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2023年11月6日下午2:00
主 题:《南通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成果新闻发布会
地 点:南通市新闻发布中心
发布人: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 曹军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 孙寰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空间规划局局长 章平
主持人: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蔡忠
图文实录:
蔡忠:
各位媒体朋友、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编制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落实中央部署,提高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部、省指导下,我市针对南通发展实际,按照“多规合一、底线思维、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序开展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已于今年8月25日获省政府正式批复。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相关情况,我们邀请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曹军,副局长孙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章平,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在场记者朋友们的提问。
首先,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曹军局长介绍一下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特色亮点,大家欢迎!
曹军: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
新闻界的朋友们、各位同志: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长期以来,各位新闻媒体朋友对南通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给予了极大关注和有力支持,发表了许多宣传推广南通规划建设成果的新闻报道,在此向各位新闻媒体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目前,南通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获省政府正式批复,今天我发布的主要内容为:《南通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工作背景、重要意义、主要特点、主要内容等四个方面。
一、《规划》工作背景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我市于2019年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历时4年形成成果。《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充分衔接落实《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和《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广泛征求专家学者和市民群众意见,确保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2023年2月以来,《规划》先后通过了南通市规委会全体会议、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省规委会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论证,并书面征求省规委会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相邻城市意见。在此基础上,我们综合各方意见修改完善,8月10日通过了省规委会审议,8月25日获得省政府正式批复。
二、《规划》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明确“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南通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体现国家意志,落实国家战略,因地制宜,明确空间发展目标,注重科学性、协调性和操作性,是南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制定的空间发展蓝图和战略部署,是南通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空间政策,是南通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和指导各类建设的行动纲领,是编制各县(市、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的基本依据。
三、《规划》主要特点
一是突出区域协同。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深入落实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围绕宽领域融入苏南、深层次接轨上海,深化创新、产业、交通、生态等一体化行动,为全省打造长三角“重要一翼”争作贡献。
二是突出绿色生态。深入落实长江大保护和海洋生态保护要求,推广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经验,优化沿江沿海“三生”岸线比例,落实山水林田湖全域全要素管控要求,协调推进沿江产业转型和沿海绿色发展,坚决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三是突出节约集约。坚持向存量要增量、以强度换空间,引导低效产业用地有序退出,大力推进城市更新,深化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严格土地使用标准,促进资源向产出高、贡献大的项目倾斜,提升国土空间利用质量和效率。
四是突出宜居宜业。以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为目标,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品质,优化重点板块功能结构,补齐民生设施短板,赓续江海历史文脉,增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城市安全韧性水平。
四、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文本共计16章175条,主要包括6个方面:
一是明确战略定位与发展规模。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结合我市实际,《规划》明确南通的城市性质为: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富有江海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主导职能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重要支点、产业科技创新孵化基地、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江风海韵绿色宜居家园。预测2035年南通市域常住人口区间为920-980万。严格落实批准启用的“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全市耕地保护目标为577.17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525.04万亩、生态保护红线2534.27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1401.64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573倍。
二是落实区域协同与空间格局。发挥江海交汇的区位优势,全方位融入苏南、对接上海,着力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构筑“一主一副、两带四组团”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构建等级合理、协调有序的城镇体系,强化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强城乡融合发展。强化生态保护和底线约束,守护“江海山河岛田”自然基底,统筹滩涂湿地、海洋、山体等生态修复。加快形成安全、绿色、高效、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格局,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坚持节约集约发展要求。严守城镇开发边界,严控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加强城镇空间的规划引导和统筹协调,做好分阶段时序管控,合理安排新增城镇建设用地的规模、结构和布局。稳步推进城市更新,加大城乡存量用地挖潜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引导土地复合利用,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城市内涵式集约化发展。
四是优化提升城乡空间品质。优化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统筹布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安排居住用地,推进社区生活圈建设。严格城市蓝线、绿线管控,以“南通之链”滨江绿道为引领,系统推进沿江、沿海、沿运河公共开敞空间建设。优化镇村布局,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五是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区域和城乡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按照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定位,在“八龙过江”基础上,规划研究沪崇启、临永等过江通道,系统布局“四网融合”轨道网、通江入海航道网、“三环七射”高速公路网,科学统筹南通新机场建设时序及规模,紧扣产业港定位,保障通州湾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空间需求,构建公铁空、江海河高效联运的交通网络。构建防洪、防震、消防、防空、防疫、应急保障等综合防灾体系,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统筹布局生命线工程,增强城市韧性和风险防范能力。
六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特色风貌塑造。加强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保护。传承历史文脉,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城市传统风貌和格局。落实历史文化保护线管理要求,重点保护好“一城三镇”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加强历史文化活化利用。强化城市设计、村庄设计,优化城乡空间形态,凸显“江海交汇、环河望山、水网交织”的城乡风貌。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南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鼎力支持,我们真诚希望新闻界的各位朋友继续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持续关注,积极参与并采访报道南通市国土空间规划工作,让市民了解规划,参与规划,鼓励和引导更深、更广层次的国土空间规划公众参与。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蔡忠:
感谢曹局长的介绍!
接下来我们进入提问环节。有问题提问的记者请举手示意,提问的时候请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扬子晚报记者:
据悉“三区三线”是本次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我市是如何贯彻落实?
孙寰: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国家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应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可持续发展,科学有序统筹安排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和布局,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质量和效率。要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建立现代化的城市、乡村空间治理体系,实现全域管控。
2022年10月,我市“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正式获批,作为建设项目用地用海组卷报批的依据。为我市统筹保护和发展关系,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一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成上级下达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严格落实上级分解下达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约束性指标,足额带位置落地上图,并将可长期稳定利用耕地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确保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实至名归”。二是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按照生态优先、应划尽划、应保尽保的要求,将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保护的区域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三是强调城镇发展的战略引领,有力支撑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市域“一主一副两带四组团”和市区“一核三中心一湾三支点”的空间结构,助力南通打造“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富有江海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通日报记者:
请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以后,其他专项规划如何与之协调?
章平:
专项规划应服从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是“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对特定区域和特定领域的规划。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编制的海岸带、林业、城市综合交通、轨道交通线网、地下空间等专项规划,相关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的交通、能源、水利、农业、信息、市政、环保等基础设施、殡葬、养老、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军事设施、以及文物保护等相关专项规划,应加强其与有关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并纳入规划“一张图”系统。专项规划要遵循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不得违背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其主要内容要纳入详细规划。批复后纳入同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应做到与总体规划等"底图叠合、指标统合、政策整合"。坚持底图叠合。采用统一的用地用海分类、基础调查数据,形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共用的底图底数。加强指标统合。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市体检评估等的指标管理要求,搭建“总、专”有机衔接的专项规划指标体系,助推专项规划实施监测工作的开展。加强政策整合,分区域、分领域的专项规划深化总体规划内容,并对总体规划进行校核与反馈,也使得各职能部门主动参与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工作中。
南通广电记者:
规划的生命和权威在于实施。能否对我市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方面的情况进行一下介绍?
曹军:
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非常好,规划既已批准,将严格实施。我们将坚决贯彻党中央、部、省关于“多规合一”改革的决策部署,不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外另设其他空间规划。未经法定程序,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
一是强化规划的传导约束机制。下级国土空间规划要服从上级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要服从总体规划。《规划》为纲要性内容,突出战略统领性。县(市、区)总体规划作为承接《规划》的单独层级,对应各自事权,应对《规划》进一步深化落实。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深化落实市、县(市、区)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的传导要求,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对镇域内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修复作出具体安排。详细规划分为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城镇开发边界外村庄规划及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等类型,在不违反上位规划强制性指标和内容基础上,进一步作出土地使用、基础设施等具体的控制性规定。专项规划是对具体资源要素、特定空间属性等进行专项管控和引导,并传导至详细规划。
二是强化规划审批和实施监管。按照一级政府一级事权的原则,强化市、县(市、区)分级管控和监督实施。按照“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国土空间规划中需市政府审批、监管的内容由市政府批准并监督实施,除历史文化名村外的村庄规划由县(市、区)政府批准并监督镇政府实施。健全规划委员会制度,发挥其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管理的统筹协调作用。
三是构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的要求,构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要落实总体规划约束性指标和刚性管控要求,并在报批前通过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核对;报批后必须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实施管理,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协调各类矛盾冲突,实现各类空间管制要素精准落地。
四是建立监测评估机制。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和监测网络,建立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全程留痕制度,实现全过程监督,确保规划管理行为全过程可回溯、可查询,实现全周期管理。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定期评估制度,结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规划定期评估结果,依法依规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完善。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切实提高规划、建设、治理水平。
蔡忠:
由于时间关系,提问就安排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其他问题,可以在会后与相关部门的同志进一步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