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提出者: 毛卫华 提案号: 038
标题: 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建议
提案内容:
近年来,南通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全方位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坚持把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抓手,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机构建设基础较弱。从机构建有率看,2013年,全市建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为1627家,占比为31.9%,列全省第六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从开展研发活动情况看,2013年,全市建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255家企业当年没有研发经费支出,占比为15.7%。
二是科技投入水平偏低。目前,我市建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相当部分企业研发机构规模偏小,研发投入不足,具有全国影响的知名企业研发机构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全市只有3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列全省第九位。从经费投入看,南通平均每个企业办研发机构经费支出675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3万元。
三是人才层次有待提高。人才不足特别是高水平人才和团队较少,仍然是制约企业研发机构发展的关键。从机构人员的学历构成看,全市1627家建有机构的工业企业中,共有机构人员5万多,其中博硕士占8.4%,博硕人员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7%)1.3个百分点,企业研发机构中仍以本科及以下人员为主。从机构人数来看,平均每个企业机构人员28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0人)。
四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够。近年来,市里出台了一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政策,但相对于企业研发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企业从事科技活动的经费基本上是依靠企业自身。2013年,全市建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获得政府资金的企业133家,占比为8.2%,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63.9%,获得资金2.26亿元,仅占机构经费支出的1.8%。2013年,有209家企业享受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162家企业享受到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占比分别为12.8%和10%,获得政府鼓励扶持的资金覆盖面偏低。
为此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全力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一是要加大投入力度,结合南通实际,逐步提高政府资金对企业研发活动的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不断加大对企业建设研发机构的奖励补助力度。二是要优化投入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导企业和社会加大对研发机构的投入,逐步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研发资金投入体系。三是要梯度配置资源,有效整合政府各类资金资源,优先支持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与项目,优先支持企业研发机构的创新活动,优先支持公共研发平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骨干企业发展海外研发机构,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切实保障企业建设研发机构。一方面,要加强政策宣传。有关部门要对国家及省市区的相关扶持政策进行汇总梳理和系统研究,做好政策的创新、与现有政策的对接和政策的集成,并通过媒体和网站发布,便于企业及时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要推进政策落实。认真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政策,切实增强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按照国家和省市区有关鼓励科技创新创业的一系列文件规定,严格落实企业研发机构的税收优惠和奖励政策。同时,对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在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贷款、科研人员职称评定、资质认定等方面要给予优先支持。
(三)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一方面,要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增强企业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能力,探索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及政策体系支持的产学研创新体系,鼓励企业研发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整合创新资源,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研发活动,引导企业研发机构主动介入高校、科研院所的早期研发活动,构建产学研利益共同体,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集聚高层次人才增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充分发挥“三站三中心”等机构平台在汇集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支持企业吸引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和研发管理人才,积极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互动交流,为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承办单位: 主办: 科技局 协办: 财政局
答复日期: 2015-06-30
答复内容:

毛卫华委员:

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建议”已收悉,建议强调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全力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切实保障企业建设研发机构;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很有针对和可操作性,我们将借鉴并落实到推进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实践中。

一、目前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情况

2014年度,全市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1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重点研发机构5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6家、省级企业工程中心3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家及省级研究生工作站65家。认定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家、协同创新研究院2家、企业院士工作站4家、重点实验室5家、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8家、企业技术中心46家。截止2014年,累计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机构5家、省级企业研究院5家、省级研发机构(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362家。建成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5家(含高校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44家、研究生工作站182家。建成市级企业研究院4家、协同创新研究院3家、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28家、重点实验室88家和院士工作站4家。据2014年省统计,2013年度我市58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已建研发机构543家,建有率93.6%,比上一年度增长11.9%;390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已建385家,建有率达到98.7%,比上一年度增长3.8%。去除重复,合计824家企业建有研发机构782家,建有率达到94.9%,同比增幅为10.2%,双双跃居全省第一。

其中,海安鑫缘茧丝绸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科技部验收评估获得优秀,全省唯一。江苏安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引进日本札幌医科大学博士,日本高研研究所外籍高级研究员郁小兵为江苏省天然植物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担任生物新材料中心主任一职,近两年开发出食用菌胶原蛋白和膳食纤维等新产品,在本领域国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5篇:申请10余项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有两个发明专利已经获得授权,近两年因新产品获得新增产值5000万元,新增税收近800万元。启东道达重工公司创建全球第一个全自动、全天候监测的海上风电筒型基础监测实验室,通过多次试验,翔实的实测数据和严格的计算,使复合筒型基础结构国内最大的6MW海上风机得到国内行业专家的认可,产品在三峡新能源项目得到采用。依托中远船务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深海高稳性圆筒型钻控储油平台的关键设计与制造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主要做法

(一)坚持目标引领,完善了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市县乡”新机制。切实转变观念,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工作的前瞻把握,不断加强推进工作的组织力度。一是完善了工作体系。2014年成立了市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进一步发挥市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重点加强科技局、发改委、经信委、统计局等相关部门的协同联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建立市、各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三级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推进工作网络体系,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真正做到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相关科室协同推进的“网格式包干”工作格局,确保了我市研发机构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我市通州区科技局通过建立区、乡镇(街道办)、企业三级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推进工作网络体系,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相关科室协同推进的“网格式包干”工作格局,连续两年保持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实现“全覆盖”。二是强化了目标引领。制定了全市年度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工作计划,咬定全覆盖目标,将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县(市)区。加强督促检查,确保研发机构建设工作推进的长期性、持续性。三是优化了考核导向。将研发机构建设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科技局科技工作考核的内容,明确考核方式与省八项工程指标考核接轨,即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及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新增数不重复计算。并实行“市、县(市)、乡(镇)”三级考核。

(二)聚焦特色骨干,加快了推进企业研发机构“百千万”上水平。积极实施省研发机构建设“百千万”培育计划,狠抓项目培育。一是抓面上企业从无到有。充分发挥已建立的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备案登记制度作用,对全市大中型企业建有研发机构但尚未达到省、市级研发机构认定标准的企业实行备案登记制度,通过此制度的实施,对大中型工业企业及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等不同对象,通过科技项目引导和支持,全面培育建立研发机构。2014年共受理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134家,认定98家。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6家。二是抓重点企业完善功能。2014年我市专门在市级计划中新增设企业院士工作站专项,共受理申报4家,认定4家。同时对已建研发机构进行梳理,有选择、有针对性的培育省级重点研发机构,为培育建设省、国家级研发机构打好基础。三是抓骨干企业层次提升。重点加强了江苏神通阀门公司核电阀门重点实验室、神马电力公司电力复合材料及装备研究院、中天科技公司光电传输新技术研究院等企业重点实验室和江苏景瑞农业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建设。积极推进江苏中洋水产集团公司国家级长江珍稀鱼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点建设,全力争创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三)立足问题导向,加强了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快提升”新支撑。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抢占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带动产业技术向高端跨越。一是加强企业研究院建设。中科院南通光电工程中心自主研发的高速光电模块中标“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项目。引进哈尔滨工业大学欧进平院士团队建立了智能结构研究院。江苏格美高科与天津大学邹竞院士团队合作建立了数字印制电子材料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南通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李德仁院士团队共建了南通智慧建筑产业研究院、引进北方交大曹宇男博士团队建立了南通智能装备产业研究院,与华东理工大学共建了南通华理功能材料研究院。南通高新区和江苏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共建江苏省海工装备研究院协议。中科院海洋所南通基地正式落户通州湾科教城。海安县专门召开了全县企业研究院推进会,排出30家行业龙头企业,按照规范化、上水平、有成效的要求,推进企业研究院建设,今年建成茧丝绸、智能电工电气、玻璃新材料、复合新材料等13家企业研究院,明确三年内建成30家企业研究院。二是加强研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重点建设南通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为推动科技资源共享,发挥大型科学仪器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南通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开始启动,通过整合本市科技资源、共享上海和苏州研发科技资源、链接国家平台资源,建设涵盖三大网络六项服务的平台,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满足中小企业研发服务需求。根据南通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办法《南通市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管理和经费补贴办法(试行)》,对通过科技服务的单位进行考核奖励,对企业研发、测试投入进行补贴。目前,我市申报补贴省级14家企业,市级27家企业,经审核,11家企业获得省级补贴15.68万元,19家企业获得市级补贴74.97万元。三是强化研发机构绩效产出。为推动已建研发机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提高其运行绩效,充分发挥其在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支撑示范作用,我市积极配合省科技厅做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的绩效考评工作,我市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部通过绩效考评,有4家获评优秀;省科技共公共服务平台绩效评估2家获评优秀。同时做好市县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绩效考核,对优秀者予以奖励。

(四)强化导向作为,营造了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覆盖”大环境。进一步优化研发创新条件。一是强化政府导向。起草了《南通市企业院士工作站认定和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新启动了市级企业院士工作站认定工作,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吸引高层次专家及其团队共建高层次企业研发机构的热情。修订了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评审条件和评分办法。二是落实优惠政策。加大科技优惠政策落实的力度,强化政府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中引导作用。科技与国税、地税部门联合进行了60多批次科技政策培训班,对2068家科技企业5434人次进行了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费用加抵扣除等科技优惠政策的解读。全市共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额由2011年的8.11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3.24亿元,比上年增长14.73%。“十二五”以来,共落实减免企业所得税总额达44.05亿元。为全市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推进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三是加大宣传培训。各县(市)区科技局与统计局均先后联合组织召开了大中型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管理培训会议,宣讲研发机构建设要求、相关扶持政策以及如何填报科技统计表报等内容,以企业为主体自发地加快研发机构建设。另外,我们还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全方位宣传我市企业研发机构推进工作的政策、做法和成效,大力营造良好的研发机构建设氛围。

(五)开展分析督查,夯实了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覆盖”良好基础。一是加强分析。根据省厅《全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情况的通报》相关数据,对全市已建研发机构但未统计的企业已建研发机构但未在统计中显示的企业进行了分析,并分各县市区要求做好原因排查,确保下一年度不再出现问题。二是分类指导。加强与统计部门的沟通协调,根据统计标准对全市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筛选,分别对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所属县(市)区进行分解落实调查、指导、服务任务。确保一家不漏。三是现场督查。结合年底科技计划项目检查等各项工作,对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开展督查。要求各县(市)区科技部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辅导员分片负责各县(市)、区研发机构建设督促检查及指导,各县(市)、区分管领导和科室负责人根据各自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任务,明确具体服务对象,“一对一”定期到服务企业开展指导、服务、宣传。同时建立了辅导员推进研发机构建设服务情况登记制度,确保全市企业一家不漏。要求企业安排专人负责,指导企业如何填报科技创新统计报表。

三、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下一步重点工作

    (一)加强情况分析,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针对2013年度研发机构建设统计数据和面上情况,组织对全市研发机构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分析,提出对策措施,指导下一步全市研发机构建设工作。

(二)突出重点企业,抓紧推进研发机构上层次。采取“一企一策”方式,对行业龙头企业的研发平台、研发投入、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协同创新等多方面,分析列出各自创新升级的重点,提出详细可行的升级计划。支持中洋集团、中天科技、富士通、江海电容器、九鼎新材等行业龙头企业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技术中心;支持东源电器、金通灵、鹏飞集团、林洋电子、九九久科技、双钱轮胎等企业创建省级重大研发机构;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更多地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攻关任务,重点集成创新资源,支持建有重大研发机构企业成为省级以上创新型领军企业。

(三)强化布局探索,着力加强对企业研究院建设指导。一方面,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点内容,启动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计划,并列入市级重大科技项目计划。在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现代家纺、智能建筑、新一代电子通信、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领域,重点布局建设5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南通产业技术研究院要进一步凝练特色,通州现代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要在理顺机制、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要抓紧具有实质性的推进。其它县(市)区要有更清晰的定位和更明确的推进举措。另一方面,加强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合作,根据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规划布局,结合我市产业特色,与南京大学商谈,做好联合申报省新材料技术研究所准备工作。认真做好苏州大学现代纺织丝绸研究所等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所到南通落户工作。

(四)加快政策出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成市级研发机构认定工作,并给予经费支持。对认定为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给予科技经费匹配资助,有效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形成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深入贯彻落实《南通市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管理和经费补贴办法》,推动财政资金购置的大型科技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种质资源、科技数据等向企业和社会开放共享,对中小企业使用服务实行政策性补贴,对服务平台按照服务收入和增幅排名进行表彰奖励。建立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南通服务站,进一步扩大我市企业科技资源共享的范围。

(五)加强培训服务,指导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发挥县(市)区研发机构建设辅导员作用,做好研发机构建设的培训指导工作。引导企业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办好研发机构建设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培训班,确保引导政策的落实到位。

(六)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宣传我市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政策、县(市)区做法和企业建设成效。重点对企业研究院、企业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典型进行宣传,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提质量、上层次。

南通市科学技术局

2015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