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解读回应 > 新闻发布会
2023年南通市气象局新闻发布会
来源:南通市气象局 发布时间:2023-04-27 字体:[ ]

时间:2023年4月26日上午11:00

主题:介绍、解读《南通市气象管理办法》,发布“五一”节天气

地点:南通市新闻发布中心

发布人:欧阳育红 南通市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符云鹏 南通市气象局服务与社会管理处(副处长)

     彭小燕 南通市气象台台长

主持人:缪小娟 南通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专职副主任

图文实录:

新闻发布1.jpg

缪小娟: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4月5日,南通市政府印发《南通市气象管理办法》,自2023年5月6日起施行。为深入宣传贯彻《南通市气象管理办法》,今天我们邀请市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欧阳育红,市气象局服务与社会管理处副处长符云鹏,市气象台台长彭小燕向大家介绍、解读《南通市气象管理办法》,发布五一假期天气预报,并回答在场记者朋友们的提问。

首先请市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欧阳育红介绍《南通市气象管理办法》有关情况。

欧阳育红: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新闻发布会,非常欢迎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们前来参加,同时也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市气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23年4月5日,市政府印发《南通市气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自今年5月6日起施行,下面我就《办法》的相关情况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一、《办法》起草背景

《办法》自2006年施行以来,对规范和加强气象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上位法的修订、国家政府机构调整、“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和气象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办法》虽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但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我市气象管理工作的要求。为进一步规范气象工作,准确、及时地发布与传播气象预报,防御气象灾害,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气候资源,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按照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计划,我局对《办法》进行重新制定。

二、《办法》主要内容

《办法》共24条,依据上位法有关规定,根据我市实际情况,从责任落实、规范要求等方面进一步细化气象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目的依据、适用范围、政府及部门职责、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台站迁建、气象预报技术研究、气象预报信息发布和传播、气象灾害防御、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等内容。

《办法》明确了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要求。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受到影响的程度不断加剧,影响了气象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连续性和可比较性。为提高气候变化监测能力和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更好地服务南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办法》第六条从专项规划制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等方面规定相关部门职责,对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标准的建设项目,不得批准建设。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气象探测设施、气象信息专用传输设施以及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等设施。

《办法》规定了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媒体传播要求。《办法》第十一条明确:市、县(市、区)广播、电视播出单位和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应当安排专门时间,每天播发由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最新公众气象预报或者灾害性天气警报。广播、电视、报纸、通信和互联网等各类新闻、信息媒体向社会传播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等气象信息,必须使用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直接提供的最新气象信息,并标明发布时间和气象台站名称。

《办法》明确了政府、部门、基层气象灾害防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职责。根据《江苏省气象管理办法》《江苏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等相关要求,《办法》第十二条至十四条,明确政府应当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综合防灾减灾体系,融入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纳入基层基本公共服务;气象、教育、自然资源和规划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和传播机制;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组织应指定专人负责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工作,有效融入网格化管理。

《办法》明确了人工影响天气政府领导责任和气象主管机构主体责任,明确安全管理相关要求。依据《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江苏省气象管理办法》等相关要求,《办法》第十六和十七条规定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计划由市、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商同级生态环境等有关部门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社会公告;规定从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组织,必须具备省级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条件,在省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有关飞行管制部门确定的作业点进行作业,并使用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要求的技术标准的作业设备,遵守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

《办法》明确了政府防雷安全领导责任、部门行业监管责任及雷电防护装置的所有者和检测机构责任。根据《国务院关于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许可的决定》《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安全工作的通知》等相关要求,《办法》第十八条至二十二条规定了政府加强对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气象、住建、市政园林、公路、水路、铁路、民航、水利、电力、通讯等部门负责相应领域的防雷安全监督管理;雷电防护装置的所有者应当加强对雷电防护装置和防雷产品的维护、保养,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实施定期检测;雷电防护装置检测单位应当依法取得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颁发的《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证》,并按照其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开展检测。

我要发布的内容先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缪小娟:

谢谢欧阳局长!今年以来天气气候情况怎么样,五一节的天气如何,我们请市气象台台长彭小燕给大家作介绍。

彭小燕:

1.2023年以来天气气候情况

今年以来(截至4月25日),全市平均气温8.5(如东)~9.4℃(启东),较常年同期偏高0.9~1.7℃。气温冷暖起伏较大,1月、2月、4月三个月的下旬平均气温均偏低,3月上旬和4月中旬气温异常偏高,3月5日进入气象意义上的春季,比常年入春时间(3月22日)偏早17天,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早入春日。4月中旬最高气温32.8℃(南通站),突破历史同期最高。

全市降水量154.0(如皋)~236.0毫米(启东),较常年同期偏少1~3成。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呈北少南多分布,1月降水偏少,2月上中旬降水显著偏多,2月下旬到4月降水偏少。

主要出现的灾害性天气有:寒潮(3次)、大风(10次)、浓雾(3次)、强对流(1次)、浮尘(2次)。主要表现为系统性大风天气多,10级以上强雷暴大风天气出现时间早。

1-4月受冷空气和江淮气旋影响,我市出现10次系统性大风天气。其中1月23-24日大风最强,全市普遍出现陆上6~8级、沿岸海区8~10级偏北大风,最大风速达到25.2米/秒(10级)。

4月15日20时至23时,受高空冷涡影响,我市出现强对流天气。全市共有112个观测站点出现8级以上大风(占比88%),其中14个观测站点出现10级大风,6个观测站点出现11级大风;陆上最大风速28.5米/秒(11级,如东站),沿岸海区最大风速30.3米/秒(11级,启东市海复镇东元滩涂)。海安、如皋、通州、崇川区、海门和通州湾出现小冰雹。4月中旬出现10~11级的强雷暴大风天气,较为罕见。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更加频繁,预计今年南通汛期气候总体为一般到偏差,重点要关注暴雨、强对流、高温热浪和台风影响,具体汛期气候趋势预测情况和气象灾害防御建议后期我局将及时公布。

我局将始终坚持“一年四季不放松、每次过程不放过”,密切监测气候系统的异常和天气气候特征的变化,及时提供预报预测意见,加强预警和服务,社会各界可通过关注“南通天气发布”官方微信和“南通气象”官方微博了解更多天气资讯。

2.“五一”假期天气预报

根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预计今年“五一”假期我市有两次降水过程,分别在4月29日和5月2日后期到3日,其余时段以云系变化为主,其中29日受冷空气影响,局部有雷阵雨,降水较弱,并伴有偏北大风,最大风力陆上5-7级、沿江和沿岸海区6-8级;5月2日后期到3日受江淮气旋影响,阴有阵雨或雷雨,2日白天到3日东南风较大,陆上和沿江5-7级、沿岸海区6-8级。气温总体偏高,最高气温在24-29℃,最低气温在12-16℃之间。

缪小娟:

谢谢!接下来,我们进入提问环节。有问题提问的记者请举手示意,提问的时候请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记者:

新《办法》与原《办法》改动内容主要有哪些?

符云鹏:

《办法》重新制定后由31条减少到24条。

一是修改调整新闻、信息媒体传播气象信息的要求。

二是增加行业部门和基层对气象预警信息传播职责的规定。

三是修改调整防雷安全工作的规定和相关要求,明确政府防雷安全领导责任、部门行业监管责任、雷电防护装置的所有者的主体责任和检测机构的技术责任。

四是增加地方气象事业、气象预报技术研究的具体内容。

五是删除气象设施的修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具体行为、无线电频率对气象频道的干扰、雷灾鉴定上报、罚则等相关内容。

记者:

请问各部门的防雷安全监管和管理职责是如何划分的?

符云鹏:

气象主管机构负责:(一)油库(含加油站)、气库、弹药库、化学品仓库和烟花爆竹、石化等易燃易爆建设工程和场所;(二)雷电易发区内的矿区、旅游景点或者投入使用的建(构)筑物、设施等需要单独安装雷电防护装置的场所;(三)雷电风险高且没有防雷标准规范、需要进行特殊论证的大型项目的雷电防护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履行对相关生产经营单位的防雷安全监管职责。

住房和城乡建设、市政和园林部门负责将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竣工验收,整合纳入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备案,履行相关领域的防雷安全监管职责。

公路、水路、铁路、民航、水利、电力、通信等建设工程主管部门,负责相应领域内建设工程的防雷管理。

记者:

今年沙尘天气多,请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彭小燕:

从气候条件上来说,今年前期沙源地的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加之植被尚未返青,裸露的沙源地地表条件就容易触发沙尘天气,导致今年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出现的次数较常年略偏多。从天气条件上来说,进入3至4月份以来,我国冷空气活动频繁,在冷空气影响期间,蒙古气旋和地面冷锋成为有利的推手,将沙尘从沙源地带到下游地区。4月9日-11日,我国北方发生了大范围的沙尘天气,此次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南部,受蒙古气旋阶段性南下影响,产生沙尘天气,并且在冷空气南下过程中,一路向南输送,4月11日南通也出现了明显的浮尘天气,最直接的影响导致4月11日南通能见度和空气质量变差。

缪小娟:

由于时间关系,记者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大家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或者要做深入采访,可以在会后与我们气象部门同志再进行交流。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