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提出者: | 王浦坚 | 提案号: | 162 | |
标题: | 关于做强“新侨之乡”品牌 支持推进“华侨村”建设的建议 | |||
提案内容: |
一、相关背景介绍
(一)“新侨之乡”城市名片的由来
在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支持和推动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市涌现出一批在异国的土地上勇立潮头、开拓拼搏的创业者,他们从建筑承包和纺织品贸易起家,迄今已拓展到矿业开发、能源投资、服装、机电、房地产、国际贸易、园区开发等多行业、多领域,而他们的创业足迹也遍布了世界五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业人数超过10多万人,归侨侨眷20余万人。2012年春节,国务委员、时任外交部部长杨洁篪考察南通,称南通“走出去”企业数量多、质量高、影响大,南通堪称“新侨之乡”,由此南通产生了第八张城市名片“新侨之乡”。
(二)华侨村的由来
海门市林西村和通州区界北村是我市率先“走出去”的先行者,是“走出去”企业家的摇篮,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在海外创业的亲属,且分布的国家广,从事的领域多,许多人已融入了当地主流社会,这批新侨商在事业发展的同时仍心系家乡建设,通过技术引进、兴办实业、修桥铺路、慈善捐资等形式为家乡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了充分开发利用好我市这一独特的资源优势,引领全市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全市侨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12年12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李海峰(时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出席了在南通召开的全国侨办主任会议,亲自为南通授牌“海外华人华侨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江苏省侨务办公室命名海门市林西村和通州区界北村为“华侨村”(全省仅有两个)。
(三)华侨村基本情况介绍
林西村是我市海门工业园区下属行政村,现有村民3495人,其中海外经商600多人,取得驻在国长期居留或永居等合法居留权的近180人,主要分布在南非、罗马尼亚、智利、厄瓜多尔、秘鲁、匈牙利、南斯拉夫、俄罗斯、塞尔维亚、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巴西、赞比亚、马拉维等20多个国家,目前村民在国外投资兴办的企业有180多家。林西村现是我省“走出去”企业家最多的行政村之一,被称为“跨国经营第一村”。
界北村是通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下属行政村,全村现有3808人,海外从业人员438人,其中取得国外永居权的135人,主要分布在纳米比亚、罗马尼亚、南非、塞尔维亚、美国、英国、哈萨克斯坦、南斯拉夫、埃塞俄比亚、博茨瓦纳、阿尔及利亚、新加坡、安哥拉、乌干达等14个国家,目前村民在国外投资兴办的企业有50多家。
二、支持、推进“华侨村”建设的必要性
2013年9月26日,省政府方伟副秘书长受傅自应副省长委托,率省政府相关部门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专程赴南通召开“走出去”重点企业座谈会,希望南通率先实现从外经大市到外经强市的转变,在全省乃至全国起到示范作用。广大新侨商是我市外向型经济的先行者和实践者,是我市外经强市之路的重要推动者。支持、推进“华侨村”的建设,有利于全面客观地宣传推介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发展成果,有利于弘扬海外新华侨爱国爱乡热情,有利于凝聚侨心侨力进一步参与和推进南通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华侨村”是“新侨之乡”概念的现实载体之一,是我市“走出去”新侨商和侨属侨眷的聚集地,几乎家家有华侨、人人是侨眷,建设好这两个华侨村有利于擦亮我市“新侨之乡”的城市名片,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推动我市对外交往和国际交流。
(二)当前,全国上下正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市的两个华侨村在村民构成、基础条件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华侨村的建设,将为侨商回国兴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更好的为广大归侨回国创业服务,激发回国创业的热情,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建设作出贡献,也适合作为我市乃至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先行先试示范。
(三)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国际经济形势严峻,我市走出去企业正面临政治、政策、社会、治安、汇率、经营、人才、市场、技术等多重压力,企业转型升级、拓展发展空间,是能否华丽转身的必由之路。支持、推进“华侨村”建设,可以充分发挥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指导、引导和服务功能,上传下达更显效率,使企业发展少走弯路。
(四)支持、推进“华侨村”建设可以更好地落实党和政府的侨务政策,为当地侨商侨眷提供多方面服务,增强荣誉感、使命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凝聚侨心、汇聚侨力,激发侨商侨眷爱国爱乡的热情。
三、支持、推进“华侨村”建设的建议
(一)将“华侨村”的建设纳入相关园区的整体规划。两个华侨村分别紧邻通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海门工业园区,地理位置优越,不少在园区入驻的企业都由林西、界北这两个村的村民兴办,在整体规划方面具有地缘优势有民众基础。认真规划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民集聚区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努力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行先试典范。
(二)着手加强华侨村的现代化建设。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快完善路桥建设;在公共服务方面,加快医疗、教育、养老、文体、商贸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在对外宣传方面,加强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联手合作,与我市旅游业发展结合,努力建成基础扎实、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典范,进一步提升南通“新侨之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突出平台优势,鼓励新侨商转型发展。华侨村既是侨商侨眷生活娱乐的场所,也是创业发展的平台,有利于政府相关部门引导和支持海外新侨商集约发展。创办论坛、讲座、峰会,定期开展相关活动,邀请有关领导组织开展现场指导、专题讲座、创业培训等活动,引导侨商理清思路、把握方向、转型发展,使之成为我市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摇篮和基地,做大做强通商品牌。
|
|||
承办单位: | 主办: | 海门 通州 | 协办: | |
答复日期: | 2016-06-15 | |||
答复内容: | 王浦坚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做强“新侨之乡”品牌,支持推进“华侨村”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海门有数万新侨商创业海外,他们的足迹已遍布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侨商主要集中在我市海门工业园区,其中最集中的一个村是林西村。鉴于此,我市新侨之乡建设重点放在海门工业园区林西村。 林西村位于海门工业园区西北一隅,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北与通州区连接,南距全国著名的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仅一公里车程,叠港公路穿越而过。它是我市最早从事绣品家纺生产,最早出国经商的行政村,目前全村已有180多家企业,其中海外经商和打工人员共有600多人,取得驻在国长期居留或永居等合法居留权的近180人,人员遍布南非、罗马尼亚、智利、俄罗斯、巴西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该村被江苏省侨办授予“华侨村”称号。为做强林西村新侨之乡品牌,加快推进华侨村建设,我们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科学规划,打造特色鲜明的新侨之乡。结合《叠石桥家纺城总体规划》新一轮镇村布局规划,我市将林西村建设纳入海门工业园区整体规划,拟聘请南通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林西村总体发展规划》,规划分为村域总体规划、村庄修建性详细规划、村庄综合整治规划3大项18小项,重点突出林西村人文特征和侨乡特色,整个规划编制工作预计9月底前完成。同时,我市立足林西村发展实际,瞄准“四个一”(一个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占地5亩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一个占地约2000平方米的体育文化公园,一个占地5亩的农贸市场,一个占地10亩的工业集中区)目标定位,认真规划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民集聚区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努力建设新农村先行先试典范。 二是兼顾长远,着手新侨乡现代化建设。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强S223林西村境内的道路沿线绿化,打造林西迎宾大道。同时,实施环境整治、绿化美化、建筑整洁等一批工程,做靓做美林西村。在公共服务方面,针对林西村公共服务配套较为缺乏的现状,规划在现有村部周边,增加配置医疗服务站、老年活动室、警务室、托儿所、公交站台等村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同时响应国家养老发展趋势,在沿林西村村域内,省223东侧,规划建设侨乡居家养老社区(包括林西侨乡养老社区和侨乡养生配套两大部分),为侨乡空巢老人和归侨老人提供便利的养老服务,让侨商在外安心经营。在对外宣传方面,在省道223进入林西村域处,修建以华乡文化长廊为主题的迎宾公园(归思园),集中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林西人出国历程、异国生活境况、事业打拼历史等。对杰出的侨乡名人,对其个人生平事迹图片资料进行展示,弘扬林西华侨艰苦创业精神。 三是突出平台,鼓励新侨商转型发展。依托丰富的家纺资源和悠久的家纺文化,以在外创业的华侨华商为特色,鼓励新侨商转型发展。一是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每年按季举办“海门?林西同根情”系列华侨华商交流会,邀请海门乃至南通地区的侨胞同共同交流海外发展经验,引导侨商理清创业发展思路、把握方向。二是加大“走出去”步伐。充分发挥国家级叠石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平台政策引导作用,积极鼓励林西村侨商跨行业、跨领域经营。在深耕家纺和建筑产业的同时,逐渐转向矿业开发、能源投资、服装、机电、房地产、国际贸易等多行业、多领域。三是策划一批特色发展项目,引导华侨华商投资建设。积极鼓励侨商回乡投资兴业、反哺家乡,充分利用林西村现拥有的500亩葡萄园,通过在外华侨华商渠道,发展葡萄产业链,打造林西村特有的华侨国际葡萄酒品牌。鼓励侨商开发具有华侨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引入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具有异国风情特色的小吃,打造侨乡风情小吃园。
海门市人民政府 2016年5月19日 王浦坚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做强“新侨之乡”品牌 支持推进“华侨村”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高新区界北村是由江苏省侨务办公室命名的全省仅有的两个“华侨村”之一。支持、推进“华侨村”现代化建设,这一提议对进一步发挥两个“华侨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头作用,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全市侨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界北村基本情况 界北村是通州区金新街道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南通高新区南端,世纪大道东侧,南与海门三星工业园区相临,面积3.32平方公里,全村总人数4123人。海外经商和侨眷400多人,其中国外长居40多人。主要分布在纳米比亚、安哥拉、罗马尼亚、南非、塞尔维亚、美国、英国、哈萨克斯坦、埃塞俄比亚、博茨瓦纳、阿尔及利亚、新加坡、乌干达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 为了吸引更多的侨商回乡创业,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根据金新街道及界北村实际,在完善界北村周边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依托老的工业园区为归侨提供创业平台,社会效益明显。10多年来,界北村的侨商发展和侨资回流速度很快,利用侨资在本地投资超过5亿多元。但由于受制于通州区及南通高新区的整体规划,界北村村民的住宅建设十多年来一直维持原状,村容村貌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近几年该村的环境整治、民生项目、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华侨村”在硬件上没有“特色”的问题依然存在。 二、下一步打算 一是将“华侨村”建设纳入高新区的整体规划。适时高起点、高品质编制“华侨村”发展总体规划,不断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总体发展策略是:调整村庄规划,改造东部与海门接壤地区,重点开发西部,提升界北村综合服务中心区的建设。对于华侨村的发展模式,不只是简单的产业拼凑和局部的基础设施改造,而是围绕高新区区域特性以及城市发展所需打造的“优质生活”组成的产业集群,并融合城市发展的一种区域运营。 在总体规划出台之前,我们将本着“新侨一家”的理念,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尽快打破通州、海门两地地域障碍,推进两个地区界址区域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重点打通现有的路桥,实现资源共享。 二是擦亮“新侨之乡”名片,打造“新侨之乡”文化。界北村的发展是一个既充满艰辛和曲折、也承载辉煌与荣耀的历程。我们将发掘老侨商、侨眷的故事,筹拍一部能从他们的角度来展示我们华侨村独特人文风光的微电影,追忆侨村人和事的变迁,以此提升群众的认同感和幸福感,也为下一步与我市旅游业发展结合造势。 三是在华侨村创建“幸福社区”示范点。我们将以创建幸福社区为契机,筹集专项资金,形成各类幸福项目,构建起政府、驻区各单位、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平台,努力把“幸福社区”建设成宜居、平安、温馨、人文的幸福家园。幸福项目主要内容有:一是加大华侨之家建设力度,从软硬件两个方面提升活动阵地档次;二是建设示范文体广场,为居民提供一个健康教育与休闲养生于一体的活动场地;三是实施社区环境整饰项目,对陈旧的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切实改善社区环境;四是打造多个社区特色公益服务项目,如启动“失独家庭”关爱计划、孤寡老人午餐服务计划、“邻帮邻”志愿服务活动等等。 四是针对国际政治、经济的新形势,积极构筑新平台,帮助和鼓励侨商转型发展。为了让“华侨村”既出名气又出特色,准备在下半年组织一次海外侨商投资峰会。邀请相关领导和国家级经济专家参加,围绕我市当前经济发展、招商形势,重点举行海外创业风险规避讲座,引导侨商理清思路、把握方向、降低风险、转型发展。 总之,我们的目标是利用好“华侨村”品牌效应,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华侨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新侨之乡”这张软名片向硬名片过渡,进一步推动南通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我区外侨工作的支持,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对您所提建议进行进一步落实。也希望您一如既往的支持我们工作,给我们多提宝贵意见。
南通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6月1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