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的建议”的提案收悉,首先衷心感谢您对南通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共谋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共建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共治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共享科技协同创新成果”等建议很好,对我市进一步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长三角科技合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着积极作用。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优化顶层设计,共谋科技协同创新机制
近年来,市科技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重要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抢抓跨江融合发展机遇,宽领域融入苏南、深层次接轨上海,坚定不移推进跨江科技合作。南通与上海的科技合作由来已久,尤其是2018年南通市政府与上海科委签订《沪通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两地建立了“沪通跨江协同创新领导小组和推进办公室”领导体制,市科技局和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常态化召开沪通跨江协同创新推进办公室会议十余次,并推动市政府与上海科技党委、科委领导多次互访交流,近两年双方领导已进行7次会晤。2023年,沪通两地又签署了《沪通深化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将围绕“共塑、共建、共赢、共享、共谋”,携手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共绘沪通协作新蓝图。
今年,市科技局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打造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要求,积极践行“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理念,按照“产业链创新链互补、创新资源共享共建、攻关转化联合协同、体制机制同城同策”的思路,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支撑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市科技局领导多次带队赴宝山、嘉定、太仓等地调研学习,推动上海市普陀区科委、宝山区科委、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部门相继来通考察交流。海安、海门等板块与吴江、太仓等地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我局相继举办了“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沪通科技合作对接会”“共话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恳谈会暨南通·东南大学科技成果对接洽谈会”等多场次大型活动,并且将南通市科技创新双月例会放在上海召开,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服务和策应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更深层次推进沪通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
二、关于聚焦示范引领,共建科技协同创新平台
市科技局聚焦“科技创新提质增效”主线,大力实施平台载体能级提升行动,制订重点创新平台提质增效工作方案,开展“一平台一清单”精准施策和个性化服务,我市重点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进展,“1+2”的重大创新平台格局初步形成。2023年,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首家分中心落户南通;与江苏省产研院共建的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获批,实现省级重大创新平台零的突破;长三角光电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启东复旦医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南通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平台成功落户。
此外,我局出台《推进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工作方案》,加快实施“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计划”,着力培育以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载体的高水平、高层次、高质量企业研发机构。目前我市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含企业研究院)10家、省级院士工作站1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60家,创新策源能力持续增强。
三、关于加速资源汇聚,共治科技协同创新体系
市科技局大力实施科创主体扩容提质行动,开展科技招商,出台实施意见,建立多层次专业招商队伍,在上海、苏州等地举办各类科技招商活动超300场。2023年招引科创项目1428个,较上年翻一番。大力推进高企培育三年行动,1608家获高企认定,高企总量达到3622家,增幅全省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突破5000家,创历史新高。2家企业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实现“中国榜”零的突破。
2023年我市出台了《南通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明确鼓励创办和引进从事技术评估、技术经纪和创新创业服务等活动的中介服务机构。10月,南通科技大市场正式揭牌运营,着力打造技术交易、技术转移、政策咨询、培训交流、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创业孵化等八大服务功能,先后建设了南通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南通市技术市场等技术转移平台,累计总投入经费超500万元。
我局还借鉴省厅及苏州市先进经验,制定并出台《南通市创新联合体建设工作指引》,创新联合体组建与运行模式,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和平台牵头建设以共同利益为纽带、以市场机制为保障的创新联合体,鼓励研发企业、高校院所、应用单位等开展协同攻关。目前我市已组建南通市半导体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南通市低碳环保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等12家创新联合体。
四、关于促进转移转化,共享科技协同创新成果
我局一直高度重视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2023年,全市新签产学研项目数达1702项,合同金额7.2亿元,产学研项目数、合同金额数均再创新高。一是持续优化奖补政策。我局不断优化调整产学研补助政策,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鼓励创新的作用。2023年组织开展市区产学研补助申报,补助项目491项,金额共计3916.536万元。二是深入摸排技术需求。每年初我局都会征集并梳理汇编全市企业技术需求并转发给相关高校院所。2023年度组织征集企业技术需求600余项,收集上海、苏南等地区高校科技成果800余项,并按照产业进行分类并汇编成册。三是举办产学研对接活动。我局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2023年成功举办“南通?上海高校科技成果对接洽谈会”“南通?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科技成果项目对接大会”“南通与东南大学及电子科技大学对接洽谈”等长三角地区综合性产学研活动18场次,与上海和苏南地区新签产学研项目771个,同比增长13.9%。四是发挥高校技转中心作用。我市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南大学等6所长三角地区高校共建了技术转移中心南通分中心,并引进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南通分中心。在通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深入一线挖掘技术需求,组织专家教授走进企业,对深化校企协同创新,加快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作出了积极贡献。
南通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