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海门市位于南通市域中部偏东,东接启东市,东北濒临黄海,东南角部分与上海市崇明区接壤,西、北与通州区相邻。全市总面积1148.77平方千米,辖3个街道、9个镇、61个居民委员会、231个村民委员会。2016年底,全市户籍人口100.1万人,比上年底增加600人。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5.06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9.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11万元,比上年增长9.3%;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2.41亿元,比上年下降7.6%;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93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509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08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3%、8.5%。年内,实施“55580”行动计划(实施交通基础设施、产业转型、载体共建、科技人才、社会事业和人文交流五大对接工程;建设上海高端制造业配套基地、上海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上海休闲旅游重要目的地、上海农产品首选供应基地、上海公共资源服务合作基地五大基地;实现“从上海引进产业项目和人才项目占比在80%以上,80%的骨干企业与上海科研院所建立创新协作关系,80%的游客来自于上海,在海门养生养老的外来人口中上海人口占比超过80%,80%的外销农产品销往上海”),建设对接服务上海示范区。8月,南通海关驻海门办事处开关运行,海门港口直通世界;南通至阿富汗“中亚国际班列”首发。年内,海门市列全国百强县第18位,第三次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获评省法治建设示范市。
【经济发展】农业2016年,海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94.12亿元,比上年增长3.6%;农业增加值53.28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全市农业“三品一标”总数发展到461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420个、绿色食品31个、有机食品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4个。全市高标准农田比重54.6%,家庭农场635个,农民合作社1310个,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实现区镇全覆盖,农业基本现代化稳居全省第一方阵,跻身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工业2016年,海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3.28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57.1亿元,比上年增长9.6%;实现利税324.11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利润总额219.72亿元,比上年增长6.5%。完成新兴产业产值727.3亿元,比上年增长16.1%,中兴能源装备入选全国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名单,海隆重机、金坤机械2个产品入选首台(套)重大装备。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27个,新认定高新产品35个、高新技术企业50家;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03.01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占规模产值48.06%。全市工业骨干企业总数237家,实现应税销售393.4亿元,当年入库税金达到或超过2000万元企业32家、达到或超过1000万元企业32家、达到或超过500万元企业68家。建筑业2016年,海门市有资质建筑企业176家,其中,特级资质企业3家,一级资质企业28家,二级资质企业57家。全市建筑业施工人数31.09万人。建筑企业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600.83亿元,比上年增长4.18%。全年施工面积1.46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7%;竣工面积3996.0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8%。全年获鲁班奖2项、参建鲁班奖2项、国家级优质工程2项、参建国家级优质工程2项、“詹天佑奖”2项、中国钢结构金奖1项、中国安装之星奖1项、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4项。服务业2016年,海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47.3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占地区生产总值44.5%;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完成服务业应税销售571.2亿元,比上年下降24.7%;服务业地税收入42.4亿元,比上年下降17.6%;完成服务业投资24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1%。电子商务发展迅速,阿里巴巴1688实力产业群叠石桥示范园区签约落户,叠石桥电商城运营。举办金秋蛎岈山航乐游、羊家乐田园风光游等活动,接待游客34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7亿元。新增IPO(首次公开募股)辅导备案企业2家,新增香港联交所创业板递表企业1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全市有上市(挂牌)企业14家。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估稳居全省69个县(市、区)首位。开放型经济2016年,海门市进出口总额39.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3.7%。其中,出口总额35.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2.3%;进口总额3.3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59.8%。新批外资项目33个,新批增资项目7个,实际到账注册外资2.4亿美元。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4.3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2.9%;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7.2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9%;新派劳务人员1346人,比上年减少1040人;年底在外劳务人员5852人,比上年减少823人。新批境外投资企业18家,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1.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4%。推进江海开发,燕达企业专用码头投入使用,多艘外籍货轮停泊装货,成立全国南极磷虾产业联盟。南通海关海门办事处开关,通海港区码头一期工程加快建设。临江新区生物科创园获批省级留学生创业园。
【项目建设】2016年,海门市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78个,其中工业项目52个,完成投资额47.52亿元;服务业项目26个,完成投资额35.42亿元。省级、南通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72.62亿元,完成年计划152.3%。海门招商局重工海工基地项目3.8万吨驳船下水,3号场地平台安装,码头建设完成;叠石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综合服务平台项目中电商城、阿里巴巴产业园区投入运营;謇公湖核心区项目中环湖路、驳岸工程加快施工建设,养老中心完工,农产品展示中心绿化施工;能源装备产业园项目主体工程结构封顶;云创高纯度金属材料项目一期主体厂房框架封顶。
【城市建设】2016年,海门市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26.47亿元,比上年增加1.78亿元。人均拥有道路面积21.12平方米。优化合并5条城市公交线路,开通6个区镇10条镇村公交线路,完成119座公交候车亭建设改造工程。实施二期公共自行车项目,建设站点26个,投放自行车570辆。新增建成区绿化面积51.8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3%。市区新增园林绿地面积4.19公顷,园林绿地面积325.44公顷。新安装路灯423盏,路灯盏数2.72万盏。城区污水日处理能力保持在12万立方米,年污水处理总量2648万立方米。新增供水管道110.4千米,新增用户7646户,全年供水总量3524.89万立方米,售水量2891.69万立方米。全市天然气供气管道长度473千米,用气人口19.34万人。
【生态建设】2016年,海门市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行河道、道路、绿化、垃圾清运“四位一体”管理机制。一、二级河道机械化保洁进入常态化、规范化阶段。完成河坡整治36千米,疏浚河道53条24千米。封填深井45眼。空气优良率保持在75%。长江水厂深度处理工艺改造工程加快建设,实现“合格水”向“优质水”转变。东洲水处理五期扩建工程启动建设,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加大城乡绿化建设力度,新增园林绿化20.79万平方米,成片造林1033公顷,林木覆盖率和城镇绿化覆盖率分别为24%和32.5%。强化环保执法,清理违法违规建设项目1230个,完成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件32件。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社会事业与民生保障】社会事业2016年,海门市城乡养老服务提标升级,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40张,居家养老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年底全市有各类有证养老机构42个,社区服务站(中心)、社区托老设施488个,有床位1.1万张,收养近6000人次。市级养老服务中心完成运营前准备,残疾人托养中心建成运行。学校塑胶化操场实现全覆盖,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投入使用,成为省和南通市两级青少年足球校外活动中心。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整合,合并三厂中学、麒麟中学、冠今中学成立市第一中学,第一实验小学、弘謇中学、新教育小学、能仁小学新校区加快建设。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试点受到社会好评,建成省级卫生镇1个、省级卫生村34个,人民医院新院建设加快推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江海文化博物馆结构封顶,图书馆新馆、文化馆新馆、美术馆完成开工前准备。民生保障2016年,海门市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8.27%,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98.95%,失业保险覆盖率98.72%,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041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82%。全市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279人,城乡“双零”家庭(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家庭)持续动态清零。实施“万人创业计划”,开展创业培训1000人次,新建创业孵化基地8家,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584万元,扶持引导2100人成功创业,并带动就业1.09万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参保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并轨。年内,企业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为82%、72%和78%。(张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