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4207264/2021-08291 | 分类: | 农业、林业、水利\农业、畜牧业、渔业;其他\其他 通知 | ||
发布机构: | 南通市农委 | 文号: | 通农机〔2017〕10号 | ||
成文日期: | 2017-03-10 | 发布日期: | 2017-03-10 | 有效性: | 有效 |
名称: | 关于印发《南通市“十三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
各县(市)、区农机主管部门:
为优化全市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助推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我委编制了《南通市“十三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南通市“十三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
南通市农业委员会
2017年3月10日
附件:
南通市“十三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
“十三五”是加快农机化发展进程、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未来农机化的发展要坚持量质并举,农机作业领域向全程、全面发展提速,农业机械化向高质、高效转型升级。据此,我们从纵向的历史深度和横向的创新视野,谋划今后五年的农机化工作思路。为加强“十三五”期间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宏观指导,充分发挥农机化在服务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特编制南通市“十三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农机化发展简要回顾
“十二五”以来,全市农机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围绕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各项目标,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十二五”以来农机化发展取得的成效
1、农机化投入大幅增加,农机装备结构得到优化。“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实施中央和省级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7060.435万元,是2011年2784.175万元的2.54倍,实施农机购置补贴资金7587.119万元,较2011年3015.155元,增长151.6%。拉动农户及组织6089户投入19901.67万元,财政引导性资金的投入与农民的投入之比达到1:2.6。全市农机总动力400万千瓦,比2011年329.01万千瓦,增加21.6%。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8500台)5796台,比2011年3218台,增加(1.64倍)80.1%;插秧机总保有量达到(12000)11363台,比2011年9251台,增加30%。新增高效设施农业机械8126台套。新建粮食烘干中心86个,配备烘干机械340台,日烘干能力4080吨。
2、农机化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快速推进。继2011年在苏中苏北地区成为首个“率先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市”后,农业机械化水平又有新提高。2015年,全市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83%以上,其中主要粮油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90%以上,高效设施农业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50%。落实机插秧面积223.63万亩,机插水稻机械化水平达到84.96%,比2011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油菜机播面积15万亩,机收面积15万亩。落实玉米机播面积7.51万亩,机播水平89.4%。玉米机收面积5.65万亩,机收水平67.26%。2013年,新增大型秸秆还田机807台,秸秆切碎抛洒装置309套。完成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261.65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220万亩考核目标。夏秋两季,共投入50马力以上大中型拖拉机2771台,与之配套的大中型秸秆还田机2663台,与50马力以下拖拉机配套的秸秆还田机5217台。2013年秸秆还田机械保有量达到15945台,比2011年12659台,增长26%。
3、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农机专业合作社达338家,是2011年底161家的两倍多。14家农机合作社享受省级项目资金近150万元。以稻麦全程机械化服务为基础,农业生产“全托管”从无到有,2013年末,全市建成500亩以上“全托管”服务点104个,服务面积7.29万亩,服务农户1.2户。全市农机合作社作业面积占农机作业面积达55%,全市农机社会化服务收入达到25.35亿元,跨区作业收入达到5.35亿元。2013年新增26个省星级农机合作社,其中省五星级2个,省四星级5个,省三星级19个。我市“五星级”达到11个,列全省第二。同时,加强农机合作社维修能力建设,有8个维修点被评为第一批省星级农机维修示范点,其中我市南通苏欣农机有限公司进入全省4个五星级之列。此外,全市有10家农机合作社被评为全国示范合作社。
4、农机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农机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展。通过农机科技项目有计划、有重点地研发现代农业机械与装备。与相关单位联合实施了“青毛豆联合收获机研制与开发”、“油菜开沟施肥播种复式直播机研究与开发”、“稻秸秆深埋还田旋播复式作业机具应用开发”和“便捷式油菜脱粒机的研究与开发”等多个项目。积极创建农机科技示范基地。落实省级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3个。建成市级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16个。组织建成22个秸秆能源化利用点。
5、农机安全和质量监管能力明显增强,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全面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稳步提升“三率”水平。全市共检验拖拉机22513台、联合收割机3330台。“三率”综合水平达到78%,比上年提高1.8%。开展“安全生产年”及隐患治理活动。排查各类事故隐患717起,整改率达100%。全年未发生重特大农机事故。做好“平安农机通”推广和“双优加油卡”发放工作。
6、农机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大幅提升。全市共举办农机职业技能培训班49期,培训鉴定3010人,其中获证奖补2994人,非获证奖补16人,超额完成省农机局下达任务。我市代表队在2013年江苏省第四届农机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总成绩个人第二名、操作技能第一名,团体优胜三等奖的好成绩。
二、把握新常态,准确研判农机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实现农业现代化,要以实现农业机械化为前提。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标志和根本途径。新的起点,新的形势,未来五年,我市农机化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也迎来了重大的机遇。
(一)挑战。
当前,正处于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经济步入新常态、农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的背景下,农机化发展的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农机化面临严峻的挑战。
1、农机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南通是个农业大市,也是农机大市。据江苏省农机局公布的2014年数据表明,南通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1%,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五位、苏中苏北第一。但不平衡、不协调现象凸显:一是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从地区来看,北三县(市)相对较高,海安县达81.5%,而南三县(市)皆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启东市仅为75.9%。二是不同作物的机械化水平不平衡、不协调。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86%以上,但是高效设施农业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50%,启海地区的特种经济作物的机械化水平更低。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三是单位面积农机动力、燃油消耗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和技术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低技术含量、低效率的农业机械还在大量应用;有些农业生产环节机具正趋于饱和或已经饱和,局部存在保有量过剩,出现利用率显著下降的趋势。跨区作业半径缩短,机手雇工工资及机具购置折旧成本持续上涨,单机经营利润空间缩小。
2、农机从业人员数量和素质日趋下滑。目前我市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1%,大量优质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农机从业人员数量锐减。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制约了运用新机具新技术的能力。农机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3、农机合作组织呈松散状。一些合作社的管理人员虽然积极性高涨,但自身素质制约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缺少经营管理、培育市场的能力。根据相关法律要求,合作社都制订了相应的章程、制度,但实际操作中,有些制度形同虚设,合作社社员自行其是,自主经营,合作松散。最简单的机务管理做不到位。作业服务组织还属于松散型合作,经营管理能力不强,交易成本、服务成本比较高。一些合作社没有财务账目,更谈不上财务核算,有的连作业记录也没有,更谈不上盈余分配。
4、社会化服务配套不足。农机“看病难、行路难、住房难”问题突出。一些机械化率低的薄弱环节发展缓慢,不仅受制于适用机具研发,更源于品种、农艺、加工工艺、地块条件等综合因素缺乏有机衔接,系统性解决难度大。另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导致机耕路不畅,影响了机具的作业流动。烘干中心、机库用地瓶颈越来越紧,将成为影响农机化发展的一道坎。
(二)机遇。
今后一个时期,农业机械化仍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农机化迎来的绝佳的机遇,机遇大于挑战,这将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常态。
1、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拓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空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高效、智能、环保、节能的新型农业装备将迎来需求高峰,智慧农机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起到积极的作用。
2、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农业物质装备发展提供了平台。我市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赋予我市在现代农业建设中领向带路的重大责任,也给我市未来五年农机化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抓手。在巩固、提升粮油等大宗农作物机械化水平基础上,重点推广高效种植、特色水产、规模畜禽、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农业技术装备,强化农机管理与服务,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将更为迫切。随着“全托管”、家庭农场、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难题得到圆满解决,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步伐不断加快,农业机械化具有广阔的前景。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机化应用的新型主体,对系统化、高端化、多样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农机装备和服务需求迫切,必将成为我市农机化发展产生新的增长极。
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为新时期做好农机化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我们要站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农村“两个率先”的高度,联系“三农”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联系南通市情实际和农业发展进程,更加深刻、充分地认识农机化工作在我市农业生产乃至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所担当的重要角色与使命,增强做好农机化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三、“十三五”农机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及任务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促进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战略目标,切实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协调推进农业生产重点领域及关键环节机械化,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新技术,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初步形成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全市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服务水平和安全水平,加快农机化发展,更好地服务、服从于现代农业建设。
(二)主要目标
2020年末,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4%以上,粮食产地烘干能力达50%以上。2016~2020年实施省、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累计达5亿元以上。水稻机插率90%。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75%。全市实现玉米、油菜生产机械化。到2020年末农机合作组织500个以上。保持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农机“三率”稳步提升。
(三)主要任务
1、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突破高效设施农业生产和养殖业机械化薄弱环节,加快油菜、玉米、设施蔬菜等作物种、收和种养业废弃物处理等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的突破与集成。
2、大力发展轻型、便捷、高效农机化技术。加强农机与农艺的融合,树立发展“机械化农业”的理念,改变农业农机部门各行其是现象,加强部门合作,统筹研究农机化技术的集成配套。
3、加强农机化教育培训。进一步加强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农机化科学发展。加快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操作、善经营的新型农机手和新型职业农民。
4、积极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适应农业规模经营加快发展的需要,升级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全托管”服务。
5、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减少和预防农机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重点工程
1、粮食生产不落地工程。按照“两年打基础,三年大提升,五年见成效”的目标步骤,到“十三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全托管”(单个主体经营面积不少于200亩)经营面积达到130万亩,覆盖面达到纯作粮食面积的50%以上,每个村培育出1个以上“全托管”规模经营主体,粮食烘干能力与“全托管”经营规模相匹配。
2、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工程。大力发展高速插秧机,进一步调优机具结构,大力发展高速插秧机,提高单机作业量,全面提升机械化种植水平。既要加快育、插秧装备结构调整,又要切实提升育秧和机插秧作业质量。保持玉米油菜生产机械化稳定态势。以集成推广油菜机直播(机械化移栽)、机收技术为主,以提升油菜种植、收获机械化水平为目标,海门、启东、通州等油菜主产区要明确不同县的机具配置方案。每个县必须建立3个以上油菜生产机械化连片核心示范点,每点面积不少于300亩,油菜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2020年全市油菜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65%。
3、高效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推进工程。根据南通高效设施农业已形成的四青作物、特色瓜蔬、特粮特经、海门山羊、果品苗木、优质家禽、优质水产等七大主导优势产业特色和优势,以园区为依托,以项目为抓手,突出设施园艺,加强农机农艺结合,促进了全市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设施园艺初步实现耕翻、种植、植保、灌溉、保鲜、贮运等生产环节机械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殖在饲料加工、喂料、挤奶、自动环境控制、粪污处理等主要环节实现机械化;黄海沿线特色水产和沿长江淡水鱼两大水产养殖带在增氧、投饵、清淤、环境控制等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积极创建市级高效设施农机示范园区和省级高效设施农机示范园区,打破我市设施农机发展不平衡的格局,真正实现处处有特点,县县有亮点。至2020年全市形成市级以上农机科技示范基地100个,新增各类高效设施农业机械超过4万台套,高效设施农业主要生产环节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以上。
4、秸秆机械化还田推进工程。到2017年,全市麦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占三麦种植面积的80%。2020年末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75%以上。严格按照《秸秆机械化还田实施办法》,科学发展,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要以稻、麦、油菜秸秆为重点,以重点区域为抓手,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形式多样,创新机制,大力示范推广以犁耕加旋耕为主的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发展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秸秆还田机械,确保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和作业质量。加强农机与农艺等多部门协同推进,切实提高技术措施到位率,秸秆还田能力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5、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积极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构建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实际需求,最大限度解放发展农业生产力,最大限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由数量扩张向效益提升转变。积极鼓励合作社单纯的机械作业向土地、资本纵深联合转变,向全程专业化服务发展;积极鼓励农机合作社与多门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强联合组建成新型合作联社,使资源利用最大化;积极鼓励合作社完善章程制度和决策机制,建立健全财务核算体系。不断提高农机合作社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加大机库、维修中心建设等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机合作社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势推进粮食生产“全托管”服务模式。力争2020年,农机户加入服务组织比例达到40%以上,农机服务组织作业面积占农机作业总面积的70%以上,粮食生产“全托管”覆盖面达到纯作粮食面积的50%以上。
6、农机安全监管工程。加强农机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安全操作规程和有关安全技术标准的培训及宣传教育。推进农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升应急处置和农机事故处理能力。加强农机安全监理执法队伍建设、执法条件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增强农机安全监理公共服务能力。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健全乡村农机安全管理网络。切实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预防和减少农业机械事故、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持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和专项整治活动。重点加强上道路拖拉机、存量变拖作的安全管理,深入开展安全检查、隐患排查治理及专项整治活动。认真落实为农服务措施。积极开展“送检下乡”活动,扩大免费实地检验实施范围,加大“平安农机通”和“双优”加油卡推广使用力度,高度重视农机化质量监管工作。努力提高“三率”水平。
五、保障措施
1、全面落实农机化发展扶持政策。
进一步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力度,重点扶持75马力以上的大中型拖拉机、以犁耕加旋耕为主的秸秆还田机、高速插秧机、油菜收获机、高效特色机具的发展。按照“简政、减负、加压”的总体要求,不断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程序,努力提高补贴政策实施成效和服务农民群众的水平。不断加大农机科技创新投入,继续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农机服务组织用地、用油及农机金融等各项扶持政策,农机化发展得到社会普遍重视。
2、注重农机技术开发与人才培养。
积极争取财政、科技部门的支持,以项目为载体,以园区为基地,以企业、高校、研究、推广部门为主体,开发研究推广萝卜收获机、大中型挖树机、稻麦收获与秸秆打捆复式作业机、油菜播种机、稻麦秸秆犁耕、旋切、施肥、播种一体机、高地隙高性能植保机、环保低耗高效以粮食烘干加工设备、青玉米收获机械、现代物联网装备等多种特色机具。强化基层农机管理体系建设,在增加乡镇农机人员基础上,实现村级农机管理员全市全覆盖。大力实施农机“361”人才计划,紧紧围绕“四个转变”开展农机教育培训,计划开展农机人员培训5万人次以上,农机职业技能获证奖补培训鉴定1万人次以上。加强农机管理人员、推广人员、监理人员的培训,力争3年内轮训一遍。继续开展农机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在竞赛宣传、竞赛水平、竞赛影响力上更上一层楼,把农机职业技能竞赛打造成南通农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品牌。认真探索职业技能网络培训,构建智慧教学模式,实现网络培训乡镇全覆盖。
3、坚持依法治机。
准确把握农机化法规要求,增强权责一致意识,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落实好农机安全生产、驾驶培训、维修网点、农机产品质量调查等监管责任。引导农民群众采用合法手段解决纠纷和维护自身权益。
4、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工作责任制,明确发展目标,加强组织协调,不断提高依法促进农机化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把大力发展农机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措施来抓,努力推动全市农机化跨越发展、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