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提出者: 九三学社 提案号: 195
标题: 关于加强协同创新、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建议
提案内容: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使我市的专利信息工作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2014年,全市有效发明专利7832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73件,远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不同,发明专利代表着科研成果的创新性,潜在的市场价值。

      据调查,我市有效发明专利除了企业拥有量6469件(占总量的82.60%)外,其余的1563件(占总量的17.40%)发明专利为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非职务发明的个人拥有,而这部分发明专利未得到很好的转化。以南通大学为例,自2004年以来,共获得293项发明专利授权,其中转让的只有30项(占10.02%),表现为大部分的专利成果被尘封,未得到充分的转化应用。目前,我市高校、科研院所重发明创造轻成果转化的问题普遍存在,申请发明专利往往是为了职称晋升、项目申报与结题,一旦这些目的达到,专利证书就成了荣誉。高校、科研院所专利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是缺乏动力、缺乏有效的政策、缺乏转化的桥梁。即使一些企业从高校受让发明专利,有时也并不是为了成果转化,而是为了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需要。除此之外,大量非职务发明专利的转化率也较低,约5%左右,主要是缺少了政府的支持和管理,民间发明似乎成了“没人管的孩子”。

      我市的企业基本都属于中小型企业。其中一些上规模的企业,如中天科技、中远船务、中远川崎、中集等,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而绝大多数企业由于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限制,科技创新能力并不强,这些企业急需科技成果来支持。一方面是中小型企业急需科技成果转化,一方面是大量的科技成果被尘封。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加强协同创新,促进创新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是一条有效途径。

      协同创新的内涵本质是企业、政府、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是将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的深度合作。协同创新有利于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

      从我市的公共科研基础条件现状看,我们的科研机构少、高等教育相对比较薄弱;从我市的企业研发能力看,企业的主体基本为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企业普遍缺乏研发人员、资金,研发能力弱。从民间资本来看,投资的欲望比较迫切,希望找到好的投资项目,尤其是高科技项目。因此,我市更加有必要走一条协调创新之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资本化、产业化。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协同创新中的统领作用。整合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资源,开展好协同创新工作。形成以大学、企业和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实现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共享。

      二、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源作用。针对我市科研机构少、高等教育相对比较薄弱的现状,政府要加大引进力度,    鼓励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在我市建立研究院,从而为我市企业提供更多的科技成果来源。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发明个体作为创造主体方,要改变原先那种重论文、专利数量,轻成果转化、轻实际应用的人才评价体系,通过政策的调整,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创新方向与企业的创新需求紧密结合,加速创新成果在企业转化应用。同时,引导鼓励企业主动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共同组建研发机构或项目课题组,深入开展实质性的研发工作。

      三、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风险基金。组建以政府、金融机构为主体、其它资本为辅助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基金,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必要的资金保证。基金要具有一定抗风险能力,从而改变原先那种风险投资为将投资风险降到最低,只倾向于寻找比较成熟的大项目,对看不到新技术产品市场前景的小项目不愿出资的局面。

      四、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目前,缺乏成熟的中介平台和专业的评估机制,是影响科技发明成果转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政府要积极支持专利信托类中介机构的发展,在税收等方面给与政策倾斜,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实现专利交易。通过信托公司对专利进行市场评估和包装,实施发明专利拍卖转让,专利权人和信托公司按一定的比例分成。

承办单位: 主办: 科技局 协办: 教育局
答复日期: 2015-06-30
答复内容:

九三学社南通市委员会:

首先感谢贵委对我市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协同创新、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十二五”以来我市在推进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的主要工作答复如下:

“十二五”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落实科技创新工程,实现科技竞争力江苏江北领先”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通过走进高校、院士南通行、百镇百校牵手联姻等活动,进一步聚集科技创新资源、推进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较好成效。

一、大力促进国内创新资源向南通集聚

十二五期间,瞄准中科院系统研究院所和国内“985”、“211”工程系列高校,全市政府与高校院所共建创新载体、工作机构达到73家,南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南通市通州区家纺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成功入选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1、共建中科院南通研究中心取得新突破。先后引进中科院海洋所、上海微系统所和上海技术物理所在南通建立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南通)、中科院南通光电中心和启东光电遥感中心。中科院南通光电工程中心建成了光电芯片成果转化平台及光电测试和封装平台,孵化了江苏尚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X光探测器产品已通过国内两大客户的初步试用,开发的光互连产品“56Gbps FDR有源光缆系列产品”获得了国际IBTA认证,并凭借其性能优势,击败了国内外同行,获得 “天河2号”超级计算机的订单,2014年9月份已装机使用。

2、共建高校创新载体取得新进展。市区范围内启动建设了南通南京大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南通河海大学海洋与近海工程研究院、南通苏州大学纺织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南通高技术研究院、南通西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院、南通江苏大学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等6个新型研发机构及3家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各县市围绕区域产业特色建设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海安航空产业高新技术研究院、上海交大海安机器人研究院、如皋(江苏)绿色船舶设计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大学如皋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南京大学南通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建成了国内材料微结构检测功能最全的检测平台,填补了南通以及长三角地区在高分辨电镜检测分析领域的空白;孵化的“南通海维电子辐照技术有限公司”成为江苏沿海地区高效、大规模、专业化辐照消毒杀菌的材料改性加工基地。 

3、率先组建南通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院积极开展“招所引院”工作,引进李德仁院士、曹宇男院士在南通共建了南通智慧建筑产业研究院、智能装备产业研究院,与中国铝业郑州研究院共建绿色技术中试研究院、以及华东理工功能材料研究院,搭建了“智慧城市时空信息实境交互研发平台”、“智信科技南通智能机构工程实验室”等4个公共服务平台。

二、大力促进技术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1、以产学研对接活动为平台,引导企业成为产学研合作主体。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市县联动方式,每年产学研活动确定一个重点主题,拓展一个新方向,选择到一个高校、科研院所相对集聚地区举办大型产学研活动,同时组织系列专场对接活动。“十二五”期间共征集企业技术需求1400多项,高校成果8000项,是“十一五”的两倍。先后成功举办了江苏省海洋工程装备技术成果专题洽谈会、天津大学产学研对接活动、兰州地区化工新材料产学研对接活动、智能建筑产学研对接活动、中韩工业化对接交流、中乌海洋工程技术交流活动等大型产学研对接活动200多场次。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市企业实施的产学研合作1649项。

2、推进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依托高校院所建立了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9家,省级企业(产业)研究院4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44家,全市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覆盖,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企研发机构建有率全省第一。

3、选聘企业科技副总,全面推进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向企业设立技术副总或副总工程师兼职岗位,以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为依托,从高校院所柔性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推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创新管理。2014年度我市选聘科技副总企业有66家,其中41家企业聘任的科技副总入选省企业科技副总(企业创新岗),入选数列全省第二。2015年我市企业选聘的科技副总达到138人。

三、大力促进协同创新成果在南通转化

十二五以来累计争取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45项,获省科技经费资助3.15亿元,带动企业新增投入72.4亿元,新增销售收入196.88亿元、税收15.81亿元。项目主要分布在海洋工程、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这批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力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壮大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

为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我们将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大引聚国内创新资源的力度。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建”与“引”并举,整合和集成各类资源,结合我市地方经济特色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瞄准中科院系统的研究院所、“985”、“211”工程系列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选择重点领域和学科加快创建一批高水平的科研院所,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努力实现开放服务、资源共享、人才集聚、成果辐射等功能,为我市跨越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2、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引导作用。政产学研金的合作是一个关系到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工程,必须从政策上加以引导。出台南通市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经费补贴办法,积极鼓励各类风险投资基金、种子基金以及金融机构等支持项目合作和研发合作,推动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民间资本、海外资本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3、进一步提高产学研活动组织程度。产学研活动以企业有效技术需求为导向,改过去的大型、综合型产学研活动为针对某一高校院所组织南通有关技术领域企业进行对接或针对某一地区高校院所组织几个技术领域的专场对接活动;同时加强后续跟踪工作,及时跟踪统计产学研对接成果。

4、进一步加快创新国际化进程。鼓励有实力的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在境外以收并购或直接投资等方式设立研发机构,直接利用境外高端人才、先进科研条件和创新环境等研发资源在境外开展研发活动,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关键先进技术;大力引进国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大型跨国公司等以联合共建或独立建设的方式在通设立技术转移机构,鼓励对外科技合作集中的地区,建设具有国别特色或专业技术领域特色的高水平国际成果转化基地,争创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5、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体系。自2011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大力配合下,着眼科技与金融工作的特点,不断构建我市科技金融融合体系,形成了我市“政、银、投、保”“四位一体”的科技金融工作体系,推出“江海风韵”、“苏科贷”、“投贷保”联动等创新型金融产品,打通债权与股权的通道。已有从事科技信贷的银行4家(其中科技银行2家),科技创业投资公司1家,科技担保公司2家,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中心)2家,科技小贷公司8家。截止2014年底,我市科技银行贷款累计达到15.611亿元,服务企业382户;科技小贷公司服务企业1562户,发放贷款43.33亿元。今后我们还将转变财政科技投入方式,从2015年开始,我市科技发展资金将安排三分之一的资金用于科技金融改革和创新,同时要求县(市)区相继设立科技金融专项资金,逐步形成全市科技金融全覆盖,惠及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完善科技贷款奖励和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型企业、科技园区建设等的贷款支持,调动科技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加强科技、产业与金融的深度融合,积极运用国家、省、市科技贷款、科技担保、天使投资风险补偿政策,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创新创业的信贷投放。不断加强科技信贷产品的创新,加强与省科技厅合作,扩大“苏科贷”的服务规模。我局安排1000万元与省科技厅联合设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引导合作银行贷款授信规模达到2亿元,根据银行投放强度,适时追加风险补偿资金的额度。同时,积极筹划在我市开展“苏科贷Ⅱ”、“苏科贷Ⅲ”的推广和运用。

再次感谢贵委对我市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欢迎你们百忙中能抽时间,到市科技局指导工作。

南通市科学技术局

2015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