数300天以上,今年以来拜访企业50余家,获取有效项目信息12条;海安瞄准中介招商,与高力国际、投资家网等9家专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聘请3名在深海安籍能人为招商顾问;崇川及所属开发园区在深圳设有县区、园区两级招商分局,驻点人数达到15人;如皋、通州猛攻百亿及50亿重特大项目,年内有望实现签约注册;依托去年挂牌成立的深圳招商分局,苏锡通园区和珠三角地区商会、行业协会保持着良好互动,5月以来点对点拜访园区重点在谈企业近40批次……各地招商队伍持之以恒,在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疗及医疗器械、数字产业等产业领域发力,成果丰硕。

“好项目是跑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关键在‘招’、在‘引’。”海门区委书记郭晓敏在深圳深度对接后深感时不我待,必须抢抓机遇谋发展,借风而上引项目。

一浪高过一浪的招商热潮,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双向奔赴、风生水起。

精耕细作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深入推进,南通战略优势的加持力度不减,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跨越赶超的重要窗口期,招商引资不断链,项目建设不断线。“对项目求贤若渴,但是,我们坚决摒弃不符合产业发展定位及环保要求的企业。”市商务局招商负责人的话掷地有声。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一字之变折射出发展模式的深刻嬗变。聚焦重特大型、科技创业型、总部经济型,前景好、技术强、层次高的项目成为当下南通招商引资的主线,旨在演绎传统产业依靠创新点石成金的转型升级……

放眼本轮招商对接成果,投资金额大、科技含量足、产业层次高、带动作用强,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总投资32亿元的大型海工装备制造基地项目,投资方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专精特新”企业,该项目主要从事大型海工装备制造基地,海洋工程导管架、海上风力发电装备等的研发制造,投产后预计产值38亿元,预计年纳税1.4亿元,将成为通州湾海工装备领域的标杆企业。

计划总投资50亿元的某高端IC载板项目,企业是我国最早从事IC载板等新型电子元器件的研发、制造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计划落户南通高新区;总投资120亿元的26GWh储能锂电池项目,企业是一家专注研发制造“低成本、高可靠性、长寿命”专业储能级锂离子电池的高科技企业,苏锡通园区正在积极对接中;大功率碳化硅MOS晶圆产线项目计划总投资45亿元,该公司是国内首个从事碳化硅MOS芯片设计、模块生产、系统开发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建设6-8英寸兼容的碳化硅MOS 量产制造产线,在如东高新区有望落户它的新家。

招商理念的变革,亦彰显南通综合实力的底气。如今的南通,拥有显著的地理优势、广阔的空间优势、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完善的产业配套,尤其是今年以来强势推进“招商引资突破年”“营商环境提升年”和“机关作风建设提升年”建设,为南通更添加分项。正如招商局集团总经理胡建华在与吴新明交流中表示:双方深度牵手,涉及交通运输、海工船舶制造、产业基金、城市建设等领域,在通投资兴业感受度非常好,后面的投资会优选南通。

做优载体

源源不断释放最强磁场

招商引资不是一招了之,根据项目的个体化差异,落实精准化服务方为至道。

经过一年多营商环境的打造、机关作风建设的推进,南通环境承载力增强,干事热情昂扬,全市上下形成共识:当下,是南通承接优质项目的最好时机。

凭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借战略布局的重大机遇,靠持之以恒的高位推动,南通不断创新机制,加码“政策”,用“硬核”举措,提升服务效能,破解要素瓶颈,优化招商引资软环境。

崇川区区长杨万平带队赴深圳考察3天,集中拜访推进了从事跨境电商的外贸总部、精密电控主轴制造等一批重点企业;苏锡通园区党工委书记虞越嵩率队赴深圳、东莞、广州等地8天,重点考察储能锂电池、锂电池设备制造、宠物用品供应链等项目,累计拜访在手在谈及已落户重点项目10余次;如东县县长陈雷在赴常州、南京等地连续拜访药物研发、先进材料制造等5家企业后,直飞深圳,一周内连续拜访各类企业、院所、协会、机构共17家;通州湾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带队四次赴广州、深圳招商,考察推进重点项目4个……各地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坚持“一把手”当好“一号招商员”,以小分队、点对点等方式靶向出击、精准对接,党政领导干部带头挂帅出征,重点项目亲自谈、亲自跑、亲自抓,推动深圳投促周等专题招商活动达成多项投资合作意向。

《关于帮助市场主体着力稳定经济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支持制造业倍增和服务业繁荣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扶持政策相继出台,提供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构筑最强比较优势。各地提前做好项目落户各项准备,齐全的配套设施、吸睛的优惠政策,以项目快落地、快产出的确定性,对冲市场的不确定性。某企业得知苏锡通园区有完全满足项目生产条件的标准厂房后,在即将与其他地方签约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将项目改投苏锡通园区。这并非个例,市商务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有些项目最初并没有把投资地选在南通,都是在项目专班一对一服务、多次登门拜访、用活用好各类资源、实施精准服务后,最终比其他城市“略胜一筹”。服务与项目不断形成正反馈机制:以“软服务”彰显营商环境硬实力,以大招商格局出大项目成果。

日报记者 朱蓓宁 刘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