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智慧城市建设情况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0-24 累计次数: 字体:[ ]

    一、基本情况
    围绕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南通在设施升级、产业发展、信息惠民、建章立制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效。
    (一)在设施升级方面,通过推进“四规统一”,实现了“两个第一”“六个赶超”的阶段性建设目标。在全省率先推进《信息基础设施空间布局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四规统一”,引领全市城域网、接入网、无线网、互联网专用通道、云计算中心等“三网一通道一中心”加快建设,带动信息化服务加快普及,促进信息经济加快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信息基础设施投资总额达107亿元,年均增长141.3%,增幅全省第一;2015年,全市城域网出口带宽达2130G,比2011年增长了20倍,增幅全省第一;全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等六项指标跃居江苏第一方阵,成功获批2016年度“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截至今年三季度,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入27亿元,全市城域网出口带宽达2400G;城市接入网百兆光网覆盖率、无线4G网城乡覆盖率均达到100%;市区免费WiFi服务基本实现公共文化场所、旅游景区、大型商圈、交通枢纽等9大公共区域全覆盖。全市10个园区、63家企业列入省级信息基础设施“企企通”试点工程。继苏州、南京之后,南通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正式开通,以此为载体,引领服务外包、电子商务、金融后台服务、物联网和云计算等产业加快发展。苏通云计算中心正式投入运营,专用出口带宽300G,机架1600个,可容纳25000台服务器,已引进金山云、浪潮等项目,业务规模苏中领先。
    (二)在产业发展方面,通过培育互联网新兴业态,促进项目快落地、业态新发展、两化深融合。项目快落地方面,近三年全市共落户智慧产业项目140个,总投资约200亿元。中兴、浪潮、中创、软通、神码、SAP、大唐等知名ICT企业先后在我市落户;成立南通智慧建筑产业创新联盟,清华大学江亿院士等3个智慧建筑院士团队进驻南通;南通创源科技园智慧园区主体结构基本建成;连续三年举办中国南通智慧城市(建筑)设计大赛,祥联智能等10个获奖项目在通落户。业态新发展方面,以智慧城市建设带动智慧产业发展,全市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业态发展初显成效。崇川东方智谷云计算中心等5个“云计算特色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中兴网信江苏云计算中心等项目正式落户开发区国际数据产业园。中兴网信江苏云计算中心已正式启动建设,一期完成投入2.4亿元,部署机柜1000个。苏通产业园正在与华为洽谈合作,在苏通云计算中心周边规划建设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主要承接上海云服务业务。两化深融合方面,全市建成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6个、试验区7个,列全省第四;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10家,省贯标试点企业20家,列全省第三;创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0家、试点企业237家,列全省第四。
    (三)在信息惠民方面,通过推进25个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初步实现综合平台集成化、民生服务普惠化、城市管理智能化。综合平台集成化方面,智慧南通公共服务平台集成智慧经济、智慧人文、智慧治理、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生活等6大板块共700余项服务内容;初步完成人口、法人、经济、地理信息、建筑物等5大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的开发部署,完成目录管理系统等8个平台建设,形成19套标准规范体系,即将正式上线运行;南通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已上线近100款应用,服务企业近3000家。民生服务普惠化方面,建成智慧交通云中心,汇集12000余路视频数据、7200余路GPS数据。“畅行南通”APP实现15项服务功能,注册用户达8万人,总访问量达925万人次。智慧卫生远程医疗会诊信息系统、区域影像系统已完成8家市直医院、13个社区中心服务站部署。智慧教育系统打造了涵盖中小学义务教育9个年级、12门学科、9522课时、25000个知识点的多媒体智慧教学全科内容。城市管理智能化方面,智慧城管完成基础平台开发和视频监控综合管理系统升级。平台共受理有效信息15.78万条,总结案率达99.56%,回访满意率达98.2%;智慧规划建成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系统和规划一张图信息系统,实现对全市各类地下管线数据的管理、分析、更新等功能。
    (四)在规范管理方面,通过建立健全智慧城市发展长效机制,确保充分发挥智慧城市建设综合效益。组织协调方面,以南通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规划为引领,构建了“协调机构(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专业公司(信发公司)、投融资机制”智慧南通“三位一体”建设运营保障体系。建章立制方面,市政府出台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政府投入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管理操作规程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机制创新方面,成立了南通信息化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探索建立信息化多元投融资机制,创新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模式。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建立政府管理部门CIO(首席信息官)培育机制,联合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深圳大学,连续三年举办政府CIO培训班,不断提升智慧城市建设分管领导的专业水平。项目建设方面,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围绕设施建设、产业培育、信息消费、智慧应用等重点,分年度制定实施计划,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责任人。建立了智慧城市项目建设跟踪服务机制,实现项目流程化控制、高效化运作。资金保障方面,设立南通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综合平台、民生应用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确保智慧城市重点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引领智慧产业加快发展。    
    二、工作打算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更是智慧城市推进的关键之年,智慧南通建设从政策规划引领期走向全面实施落地期,重点以共享为理念、以产业为导向、以惠民为优先,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资源互联共享,带动信息产业集聚发展,力促智慧应用普惠民生,初步实现了智慧南通转型、创新发展。下一阶段,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推动“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南通行动纲要》融合发展,大力实施基础设施提升、新兴产业培育、智慧民生普惠等重点工程,到2020年,初步建成以人为本、智慧感知、融合创新的新型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打造全光网城市,建成无线、宽带、泛在、安全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到2020年,全市IP城域网出口带宽达4000G,城镇光纤入户率达到100%,城镇居民家庭宽带接入平均速率达到1000M。新兴业态发展方面,云计算产业形成300亿产业规模,通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规模工业企业电子商务销售和采购额超过1000亿元。信息惠民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政府事务、公共服务、百姓生活等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94。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以设施提升有效支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重点提升“基础性、产业性、功能性”三类信息网络。一是加大信息基础性网络建设力度。加快城域网智能化改造,适度超前部署光纤宽带接入网,完善以4G为主、无线局域网为补充的无线网,实现宽带网络无缝对接。2016年,完成信息基础设施投入35亿元,全市IP城域网出口带宽达2500G;二是实施信息基础设施“企企通”工程。建设“网+云+端”(工业宽带、工业云、工业智能终端)工业信息基础设施,2016年完成6家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园区、10家省级园区G级宽带接入,1000家工业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高速宽带接入。三是打造功能性基础设施。进一步构建政务云、社会云、商务云、高性能计算云等4个基础服务平台。积极引进华为云计算中心项目,重点推进中兴云计算中心、南通中小企业云平台等5个云计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二)以产业培育持续催生新业态加快发展。将创新意识、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相结合,推动互联网新业态实现“四个发展”。一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综合运用CPS(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等先进制造技术,搭建制造业服务化支撑平台,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制造。二是推动电子商务规模发展。推动南通综保区与电子口岸对接,搭建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家纺、电动工具等特色产业集群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三是推动软件业创新发展。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智能装备产品嵌入式软件,形成软件外包产业体系和软件外包企业集群。四是推动新兴业态集聚发展。加快推动形成大数据产业产品体系,积极发展工业、新兴产业大数据,集聚发展一批数据资源型、工具型、应用型等大数据企业。
    (三)以民生普惠切实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根据南通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规划和年度计划,2016年,在智慧经济、智慧人文、智慧治理、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生活六大板块,重点建设16个智慧城市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373787.6万元。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打通大通道。重点推进通信、物流等公用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建成城市级大数据中心;二是构建大平台。将交通、教育、卫生、旅游等业务应用、数据共享、民生服务系统逐步集成到智慧南通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市民、企业、政府、社会之间的无缝对接和互联互通;三是推动大开放。大力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向社会逐步开放,支持政府、企业、公众利用公共数据开发推广大数据应用系统及平台,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