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南通年鉴 > 辖区概况
海门市
来源:南通年鉴 发布时间:2018-12-19 字体:[ ]

【概况】 海门市位于南通市域中部偏东,东接启东市,东北濒临黄海,东南角部分与上海市崇明区接壤,西、北与通州区相邻。全市总面积1148.71平方千米,辖3个街道、9个镇、63个社区、231个村。2017年底,全市户籍人口99.82万人,比上年底减少0.28万人。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5.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7.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5万元,比上年增长7.6%。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5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8.6%。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万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万元,比上年分

6.PNG

别增长9%、9.3%。6月,海门政务服务网上大厅与江苏省政务服务网对接联网,在全省县级市率先实现“网上办事、指尖办公”,建立江苏政务服务网“海门综合服务旗舰店”,全年“不见面审批”事项1200余件,占比超92%。12月,国内唯一以江海文化为主题的省级国家中型主题博物馆——江海博物馆建成试运行。海门市获评省首批书香城市,跻身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经济发展】 农业 2017年,海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99.9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3.2%;农业增加值62.91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全市农业“三品一标”总数432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95个、绿色食品20个、有机食品1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5个。高标准农田比重67.1%,家庭农场74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137个。举办海门农产品微电商发展论坛、枇杷文化旅游节、海门市农业对接服务上海招商推介会等农业对接服务上海合作交流活动6次,邀请上海客商考察交流500余人次。农业项目吸引上海投资14.05亿元,全市农产品在上海销售额超30亿元。三厂山羊文化小镇获省农委列入农业特色小镇名录。

工业 2017年,海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7.1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8%。全年实现应税销售775.3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完成入库税金38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完成规模工业产值2163.3亿元,比上年增长4.5%;完成新兴产业产值768.9亿元,比上年增长5.7%。南通振康焊接机电有限公司“机器人RV减速机数字化车间”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2017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264.3亿元,比上年增长7.8%,占规模工业总产值58.4%。全市工业骨干企业总数238家,实现应税销售481.1亿元,当年入库税金2000万元以上企业43家、1000万~2000万元企业22家、500万~1000万元企业62家。

建筑业 2017年,海门市有资质建筑企业170家。其中,特级资质建筑企业4家,一级资质建筑企业52家,二级资质建筑企业45家。全市建筑业施工人数30.88万人。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728.5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1.4%。全年施工面积1.58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5%;竣工面积0.37亿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9%。南通三建、中南集团、龙信集团3家企业入围2017年中国企业500强,中联世纪晋升特级资质,新增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各3项。年内获评全国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

服务业 2017年,海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16.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7.4%,占地区生产总值45.5%。完成服务业投资261.6亿元,比上年增长11%;完成服务业应税销售356.7亿元,比上年增长9.3%;完成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亿元,比上年增长5.9%。净增应税销售超1000万元服务业企业97家,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2家。新增境外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累计有上市(挂牌)企业19家。有各类银行22家,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433.7亿元,比上年增长4%,住户存款余额813.3亿元,比上年增长5.5%。发展港口物流产业,打造海门港、江海港和叠石桥“无水港”三港联动开放格局。全年,海门市实现旅游收入37.5亿元,累计接待游客405.8万人次,比上年分别增长16.8%、16.3%。张謇文化旅游景区通过江苏省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资源评审,列入2018年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单,金盛生态度假村通过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资源评审,天籁村生态主题庄园、都市玫瑰园获评省三星级乡村旅游区,蛎岈山1号俱乐部获评省级自驾游基地。

开放型经济 2017年,海门市进出口总额345.4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34%。其中,出口额324.06亿元,比上年增长37.5%;进口额21.42亿元,比上年下降3.4%。新批外资项目27个,新批增资项目7个,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5个。实际到账注册外资2.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新批境外投资企业8家,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1.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4%。深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家纺产业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3.1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7.6%;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7.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9%;新派劳务人员645人,比上年减少700人;年末在外劳务人员5475人,比上年减少374人。

【项目建设】 2017年,海门市新签超1亿元项目248个,其中10亿元以上重特大项目31个。新开工1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66个。其中,工业项目112个,完成投资额61.7亿元;服务业项目54个,完成投资额93.8亿元。謇公湖科创中心、大生创业园、银庭现代家纺产业园、临江新区现代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加速中心等13个10亿元以上重特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振康机器人、中联风能实验室、当升材料科技、通光海底线缆、中兴精密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等优质项目。通海港区集装箱物流项目水域部分工程完成,海门港5万吨级通用码头平稳运营。

【城乡建设】 2017年,海门市建成区面积28.8平方千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20.97平方米。年内新增建成区绿化面积53.52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9%。市区新增园林绿地面积6.55公顷,园林绿地面积348.13公顷。全年新安装路灯336盏,路灯总数2.76万盏。城区污水日处理能力12万立方米,年污水处理总量3074万立方米。年内新增供水管道61.41千米,新增用户2030户,全年供水总量3582.83万立方米,售水量2993.71万立方米。全市液化气用气普及率100%。天然气供气管道长度478.49千米,用气人口30.36万人。

【生态建设】 2017年,海门市区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2.5每立方米浓度分别为0.017、0.024、0.037毫克。全年环境空气质量指数良好以上天数296天。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3.8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8.4分贝。出台全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依法关停化工企业26家、关停整顿砖瓦生产企业26家;完成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整治143台、化工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整治42家。拆除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87家,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98%。完成19个试点村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成主管网建设31.6千米,支管网建设23千米,塑料井2106个,砖砌井2290个,污水处理设施12个,进户4334户。开展“农村环境百日整治”“沿主要道路、河道两侧环境整治”活动,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社会事业与民生保障】 社会事业 2017年,海门市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市养老中心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床位640张;三厂弘謇养老服务中心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年内完成装修工程及设备配置;海永红磡养老产业基地二期建成,新增养老床位300张,煜雅颐养老年公寓新增床位70张。至年底,有各类托老机构43家,床位7252张,入住老人3427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组建教育集团4家。启动实施教育装备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第一实验小学、新教育小学、能仁小学、实验初中4所新建学校投入使用。本一、本二上线率分别高于全省平均上线率24.5、23.7个百分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达线17人。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三级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基层卫生院总诊疗人次增长12.48%。人民医院新院土建主体结构完成,临江新区卫生院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国家级卫生镇2个、省级卫生镇5个。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全省领先,获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省首批“书香城市”。足球小镇入围省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民生保障2017年,海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8%。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8.3%,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2.64亿元,比上年增长5.6%。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98.97%,医疗保险收入16.12亿元,比上年增长34%。失业保险覆盖率98.75%,城镇失业保险参保12.21万人,比上年增长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79%。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115元提高至125元。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最低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650元。创业服务中心投入运行,全年开展创业培训1093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124万元,新增创业人员2018人,带动就业人员1.2万人。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并轨运行。年内,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在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分别为82%和72%。城乡低保标准实现一体化。开展精准扶贫,省建档立卡低收入户累计脱贫率71.9%。

                                                            (丁强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