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市持续深化“六大工程”,扎实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巩固提升年行动,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重点时段、重大节日、重要活动期间未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和有影响的生产安全事件。
坚持高位部署,持续深化责任强安工程。围绕“两个根本”,明确“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不间断”工作主线,部署开展安全大检查、安全生产“八个一”等行动,明确17个重点领域31项专项整治重点攻坚任务,召开全市专题推进等会议对专项整治行动再强调再推进,将整治任务纳入今年安全生产考核巡查、“双百分”制考核范畴,实行每季度考核。组建了5个市安全生产督导组,聚焦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时段滚动开展下沉督导,推动行动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坚持风险管控,持续深化预防护安工程。创新开展重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规范“落实年”行动,指导企业对标对表重点修订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3159项,研究出台《南通市锂电池生产企业全流程安全技术规范》《罐区内在役危险化学品(常低压)储罐管理规范》《粉尘涉爆企业特殊作业安全规范》等地方标准。坚持重点行业领域风险季度研判机制,在全省率先实现“工业企业风险定期报告率、重点行业领域风险报告率、较大以上安全风险报告率”三个“100%”。印发《全市动火作业安全防范工作要求》,组织全市1.5万家重点企业单位召开专题培训会议,所有企业单位尤其是学校、医院、商超、宾馆、小微企业参照执行《危化品企业特殊作业安全规范》。
坚持聚焦关键,持续深化整治创安工程。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企业装置设备带“病”运行安全系列专项整治,按照“一装置一策”推动老旧装置更新改造,率先推广微通道反应在硝化企业应用。全力推进燃气泄漏安全保护装置安全使用20条举措落实,医院、学校、养老机构、宗教活动场所和机关单位食堂实现安装全覆盖。持续推进中小型工业企业现场管理整治提升等行动,全面完成1184家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安全生产检查、1983家冷库安全排查。细化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流通销售、通行秩序、停放充电、拆解回收全链条安全监管举措32项,推广安装电梯AI智能识别阻车系统17932套。同时,一着不让推进海洋渔业、文化旅游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有力拓展了“一年大灶”“三年小灶”成果成效。
坚持科技赋能,持续深化科技兴安工程。聚焦危化企业安全,全面推进5G+智能化工厂建设,有序开展重大危险源企业特殊作业信息化、双重预防机制数字化建设,切实有效提升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聚焦建筑工地消防安全,依托“智慧工地平台”,建立“智防、智管、智控、智治”机制,实现动火风险第一时间感知、火点烟气AI探测识别、触发声光双警报等应急操作。聚焦海上风电运维安全,全面推进“智慧风场”建设,积极推广AI智能监控系统技术应用,有效规范船员行为,积极防范化解水上交通安全风险。聚焦叉车安全,在全省首创叉车“技改+保险+共享”监管新模式,19006台叉车完成“技改+保险”,搭建叉车“共享平台”,推进叉车租赁419单。
坚持从严监管,持续深化执法治安工程。深化“线上预警监测+线下精准执法”机制,坚持每日对全市254家化工企业值班值守和707家粉尘涉爆企业清扫线上巡查,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开展线下执法检查,达到了“无事不扰、违法必查”的良好效果。创新推行“三会一单”执法模式,以集中告知会落实普法宣教,以现场启动会强化指导服务,以警示教育会推动以案促改,发放《重点执法事项清单》,要求企业对标清单开展自查自纠,实现由“被动接受监管”转向“主动自查自纠”。创新制定“9+8”自由裁量标准,客观界定违法情节,准确选用裁量因子,确保同一事项相同情形同标准处罚、无差别执法。
坚持夯实基础,持续深化强基助安工程。聚焦提升本质安全“制度化管理、实时化监控、自动化阻隔、现代化救援”四项举措,一体推进基层安全监管执法和消防力量建设、消防救援设备提档升级等重点工作,从源头上减少事故险情发生。围绕“人人讲安全 个个会应急”主题,开通市“应急科普驿站”“应急地铁专列”,启动安全生产“云体验馆”,印制“三色分布图”,广泛动员社会公众参观体验。以防御台风和房屋建筑工程生产安全事故为假定情景,组织推演应急决策及现场处置,举办2023年应急救援队伍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训,以训促战,持续提升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