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2024年2月28日下午2:00
主 题:南通市《地下管线数据获取与建库规范》新闻发布会
地 点:南通市新闻发布中心
发布人:
曹 军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
胡国军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季培荣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政与交通规划处处长
庄晓捷 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主任
主持人:
周锦南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图文实录:
周锦南:
各位媒体朋友、同志们:
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2023年12月25日,南通市地方标准《地下管线数据获取与建库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批准实施,填补了我市地下管线数据标准的空白。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规范》要求,我们邀请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曹军,党组成员、副局长胡国军,市政与交通规划处处长季培荣,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主任庄晓捷,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在场记者朋友们的提问。
首先,请曹军局长为大家介绍《地下管线数据获取与建库规范》,大家欢迎!
曹军:
新闻界的朋友们、各位同志: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地下管线数据获取与建库规范》新闻发布会,欢迎各位媒体朋友,同时也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南通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去年12月底,南通市《地下管线数据获取与建库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已获批实施。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规范》的编制背景、主要内容和技术特点等有关情况。
一、《规范》编制背景
2021年7月,为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化落实《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监测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南通市委、市政府谋划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地下管线全生命周期管理。为充分发挥资源集约效应,我局提出地下管线“一库多平台”建设思路并完成了可行性研究。2021年12月,南通获批省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试点城市。2022年起,我局组织开发《南通市全景三维管线信息管理平台》,并大力推进管线数据共建共享共治,积极为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提供基础底图保障,谋划在先、理念在新、行动在前,使得该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起初,由于地下管线种类繁多,各专业技术标准、管理需求差异大,导致管线数据产生过程中出现精度、属性格式不一致等问题,在与相关部门和管线权属单位多轮会商后,大家一致认为数据共建共享共治的前提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地下管线数据标准。在此背景下,我局着手制定《地下管线数据获取与建库规范》,并申报列入2022年度南通市地方标准计划项目,以标准制定确立其权威地位。《规范》编制时间达一年半,不仅遵循国家现行标准、行业标准、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标准,而且结合南通实际特别是管线管理部门、权属单位、建设单位、测绘单位等工作需求编制而成。该成果顺利通过市地标专家组审查,于2023年12月25日获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实施。《规范》不仅是南通首个管线探测和数据建库标准,更是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工作提出以来首个地方标准。
二、《规范》主要内容
《规范》共计12个章节,主要包括5个方面内容:
一是管线探测的技术准备。包括现状调绘、资料搜集、现场踏勘、探查仪器校验、探查方法试验以及技术设计等。
二是管线探查。包含地下管线数据获取的实地调查、探测及质量检查的方法要求,并按照项目类型进行细分规定。比如:实地调查中的管线点实地间距,规定普查、修补测、竣工测量的实地间距≤75米,设计阶段管线详查的实地间距≤50米,施工阶段管线详查的实地间距≤20米。隐蔽点探测中除了常规的金属管线探测技术要求外,加入了燃气PE管探测、地质雷达法探测、空管示踪探测等非金属管探测技术要求。管线竣工测量中,规定非开挖方式敷设的管线应使用管道三维惯性定位等有效方法进行探查。
三是管线测量。包含控制测量、管线点测量及质量检查的方法。相对普通地形测量,管线测量精度要求更高,因此对测量精度提出技术规定。比如,使用全站仪测量时,每站完成后应进行归零检查,且归零差不大于40秒;使用RTK测量时,每次作业开始前,应进行至少1个高等级已知点的平面坐标及高程检核,平面坐标较差不应大于50毫米,高程较差不应大于30毫米。
四是管线放线和竣工测量。这部分具体规定了放线、竣工测量的作业方法和探测内容。比如,管线竣工测量宜在管线敷设完成、尚未覆土前采用跟踪测量的方式施测;管线竣工测量报告的文本应载明竣工管线的分布情况、与设计管位的差异情况、作业方法、其他情况说明等。
五是数据处理与成果编制。包含地下管线数据处理、数据库分层、管线图编绘、数据库等。按照南通地区管线的实际情况把各类管线分为8个大类50个小类,规定了管线种类、代号、代码与颜色。按管线大类区分设置了122种特征要素,210种附属物要素,规定了要素编码、名称及符号图例。数据库结构进一步融合了城市生命线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除点、线、面、注记线等4个基础属性表外,还明确了安全防护信息、管线缺陷信息、物联网监测设备信息等相关数据结构。
三、《规范》技术特点
1.扩充管线小类。《规范》在2017版行业标准《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管线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南通管线分布实际情况,对小类进行扩充。例如,给水中增加“喷淋”;排水中增加“加压污水”;通信增加“通信合建”“交警信号”“监控”“广播”“消防信号”“给水远传”等。
2.丰富管线探测属性内容。增加“附属物子类”内容,针对专业调查,细化管线附属物分类;增加“探测方法”内容,记录实际探测方法,便于判定管线成果精度。
3.分类规定实地调查属性内容。结合各类管线特点,对埋深、断面、材质、附属物、载体特征、埋设年代、权属等属性,分别列出应查明和宜查明内容。特别突出管线竣工测量阶段,如压力值、埋设年代、权属单位等属性为必查项。
4.拓展城市生命线相关要求。增加管线安全防护信息、缺陷信息、物联网监测设备等专题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确保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城市生命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事关民生福祉、关系千家万户。我们将严格执行《地下管线数据获取与建库规范》,助力建设宜居、韧性、安全、智慧城市。各位新闻媒体朋友,真诚希望大家继续关心和支持南通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积极倡导社会各界共同维护和推广《地下管线数据获取与建库规范》。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周锦南:
感谢曹局长的介绍!
接下来我们进入提问环节。有问题的记者朋友请举手示意。
南通广播传媒的记者:《地下管线数据获取与建库规范》发布后,对管线行业单位提出具体要求,今后计划如何推行、加强实施呢?
胡国军:
这位记者朋友提的恰巧也是我们局在编制《规范》时也反复思考的问题。《规范》如果执行不到位,那管线数据不统一的情况仍然无法改变。所以,为了加强执行《规范》,我们将从组织专题培训、严格质量检查、年度监督检查等方面着手,确保《规范》执行到位。
首先,我们将组织专题培训宣贯内容。这本《规范》的实施对管线探测单位的技术操作、工作方法有具体规定,所以为了方便相关单位能吃透《规范》,快速掌握技术要领,我局后续将安排专题培训。此外,我局下属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会提供免费的技术咨询,作业单位后续对《规范》内容或者技术上有疑问可以随时咨询。
其次,我们将严格管线数据质量检查。我局2014年至2018年先后完成了地下管线普查、修补测工作。2020年起,为推进管线数据更新,我局按年度实施《地下管线数据检查入库》项目,对崇川区范围内新建管线工程所提交的管线数据进行检查、处理、更新入库。数据检查项目开展3年以来,发现各单位提交的数据成果质量参差不齐。《地下管线数据获取与建库规范》实行后,我局对各单位提交的管线探测数据都将对照地标要求进行检查。为了规范管线数据检查流程,加强对地下管线数据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我局正在起草《南通市地下管线数据提交与调取规定》,对数据提交、数据检查、数据使用等要求进行细化,计划后期对外发布,大家可届时关注。
最后,我们将加强测绘单位监督检查。我局作为测绘行业主管部门,从今年起,在年度测绘单位监督检查工作中,对从事地下管线探测的测绘单位,还将重点检查地下管线探测的资质资格、参与市场活动、完成测绘项目成果质量以及履行相关法定义务等情况。除了测绘行为合法性检查外,将着重抽查地下管线探测项目成果质量,检查测绘单位是否按《规范》执行。
中国江苏网记者:
《地下管线数据获取与建库规范》作为南通市地方标准,如何体现我市特色的?
季培荣: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规范》作为我市首本地下管线地方标准,并不是一蹴而就。2014年为开展地下管线普查,便制定了《南通市地下管线数据探测规程》《南通市地下管线数据标准》。两个标准执行至今,已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和考验。这两年,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工作又将地下管线的重要性提升到新的高度,为了使管线相关单位方便快捷地了解最新数据建设要求,我们便将原有两个标准合二为一,对照最新国标、行标、城市生命线数据要求,并结合相关部门和管线单位业务需求,编制形成《地下管线数据获取与建库规范》。
一是因地制宜汲取南通地方常规做法。比如,对非开挖方式敷设的管线进行探测,想要获取较为精准的数据是有一定技术难度的,特别是超深管线,国标和行标也没有明确具体方法。近年来随着探测技术的发展,这类管线精准探测的问题也有了解决方法,我们咨询了南通当地一些管线探测专家,为确保探测精度,便规定非开挖方式敷设的管线工程,在竣工测量阶段应使用管道三维惯性定位等方法进行准确测量。还有刚才曹局长讲到的管线小类细分,排水增加的“加压污水”,通信增加的“交警信号”“消防信号”等都是结合南通管线权属单位情况、管理规则制定的,可操作性很强。
二是集成城市生命线要求且适度超前。《规范》是江苏省开展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工作以来首个地方标准。不仅增加了管线安全防护、物联网监管数据等内容,也考虑了实景三维、智慧城市等应用需求,兼顾了时空大数据等新型数据的融合性。今后相关数据建设、转换参照《规范》执行,能进一步促进各类数据的互联互通。随着数据的不断扩充完善,城市建设、管理所能得到的数据支持也将更为精准和便捷。
江苏广电记者:
刚才提到调研各家管线单位的数据情况不尽一致,肯定存在不满足《规范》的情况,这部分现有数据将如何处理?
庄晓捷:
对于现有管线数据的处理,主要涉及数据转换、存量补齐两方面工作。
第一个方面是数据转换。崇川区已掌握的管线数据规模约有14500公里,刚才胡局长已提到,这部分管线数据获取年份是2014年至2023年,跨度长达10年。这部分数据按照新《规范》要求,需要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坐标体系、属性格式转换等处理,重新构建管线底图。这项工作我们今年在开发全景三维管线信息管理平台的时候已经同步完成。
第二个方面是存量补齐。近几年南通发展迅猛,就崇川区而言不仅存在管线属性缺失,还存在一定规模的管线数据缺口。我们计划通过2-3年时间,分步骤、分计划地组织地下管线修补测,填补这部分缺口数据,随着城市更新、管道维护逐步补齐管线必要属性数据,进一步充实地下管线数据库,为城市生命线、智慧城市等应用提供更详实的管线数据底图。
周锦南:
由于时间关系,提问就到这里。感谢各位记者朋友,感谢各位领导。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地下管线数据获取与建库规范》后续实施情况,如果还有其他问题,可以在会后与相关部门的同志进一步交流。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