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3年伊始,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环境局明确环境执法工作紧紧围绕市生态环境局“执法方式创新、精准化执法、提高执法效能、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的总体要求,充分依托现代化监管载体,向科技借力转变执法方式,构建以污染源自动监控、视频监控、用电监控等在线设施为主,管道机器人溯源、无人机巡查、红外泄漏检测和走航监测等为辅的非现场执法监管模式,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执法效能。
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运用+联动”
该平台目前共联网企业158家,共计181个污水排口、42个废气排口、50家企业涉VOCs废气排口已安装各类废水、废气设施和非甲烷总烃等设备并实时向平台传输监测数据。通过对数据的跟踪、分析,强化数据运用效果,充分发挥自动监控系统“警钟”作用,实现现场和非现场执法的有机融合和互联互动,高效打击不正常运行污染治理设施、超标排污等违法行为,从源头上筑牢生态环境“警戒线”,降低企业损害生态环境隐患。2023年以来,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环境局已对辖区内两家企业存在的废水、废气在线监测数据超标的违法行为精准锁定并立案查处。
管道机器人“把脉问诊”
近日,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环境局在巡查时发现一雨水排口有污水流入长洪河,立即与区住建局开展联合排查。由于污水管网位于地下,肉眼无法看清管道中的详细情况,360度摄影装备管道机器人派上了大用场。只见小小车身进入狭小的污水管道,技术人员轻点鼠标后,一旁连接的显示屏上立刻呈现出整个管道内的情况。通过探测溯源并结合现场调查,初步查明原因为某公司保洁员误将少量的油墨清洗废水倒入雨水边井内。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环境局已对上述环境违法行为立案查处,并责令立即改正违法行为。
“天眼”无人机巡查
无人机具备时效性强、机动性高、巡查范围广、灵敏度高、不受地形和空间等制约的优点,可现场快速发现问题,大大地提升问题发现能力,让环境违法行为无处遁形。2022年以来,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环境局常态化对重点区域、敏感区域开展无人机巡航执法检查。以无人机开展“不打扰、非接触”现场检查、水源地巡查等,为环境执法装上“天眼”,有效减少了人员实际性接触,更好地开展精准执法工作,实现多维度监管。
走航监测精准监控
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环境局多采用移动监测+定点监测+联合走航监测相结合的模式,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以及群众反映比较强烈、信访较多的点位开展走航。尤其是针对VOCs监管上,通过走航,根据监测信息对区域的异常点位进行分析,为VOCs监管提供切实依据。2022年以来,累计走航车监测80余次,发现环境违法行为4起,处罚金额近20万元。、
非现场执法是一种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违法企业“利剑高悬”的精准化、科学化监管手段,在当前生态环境执法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一步,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环境局将继续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充分发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作用,积极探索新型污染源非现场执法监管方式,大力拓展非现场监管的手段及应用,配足配全各类科技执法装备,切实提升生态环境执法效能,推动环境质量持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