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南通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将低碳节能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工业节能作为主抓手,以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突破口,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持续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能源集约利用取得积极成效。
一、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一)强度控制好于全省,能源消费高效化
1.能耗总量低速增长,产业用能结构逐步优化
从总量来看,根据初步核算数,2019年南通市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较2015年增加202.6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2.2%,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速较GDP年均增速低5.4个百分点, 2019年能源弹性系数仅为0.3,能源利用效率较高。
从强度来看, 2015年至2019年四年间南通单位GDP能耗已累计下降20%,降幅高于全省1.9个百分点。
从结构看,从三次产业用能情况看,用能结构由2015年的6.9:65.3:16.6变动为2019年的2.3:58.4:21.5。其中第二产业比重均下降了6.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4.9个百分点,产业用能结构进一步优化。
2.绿色制造稳步推进,工业节能成绩亮眼
2020年南通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296.6万吨标准煤,较2015年下降13.7%,年均下降2.9%,2015至2020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8.2%,能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
(1)高耗能行业用能占比下降。“十三五”以来,南通以工业节能技改为抓手,重点支持技改项目助推工业绿色发展。2020年南通规上工业六大高耗能工业企业综合能耗量808.4万吨标准煤,较2015年综合能耗量减少了146.6万吨标准煤,下降15.4%,年均下降3.3%,年均降幅快于规上工业0.4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综合能耗量的比重为62.4%,较2015年占比下降1.2个百分点(表1)。
2020年与2015年南通规上工业高耗能行业能耗变动情况(表1)
行业 |
2015年 |
2020年 |
2020年较 2015年增长 (%) |
占比 变化(%) |
||
绝对值 (万吨标准煤) |
占比 (%) |
绝对值 (万吨标准煤) |
占比 (%) |
|||
合计 |
1502.6 |
100 |
1296.6 |
100 |
-13.7 |
-- |
六大高耗能行业 |
955.0 |
63.55 |
808.4 |
62.35 |
-15.4 |
-1.2 |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
0.8 |
0.05 |
0.2 |
0.02 |
-69.9 |
-0.03 |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218.0 |
14.51 |
161.0 |
12.42 |
-26.1 |
-2.1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29.0 |
1.93 |
36.6 |
2.82 |
26.1 |
0.9 |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36.2 |
2.41 |
8.8 |
0.68 |
-75.8 |
-1.7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 |
14.8 |
0.98 |
11.0 |
0.85 |
-25.5 |
-0.1 |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
656.1 |
43.67 |
590.7 |
45.56 |
-10.0 |
1.9 |
(2)重点耗能企业成为节能领军。2020年南通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量超过5000吨标准煤的重点耗能企业有259家,较2015年减少31家。其中全市能耗前百强企业综合能耗942.6万吨标准煤,较2015年下降10.8%,年均下降2.3%;占全市规上工业综合能耗量的62.7%,较2015年占比下降7.6个百分点。
(3)主要耗能产品单耗进一步下降。随着南通市大力推进工业绿色发展战略,加快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设备工艺水平,推进工业企业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南通市工业主要耗能产品单耗大幅下降。2020年与2015年相比,吨涤纶综合能耗(长丝)单耗降幅最快,下降27.5%(见表2)。
2020年与2015年南通市规上工业主要耗能产品单耗变动情况(表2)
指标名称 |
计量单位 |
2020年 单位产品能耗 |
2015年 单位产品能耗 |
增速(%) |
万米印染布综合能耗 |
千克标准煤/万米 |
1809.9 |
2268.7 |
-20.2 |
机制纸及纸板综合能耗 |
千克标准煤/吨 |
494.9 |
507.1 |
-2.4 |
单位烧碱生产综合能耗(离子膜法30%) |
千克标准煤/吨 |
299.5 |
317.5 |
-5.6 |
吨涤纶综合能耗(长丝) |
千克标准煤/吨 |
191.2 |
263.6 |
-27.5 |
轧钢工序单位能耗 |
千克标准煤/吨 |
118.3 |
122.7 |
-3.6 |
(二)污染防治攻坚深入推进,能源消费低碳化
“十三五”以来,南通深入推进“263”专项整治、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减煤整治等多项行动,南通市工业能源消费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工业能源消费日趋清洁化和低碳化,助推“美丽南通”建设。
1. 清洁能源利用逐步扩张。从能源消费品种变动情况看(表3),在煤改气工作的推动下,2020年南通规上工业企业天然气消费大幅提升,2020年消费10.4亿立方米,较2015年增长4.2倍,液化天然气消费5.2万吨,较2015年增长3倍。
2.非电行业减煤超目标进度17.4%。随着燃煤锅炉拆改等一系列治污减霾措施强势推进,南通市煤炭消费量逐年下降。2020年南通规上工业煤炭消费1733.7万吨,较2015年减少434.2万吨,下降20%,其中非电行业用煤较2016年减少315.7万吨,超额完成省定目标17.4%。
2020年与2015年南通规上工业能源消费品种变动情况(表3)
品种 |
单位 |
2020年 |
2015年 |
增速(%) |
煤炭 |
万吨 |
1733.7 |
2167.9 |
-20.0 |
其中:原煤 |
万吨 |
1733.7 |
2165.4 |
-19.9 |
天然气 |
亿立方米 |
10.4 |
2.0 |
420.0 |
热力 |
万百万千焦 |
6841.0 |
5210.2 |
31.3 |
电力 |
亿千瓦时 |
266.5 |
248.4 |
7.3 |
(三)可循环利用逐步深化,能源消费绿色化
1.生物质燃料消费持续增长。“十三五”以来,南通不断扩大生物质能源的利用,避免了污染环境,创建了可循环的绿色生态。2020年南通规上工业生物燃料消费59.6万吨标准煤,较2015年增长14.5%,年均增长2.7%,其中用于发电供热的生物燃料投入消费量达到29.7万吨标准煤,生物质发电量达到6.3亿千瓦时,较2015年增长1.5倍。
2.垃圾焚烧应用持续扩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是推动环境保护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之一,解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难题,变废为宝。“十三五”期间新建“启东天楹环保能源”项目,至2020年底垃圾焚烧发电企业共4家。2020年南通规上企业城市生活垃圾(用于燃料)利用量达到214.5万吨,发电量为6.7亿千瓦时,较2015年增长78.3%。
二、能源生产结构和效率持续优化
“十三五”以来,南通市能源生产稳步推进,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积极扶持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产业,生产结构持续优化改善。
(一)热电产能有序扩张,保障发展作出贡献
2020年南通所有电厂装机容量达到11995.4兆瓦,较2016年增长16.4%,年均增长3.9%。2020年燃煤发电产量为306.7亿千瓦时,较占发电总量的75.6%,燃煤发电仍然是全市电力生产保障供应的主力军。
2020年规上工业热力产量达到8582万百万千焦,较2015年增长69.1%,年均增长11.1%,其中化石燃料供热量达到7745.2万百万千焦,占热力总产出的90.2%,占比最高。
(二)非化石能源利用飞速增长,风电光电占比明显提升
“十三五”以来,南通加快推进非化石能源利用,加大风电和光电的补贴扶持力度,2020年南通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分别为3164和1454.7兆瓦,较2016年分别增长73.1%和175.3%,年均分别增长11.6%和22.5%。
2020年南通风力发电量达到51.6亿千瓦时,较2016年增长46.5%,占全市发电总量的比重为12.7%,较2016年占比提升4.5个百分点;2020年太阳能发电达到15.3亿千瓦时,较2016年增长3.4倍,占全市发电总量的比重为3.8%,较2016年占比提升3个百分点。
(三)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稳步提升,发电厂用电率持续下降
“十三五”以来,南通加强火电企业超低排放、节能技改的调控管理力度,规上工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有了较大的提升。2020年规上工业火力发电煤耗为280.9克标准煤/千瓦时,较2015年减少11.1克标准煤;供热效率达到84.8%,较2015年提升1.3个百分点;热电联产加工转换总效率达到54.6%,较2015年提升5.9个百分点。
发电厂用电率是衡量火电生产企业能源生产效率的关键指标之一。2020年南通规上工业企业发电厂用电率为3.85%,较2016年减少0.29个百分点,下降7%。
三、“十四五”南通能源消费展望
“十三五”以来,南通坚持把节能“双控”作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倒逼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结构节能为引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能源节约、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协调推进。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7%,省内列第一,较2016年提升15.8个百分点,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和提升。
能源安全和能源消费集约利用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展望“十四五”,需落实“六保”,提高能源供应能力,稳定电气供应,提升能源储备能力,切实维护正常经济社会秩序,让能源安全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助推器”;需改善结构,开发利用优质能源,加快新能源开发和利用,进一步推动能源多元化发展,降低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构建低碳化的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需加强重点耗能企业用能监测,从源头控制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确保新上高耗能项目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