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市政府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来源: 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3-09 累计次数: 字体:[ ]

2021年,我们全面落实中央、省决策部署和市委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较好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发展良好开局。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026.9亿元,增长8.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10.2亿元,增长11.1%;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6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8%,进出口总额增长29.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7289元、29134元,增长9.2%、11.4%;居民消费价格涨幅1.8%;城镇登记失业率3%以内;完成省下达节能减排任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聚焦项目招引,推动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坚持产业强市不动摇,全力以赴抓招商、攻项目、优服务,建立招商引资季度分析会制度,出台引进央企总部政策,新签约并注册总投资10亿元以上内资项目109个、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38个,实际使用外资31.2亿美元。全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建立重大项目季度观摩制度,中天绿色精品钢、金光高档生活用纸等重特大项目有序推进,实施省级重大项目30个、数量位居全省前列,新开工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64个。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1万亿元,增长24%。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新增省星级上云企业229家,建成纺织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新建5G基站6580座。实施“1521”工业大企业培育计划,新增销售收入超百亿企业5家、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477家,成功举办首届“双12”南通购物节。

(二)聚焦改革创新,推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市、县两级组建科创委,建立科技创新双月例会制度,出台“创新30条”,成立市科创投资集团和创新发展基金,新认定科创项目246个,新签产学研合作项目1308项。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列第23位,较上年前移3位。高起点规划建设沿江科创带,长三角光电论坛永久会址落户,上海交通大学南通基地正式签约,省级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获批筹建。升级“人才新政”,新增省“双创”人才71名、团队7个,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发明专利授权量增幅全省第一。通富微电先进封测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平台建成投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省级试点,推行“拿地即开工”等建设项目审批改革,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取得突破。率先开展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全链赋权,实现“园内事园内办”。入选国家营商环境评价“获得信贷”标杆城市,制造业贷款增长20.2%。建立企业上市月度联席会议制度,新增上市公司11家、创历史新高。

(三)聚焦一体发展,推动城乡区域协调融合。南通沪苏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等23个重大事项、重大项目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新增沪通产业合作项目92个。通州湾主体港区一期通道建成通车,三夹沙南航道等建成通航,通州湾港区口岸扩大开放获批。张皋过江通道、绕城高速、宁通高速扩容、洋通高速二期等工程开工建设,如通苏湖城际、江海快线、机场快线纳入国家规划,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联调联试、2号线一期工程主体结构封顶。市区停车秩序整治有力有效,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万个。完成省下达粮食考核目标任务。新增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6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7个、美丽宜居村庄492个,完成农户生活污水治理10.87万户。PM2.5平均浓度30微克/立方米、下降11.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8.2%、全省第一,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比例94.5%、高于省定目标7.2个百分点。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贯通里程115公里。

(四)聚焦民生期盼,推动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办成民生实事40项。新增首次来通就业9.6万人。新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22.3万人,开办“医保南通保”,“医保24小时”服务品牌成为全国典型。新增学位2.7万个,普通高中资源供给水平全省第一,“双减”全国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主城区实现初中一体化办学。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医学综合体等重点工程有序推进,新建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11家。成功举办市第十二届运动会暨第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启动“慈善之城”建设。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建设,“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执法队伍”新模式获中央依法治国办通报表扬。加快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一网六控”体系,电信网络诈骗发案势头有效遏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8.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