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 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7-03-08 累计次数: 字体:[ ]

南通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南通市统计局

2007.03.08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锐意进取、创新克难,巩固提升了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态势,实现了“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但产业层次不高、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城乡就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社会弱势群体生活还比较困难等问题仍然存在。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58.34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8.08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985.00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605.26亿元,增长15.7%。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9.6%、56.0%和34.4%。

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7%(分类上涨情况见表1)。

表1: 2006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分类上涨情况

指      标

涨幅(%)

食品

#粮食

水产品

烟酒及用品

衣着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交通和通讯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居  住

1.7

7.3

2.6

-0.4

0.5

0.5

4.2

-1.2

0.0

6.9

全年提供就业岗位22万个,净增就业人员5.1万人,有2.9万名城镇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全市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8.04万人,其中劳务输出4.72万人。

二、农业

全年实现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0.70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农业产值134.84亿元,增长5.5%;牧业产值82.88亿元,增长4.9%;渔业产值78.10亿元,增长3.3%。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44.5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23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2.4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17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32.59千公顷,比上年减少5.01千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80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02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11.5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33千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319.48万吨,比上年增产8.6%;棉花产量5.48万吨,增产7.3%;油料产量40.49万吨,减产0.4%;糖料产量11.29万吨,增产5.2%。全年肉类总产量37.71万吨,比上年增长1.6%。其中,猪肉下降0.2%,羊肉增长2.8%,禽肉增长1.3%。全年水产品产量72.28万吨,增长4.5%(主要农副产品产量见表2)。

表2:    2006年主要农副产品产量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粮食产量

棉花产量

油料产量

蚕茧

生猪年末存栏数

生猪出栏数

羊年末存栏数

羊出栏数

家禽年末存栏数

家禽出栏数

禽蛋产量

水产品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头

万头

万头

万头

万只

万只

万吨

万吨

319.48

5.48

40.49

5.34

282.86

303.04

289.27

318.86

5673.68

9997.73

44.05

72.28

8.6

7.3

-0.4

25.4

-2.4

-0.4

2.0

3.1

-5.6

1.0

4.9

4.5

全市新增插秧机1255台,插秧机保有量达到3210台。水稻机直播面积53.02万亩,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为37.3%。全年新增高性能联合收割机601台,三麦、水稻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7.8%和80.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815.02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46.84亿元,增长22.7%(分类情况见表3);工业产品销售率99.2%,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表3: 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要分类情况

单位:亿元

指标

增加值

比上年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

其中: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股份制企业

外商及港澳台企业

其中:民营工业

其中:轻工业

重工业

746.84

2.31

10.13

411.24

276.51

443.86

353.30

393.54

22.7

2.4

26.4

23.4

20.8

24.6

19.9

25.4

主要原材料产品中,粗钢产量74.56万吨,比上年增长13.2%;水泥757.25万吨,增长44.5%;电动工具5680.18万台,增长32.8%;发电量169.52亿千瓦时,增长4.1%;煤气4067万立方米,增长13.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见表4)。

表4:    2006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印染布

服装

化学纤维

化学农药原药

水泥

粗钢

电动工具

通讯电缆

金属集装箱

大规模集成电路

半导体分立器件

民用钢质船舶

发电量

煤气

万吨

亿米

亿米

亿件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台

万对千米

万立方米

亿块

亿只

万总吨

亿千瓦时

万立方米

47.20

22.56

29.70

7.14

45.90

8.85

757.25

74.56

5680.18

15.64

439.88

35.46

41.68

73.36

169.52

4067.00

18.5

14.7

27.0

29.8

59.5

19.5

44.5

13.2

32.8

-49.3

8.2

33.1

33.3

87.7

4.1

13.6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69.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0%。新增特级资质建筑企业6家,累计 12家。全市拥有建筑队伍人数55.3万人,建筑队伍遍及53个国家和地区,出国人数突破2万人。全年我市建筑企业承建施工面积1.5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0%,承建高层建筑3314栋,承建10万平方米以上小区137项。年末我市拥有一级建造师407人,二级建造师2814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48.90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其中,规模以上投资869.54亿元,增长29.4%,规模以上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82.9%,比上年提高0.46个百分点;全社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789.71亿元,增长36.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5.29%,比上年提高4.12个百分点,对全社会投资增长贡献率为89.66%;全社会工业投资796.18亿元,增长28.9%,增速比全社会投资快0.2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75.91%,比上年提高0.14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5.92亿元,增长11.5%;第二产业投资632.73亿元,增长28.1%;第三产业投资230.89亿元,增长33.5%。分区域看,城镇完成投资487.57亿元,增长31.5%;农村完成投资381.97亿元,增长26.7%。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07.93亿元,比上年增长34.8%;商品房屋施工面积1165.8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1.1%,其中,施工住宅941.43万平方米,增长28.2%;房屋销售面积473.27万平方米,其中,销售住宅410.04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1.96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分城乡看,城镇(市区和县城关镇)消费品零售额347.59亿元,增长16.8%;农村(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74.37亿元,增长14.9%。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566.26亿元,增长15.9%;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54.14亿元,增长16.1%;其他行业零售额1.56亿元,增长16.4%。

表5: 2006年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分类增长情况

指      标

增长(%)

汽车类

石油及制品类

文化办公用品类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

通讯器材类

建筑及装潢材料类

日用品类

家具类

食品、饮料、烟酒类

化妆品类

金银珠宝类

体育娱乐用品类

26.4

18.9

11.0

21.8

41.1

11.1

27.2

63.5

23.3

35.5

23.3

27.2

六、对外经济

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100.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出口72.13亿美元,增长24.5%;进口28.49亿美元,增长4.5%。出口大于进口43.63亿美元(主要分类情况见表6)。在全市进出口总额中,外商投资企业为71.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出口49.34亿美元,增长25.1%;进口22.01亿美元,增长10.7%。

表6:   2006年进出口主要分类情况

单位:亿美元

指      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进出口总额

出口额

其中:一般贸易

  进料加工贸易

进口额

其中:一般贸易

  进料加工贸易

100.62

72.13

43.75

23.32

28.49

8.29

10.70

18.1

24.5

23.1

31.7

4.5

-5.3

18.5

表7:  2006年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情况

单位:亿美元

国家和地区

出口额

比上年增长%

进口额

比上年增长%

日本

美国

新加坡

韩国

中国香港

德国

英国

中国台湾

19.05

11.24

4.09

3.64

3.50

2.33

2.30

1.22

10.6

12.6

3.7倍

64.2

-18.8

45.1

6.6

38.3

10.70

2.20

1.43

3.08

0.65

0.86

0.19

2.65

9.2

-14.5

9.6

-11.4

-8.2

19.8

2.5

0.8

全年新签外资协议项目964个,其中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87个;协议外资69.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3.2%;实际利用外资25.75亿美元,增长68.1%。

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7.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3%;承包劳务营业额7.39亿美元,增长11.6%;新派劳务人员1.46万人次,增长4.1%;年末在外劳务人员3.3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9.1%。

2006年,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15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全区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9家,年末累计超亿元企业有50家;新增个体工商户1389个;新增私营企业614家;新批外资项目85个,其中千万美元以上项目43个;新增市高新技术企业5家、产学研示范企业8家、省高新技术产品8个。全区在建规模工业项目140个,其中千万元以上在建工业项目109个。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51.07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全年完成公路、水路货运量9414万吨,增长9.1%;公路客运量9978万人次,增长8.2%。南通机场航线增加至4条;全年飞机起降10220架次,比上年增长7倍;民航完成货邮吞吐量2080.57吨,增长26.8%,旅客吞吐量11.32万人次,增长26.7%。铁路全年完成货运量33.51万吨,增长45.6%,客运量103万人次,增长17.5%。

南通港全年货物吞吐量10386.2万吨,比上年增长24.7%。其中,进港6097.2万吨,增长26.7%;出港4288.9万吨,增长22.0%;外贸吞吐量966.1万吨,增长24.5%;集装箱吞吐量36.07万标准箱,增长19.8%。全年新增万吨级以上码头4座,其中,十万吨级2座,五万吨级和两万吨级各1座。新增沿江港口岸线3.5公里。苏通大桥全面进入主桥主跨合龙施工阶段。南通火车站主站房建设基本完成。改建扩建农村桥梁500座。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750公里。

年末全市电话用户267万户。其中,城市用户60万户,乡村用户140万户,小灵通用户60万户,公用电话用户7万户。年末全市互联网用户17.9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81.27万户(不含小灵通)。

全年邮政业务收入4.86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函件业务量完成6351万件;特快和包件业务量完成171.08万件;年末邮政储蓄余额205亿元。

全市有旅游星级饭店47家,旅行社85家,A级旅游区点15个,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1万人。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900.9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8%。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18.06万人次,增长19.4%,其中港澳台同胞2.21万人次,增长8.3%;接待国内旅游者882.90万人次,增长18.8%。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93.90亿元,增长23.2%。

八、财政、金融

全年财政总收入217.56亿元,比上年增长27.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92.53亿元,增长28.5%。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2.3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支出151.60亿元,增长26.6%。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163.42亿元,比年初增加315.42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73.40亿元,比年初增加182.86亿元。年末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233.25亿元,比年初增加208.7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794.21亿元,比年初增加124.53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314.35亿元,比年初增加104.72亿元。年末个人购房贷款余额86.50亿元,比年初增加15.49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6所,在校学生7.14万人;成人高校2所,在校学生2.18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7所,在校学生6.67万人;普通中学315所,在校学生42.48万人;小学516所,在校学生40.15万人;各级各类幼儿园453所,在园儿童12.21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0所,在校学生1009人;技工学校6所,在校学生1.44万人。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入学率为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2.3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2.67%。

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40.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1.56%。全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52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8家,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38家,省级“双密”企业6家;全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39项,其中国家级重点新产品27项,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12项;全年新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4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省级工程中心5家。全市有12项科技成果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我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全年申请专利量5342件,比上年增长71.2%,专利授权量为1709件,比上年增长115.8%。至年末全市共建成科技孵化器8家。新增中国名牌产品9个,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文化经营单位2885家,比上年增加307家,从业人员1.58万人,比上年增加0.37万人。年末登记在册的民营演出团体85个,全年演出2.2万场。全年优秀电影进社区共放映电影117部,观众16万人次。全年向农村送科技图书2.77万册,送戏2162场次,送电影1799场次。全年有17家书店被授予市级“双优诚信”书店荣誉称号。全市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全年新增有线电视用户23.01万户,年末用户总量为143.77万户。全市共有各级各类档案馆13个,全年开放档案40.69万卷(册),查档接待1.13万人次、4.6万卷次。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93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16个,妇幼保健院(所、站)7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3个。全市拥有医院和卫生院床位2.1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51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13万人,注册护士0.73万人。全市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9个,卫生技术人员421人;卫生监督所7个,卫生技术人员182人;乡镇卫生院270个,床位1.0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0.93万人。截止年底,全市共有494.78万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

市区共建成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街道(镇)为单位建成率为70%。累计建成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1816个,行政村覆盖率达98.5%,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1.27%。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690.45万人,自来水普及率为98 %。全市农村新增无害化户厕2.6万座,完成改厕试点村26个。

在江苏省第十六届运动会上,南通代表团获得金牌170.5枚、银牌97.5枚、铜牌92.5枚,团体总分和奖牌数均位居全省第四。全市有1058个行政村按照三类标准以上建成“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全年共销售体育彩票2.4亿元,比上年增长70%。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全市户籍人口769.79万人,其中市区人口86.64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6.35‰,人口死亡率为7.1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1‰。全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58元,比上年增长13.5%,人均消费支出9332元,增长8.8%(消费支出分类情况见表8)。市区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9.43平方米,增长1.0%。

表8: 2006年市区人均消费支出主要分类情况

单位:元

指标

    消费支出

      比上年增长%

衣着类

食品类

居住类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

交通与通讯类

医疗保健类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

杂项商品和服务

925

3425

881

719

1015

689

1304

373

19.9

4.6

13.7

10.3

17.8

3.7

0.4

34.8

表9: 2006年市区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情况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拥有量

比上年增长%

洗衣机

电冰箱

影碟机

微波炉

空调器

固定电话

移动电话

家用电脑

汽车

99.0

97.5

56.5

87.5

128.0

129.0

134.0

45.5

3.0

1.5

2.7

2.9

7.1

9.8

8.5

12.3

20.0

全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106元,增长11.0%。全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4313元,增长11.8%。全市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0.09平方米,增长0.94%。

表10: 2006年农村居民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情况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拥有量

  比上年增长%

彩色电视机

电冰箱

摩托车

固定电话

移动电话

家用电脑

空调

热水器

110.30

49.97

72.39

93.39

107.12

7.66

23.20

53.34

8.9

9.9

8.3

4.2

14.8

61.4

24.1

10.0

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1654元,增长17.0%。其中,国有单位29303元,增长17.6%;集体单位16208元,增长23.0%;其它单位17501元,增长17.6%。

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02.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84万人。其中,参保职工70.12万人,参保退休人员32.67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9.72和2.12万人。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68.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6万人。年末全市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为70.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92万人。年末全市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79.7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9万人;年末全市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0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88万人;

年末享受低保的城乡居民8.1万人,其中城镇居民1.7万人,农村居民6.2万人,专业渔民2326人。全市共有社会福利企业553家,安排残疾人就业5597人。

十二、城建、环境和安全生产

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市区通富大桥等68项工程全面开工,其中通京大道等40项工程顺利完工。体育会展中心按期建成并投入使用。园艺博览会开工建设。全年完成城镇投入45亿元。全年市区新增绿地280公顷,人均拥有公用绿地9.2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1.6%;新增日供水能力20万立方米,达到80万立方米;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7.5万立方米,日处理能力达到23万立方米。市区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全年优化调整市区公交线路10条,新增站点75个,新建67座站棚,12座站点在建。全年新增路灯5022盏,景观灯1407盏,亮灯率达到99%。全年市区发展燃气用户5000户。城市化率46.9%(按常住人口计算),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2006年,我市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并被授予“保护臭氧层示范市”称号。全市共有10家火电、热电企业完成14项脱硫工程。全年共淘汰各类燃煤设施60余台150多蒸吨。市区和六县(市)政府所在地城镇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100%。全市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8%以上。市区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年平均值二氧化硫为0.038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为0.039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为0.089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年空气污染指数达到良好以上的天数为321天,占全年天数的88%。长江南通段主流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水质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5.5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7.8分贝。

全年全市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3805起,死亡725人,分别比上年下降10.8%和9.6%。全年消防火灾事故死亡人数为8人,比上年下降20.0%;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667人,比上年下降7.9%;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4.54。全年发生一次死亡3人(含3人)以上安全生产事故7起,比上年多1起;发生一次死亡3人(含3人)以上道路交通重大事故5起,比上年多2起。

注:

1、公报中部分指标值为初步核算数,正式数据以出版的《南通统计年鉴-2007》为准。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农业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