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年10月19日(星期五)上午10:20
主题:南通市“城市双修”试点工作
地点:南通市新闻发布中心
发布人:吴刚 市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主持人:刘文新 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
图文实录:
发布会现场
刘文新:
各位媒体朋友、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大家出席由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了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2017年7月,住建部印发《关于将保定等38个城市列为第三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的通知》,南通成功成为住建部第三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通过“城市双修”,切实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和城市风貌,延续城市文脉,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关规划情况,我们邀请了市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刚同志,市规划局规划技术处处长刘敏同志,市规划局市政规划处处长胡国军同志,向大家做情况介绍,并回答记者朋友们感兴趣的问题。
首先,请市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刚发布我市“城市双修”试点工作有关情况,大家欢迎!
吴刚:
各位来宾、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们:
大家好!我来向各位介绍一下南通市“城市双修”试点工作的项目背景、试点内容以及实施机制和措施。
一、项目背景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了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提出,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以下简称“城市双修”)是治理“城市病”、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是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根据中央决策部署和有关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城市双修”作为治理城市病、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全面部署、全力推进。
2017年7月12日,住建部印发《关于将保定等38个城市列为第三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的通知》,南通成功成为住建部第三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近年来,南通城市规划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市人居环境改善明显,但与此同时,在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城市双修”是促进南通城市发展、引领城市建设的重点抓手。因此,南通开展“城市双修”工作一是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重要举措,实现城市由扩张性粗放式发展转向内涵式精细化发展。二是提高城市品质、建设花园城市的重要手段,不仅是对物质空间环境的修复和修补,也是对社会文化等软环境的修复和修补,实现城市品质的提升、风貌形象的优化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三是形成长三角北翼中心的重要支撑,“双修”工作不仅是以问题为导向,弥补城市内部发展的短板,也是在全市建设长三角北翼中心目标导向下的具体工作和有力支撑,更能够有效提升区域影响力,构建具有竞争力的高品质花园城市。
二、试点内容
(一)重点任务
(1)生态修复
在解决南通现有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建设长江生态廊道、与上海共建长江口战略协同区等大区域要求,凸显南通江海城市、平原水网城市和濠河、五山等特色空间的特色,针对“山、江、河、海、绿、废”六要素,开展生态修复,提升生态特色和价值。
一是山体的修复与保护。主要包括本底修复和生态功能提升两方面。本底整治修复主要针对南通五山进行山体修复及保护,按照地质情况、山体破损、侵占类别等对山体区域进行地质灾害治理、修复活化、保护控制及功能引导。生态功能提升主要包括狼山中心片区、南通植物园片区、军山片区等七个片区建设,以及周边地区的综合整治,提升五山片区的整体生态功能,打造城市绿肺。
二是水绿生态廊道的构建。对通江连城的主要河道,如九圩港、通吕运河、海港引河、通启运河、裤子港、新江海河进行水环境治理,并开展沿线整治和绿化建设工作,修复生态本底的同时构建江城景观渗透廊道。
对濠河片区、五山及沿江片区等重点片区的水环境进行治理,改善沿江沿河生态风貌。濠河片区主要针对濠河和通津九脉开展河道清淤整治和疏浚贯通,并加强沿岸绿化景观提升。五山片区主要依托片区规划,搬迁港口码头,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进行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
三是宗地修复及污废治理。针对工业企业搬迁遗留的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科学分析废土地的污染成因、受损程度、场地现状及其周边环境,综合运用多种适宜技术改良土壤,恢复植被群落,重建自然生态。同时,结合市“263”专项行动要求,通过环卫设施提档升级、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等方式实现废水、废气、固废物的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
(2)城市修补
一是增加城市公共空间。以提高城市品质,提升城市环境,提高市民满意度、幸福感为目标,结合南通城市发展实际和“三城同创”重点项目的实施,从市级、片区级、社区级三个层次全面系统地增补城市公共空间。
市级城市公共空间以增补完善为主,一是更新优化沿江重要公共空间节点,如:通吕运河、海港引河和通启运河与长江交汇处沿江沿河公共空间建设。二是市级公园的建设及景观提升,如:白龙湖公园、五山森林公园等。
片区级公共空间,结合濠河风景区、中央创新区、五山片区、星岛水岸片区等城市重点片区总体定位,考虑博览、文化、休闲、医疗、养老等民生需求,确定各片区修补重点,补充城市缺失的功能。
社区级公共空间,一方面自上而下统筹各区各片的社区级小游园规划建设,逐步完善社区公园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强公众参与,自下而上确定亟需改造更新的公共空间节点,作为公共空间增补的重要内容。
二是彰显历史风貌特色。充分挖掘整合南通历史文化资源,从保护主旨出发,以近现代和传统历史风貌保护为特色。
近现代历史片区的风貌保护工作主要为“港闸区复兴巷地块保护修缮”、“港闸区渡口巷地块保护修缮”,按照唐闸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和唐闸修规要求,深化完善古镇重要地段保护性建筑修缮方案和环境设计,提高街区历史建筑修缮质量。
传统历史片区的风貌保护工作以寺街和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为重点,强化历史建筑保护修缮与管理,严格保护街区历史风貌,彰显南通传统城市风貌。
三是环境综合整治。围绕南通老城区老旧小区环境不佳,新城区绿化景观正逐步建设的契机,以提升城市品质,改善环境质量,塑造花园城市为目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主要包括街景提升、老旧小区改造等方面。
街景提升,包含跃龙路、濠东路、城山路等景观路建设及园林路、通欣路、盘香路等道路两侧绿化景观带建设工程。
老旧小区改造,结合城建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老旧小区改造。通过拆除违建搭建、完善基础设施、美化绿化环境、提升功能品质、落实长效管理等多方位的整治,切实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提升居民满意度幸福感。
(二)重点片区
(1)五山及滨江片区:以五山总体规划为引领,以生态修补为主要内容,协调山的修复、江的修复、河的修复,以及景观路的建设,综合景观整治的工作,优化提升五山核心景区的建设,彰显南通自然山水城市风貌,实现“城市双修”的综合效益。
(2)唐闸历史片区:按照唐闸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和唐闸修规要求,加强技术指导,深化完善古镇重要地段保护性建筑修缮方案和环境设计,提高街区历史建筑修缮质量。按照双修要求,进一步推进唐闸历史片区西市街、北市街中2个地块的修缮整治工作,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和技术指导,强化历史建筑保护修缮与管理,严格保护街区历史风貌,彰显南通传统城市风貌。
(3)濠河及周边地区:以片区综合提升引导规划为指引,结合濠河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统筹部署,协调各专业、各部门,开展综合试点工作,将提升片区景观、修复濠河生态环境、增加公共空间、保护修善历史建筑等统一部署、协调开展,达到提升城市品质环境,彰显城市风貌特色的目的。
三、实施机制和措施
一是明确市级领导机制。2017年12月市委市政府下发了通办发〔2017〕102号文,正式成立南通市“城市双修”暨城市设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城市双修”和城市设计工作过程中重大事项的指导和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分别由规划局、建设局主要领导兼任,办公室设在规划局。为了保障办公室日常工作运转,我局也成立了局领导带领的“城市双修”工作小组,从技术规划处、市政规划处、编研中心专门抽调5名同志负责具体工作。
二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城市双修”试点项目范围广类型多,涉及政府部门也较多,为了使各部门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我们在试点获批后短时期内就建立了由各成员部门分管领导、处室负责人组成的联络通讯录,形成以规划局牵头横向联络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协作推进实施的工作组织模式,以确保城市双修的各项工作既能得到统一指挥,又有职能部门各自牵头实效推进建设,全面系统实现双修的各项工作计划。
三是积极开展专项规划。已委托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南通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在全面开展资料搜集、现场踏勘、部门对接等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与发展引领统筹考虑、双修与城建统筹考虑以及近期试点与长效治理统筹考虑的原则,针对城市快速发展期产生的问题进行全系统、综合性的城市优化、美化,为“城市双修”整体开展奠定扎实规划基础。
四是构建南通特色体系。结合“江苏省城乡空间特色战略规划”对我省省域城乡空间特色的指引,突出南通沿江沿海特色空间,建立具有南通特色的双修体系。在系统梳理南通的生态资源要素的基础上,突出江海交汇、山水城市特色,构建包括“山、江、河、海、绿、废”六个方面的生态修复的完整体系。城市修补突出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历史文化名城价值特色,从增加城市公共空间、保护与彰显历史风貌特色、环境综合整治、功能设施完善等几个方面,全面构建城市修补体系,并与生态修复形成统一整体,以塑造风貌特色为主线,建立突显南通特色的“城市双修”体系。
五是动态推进项目计划。南通“城市双修”试点实施项目约100多个,总投入资金约100多亿元。通过梳理“三城同创”三年行动计划和近两年市级年度城建计划,按照“城市双修”要求,统筹安排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工作,将五山及沿江片区提升、唐闸古镇整修、水环境治理、老旧小区整治等重点民生项目,分别纳入“城市双修”2017年度、2018年度实施计划,明确位置、建设时序、投资规模和责任单位。同时结合正在编制的“城市双修”专项规划,将“城市双修”理念融入“三城同创”增补行动计划、城市“微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19年度城建计划,强化项目实施保障。
六是落实资金保障。市财政局、市建设局在政府资金预算中预留充足的“城市双修”工作资金,同时在部分项目中探索PPP模式,吸收民间资本进入,发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双修工作。
七是实施绩效评估。为了按计划推进“城市双修”试点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绩效评估机制,将“城市双修”评估机制与“三城同创”、城建计划评估机制并行整合,由市委督察室牵头督促考评,将每项工作具体落实到相关的职能部门进行统筹负责,督查结果作为部门绩效考核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八是引导公众参与。为做好“城市双修”前期基础调研工作,我局于2017年12月23日至2018年1月26日组织开展了“城市双修”主题展览、公众问卷调查,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进行宣传,充分利用规划局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在线上、线下同步建立问卷调查渠道,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双修。调查期内我们共收到900份问卷,在问卷中,许多市民点出了环境卫生、交通出行、公共设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为如何做好“城市双修”出谋划策,构筑了我们做好“城市双修”试点工作的信心。
刘文新:
刚才,吴局长就南通市“城市双修”试点工作的项目背景、试点内容、机制措施等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有问题提问的记者朋友请举手示意,提问的时候请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南通日报》记者提问
《南通日报》记者蒋晓东:
请问五山及滨江片区生态修复工作的进展如何?
吴刚:
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是“城市双修”试点重点示范项目,也是推进“三城同创”和城市生态建设的重大民生工程,通过修复生态空间、打造沿江休闲岸线,在构建城市绿肺的同时展现南通最具特色的沿江风貌,包含狼山中心片区、南通植物园片区、军山片区、滨江片区、狼山古镇片区、啬园片区、旅游服务配套片区等七个片区建设以及沿江码头搬迁工作。目前,沿江码头搬迁工作按照搬迁和建设计划稳步推进;五山七个片区中,南通植物园、军山片区已建成;滨江片区正在有序施工,计划年内建成;生态配套片区即将开工建设。狼山中心片区、狼山古镇片区、啬园片区、旅游服务配套片区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之中。
《江海晚报》记者提问
《江海晚报》记者冯宏新:
请问濠河及周边地区的进展如何?
吴刚:
濠河地区景观提升,试点项目共5个,包含河道清淤、截污整治、环河绿廊提升、环境综合整治、历史街区居民腾迁等。目前,已完成全水域内河道清淤和疏浚贯通工程;污水截流工程已开展前期工作,计划明年上半年实施完成;寺街、西南营腾迁工作有序推进,第二批腾迁400户工作已完成,正启动研究第三批腾迁工作,年内将对已腾迁区域的基础设施进行维护和改造;环河绿廊提升、环境综合整治正在开展前期方案研究。
刘文新:
由于时间关系,记者提问就安排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可以在会后与相关负责同志进行交流。
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