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月24日召开的海门区慈善总会(基金会)理事会传出消息,今年区慈善总会(基金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找准定位,明确方向,紧紧依靠党委政府做好慈善工作,紧紧围绕中心推进慈善工作,凝心聚力,尽力而为,慈善资金收入预算目标1700万元,力争2000万元;慈善资金支出预算1200多万元,在融入大局、服务大局中,发挥慈善助力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促进文明建设、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
今年,海门区慈善总会(基金会)紧紧围绕“聚力爱心·情暖海门”主线,以项目为中心,以募捐为根本,以质量为生命,以品牌为抓手,坚持稳中求进,精准优化,开拓创新,防范风险,努力推进新时代海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千方百计,抓好慈善资金募集
今年,海门区慈善行业上下共同努力,做到两个“稳中有进”:即募捐资金稳中有进、募捐参与人数稳中有进;进一步开展好“慈善一日捐”活动。继续组织开展个人一日捐,广泛发动全民参与。在巩固一日捐成果的基础上,动员更多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慈善活动。同时广泛动员企业积极参与一日捐,力争企业参与面达到全覆盖。区属企业、区慈善总会(基金会)会员、理事单位积极起好带头作用;大力开展网络捐赠活动。鼓励优先选择网络募捐方式,充分发挥网络便捷与广泛的优势,实现慈善资源的高效筹集;努力扩大冠名基金和定向捐赠规模。继续推进医疗互助项目,壮大教育发展基金。同时精心选择慈善项目,加强与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沟通互动,吸引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奉献爱心,做大慈善资金盘子。同时精心打造慈善项目品牌。选取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加大力度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管理,跟踪问效,倾力打造高质量的慈善品牌项目。
齐心协力,大力推进社区慈善
提高搞好社区慈善的认识。推进社区慈善,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新修改的《慈善法》要求,是促进慈善资源下沉社区并充分发掘社区慈善资源的重要路径,是践行慈善惠民生、暖民心,助力解决特殊困难群体和村(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实现处处有善、时时可善、人人慈善、共享慈善的重要渠道。
明确社区慈善工作重点。社区慈善基金总量逐步壮大。各村(居)统一设立“友邻互助慈善基金”,今年争取实现全覆盖。通过几年努力,“友邻互助慈善基金”存量达到一定规模。实现“有人员、有基金、有项目、有制度、有公示、有场景”的“六有”目标;居民参与比例稳步提升。各村(居)以户为单位,自觉自愿、量力而行,积极参与“慈善一日捐”等多种形式的公益慈善活动;困难帮扶及时精准。做到“救助不出村(居)”,真正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慈善”;社区慈善志愿服务更加丰富。为创新社区治理,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作出新贡献。
强化举措推进社区慈善。强化组织领导。慈善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工作是党委政府的职能工作。社区慈善工作是社区“两委”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通过主动作为,扎实推行“党建+慈善”双融双促机制,将社区慈善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合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推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慈善新格局,努力形成“人人慈善、户户参与、村募村有、自募自助”的社区慈善新生态。各慈善分会配合镇(街)党委、政府成立好社区慈善基金管理委员会,人员由镇(街)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慈善分会负责人,纪检监察部门、财务部门和村(居)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对社区慈善项目的审核把关和实施监督。每镇(街)选定一个工作基础较好的村作为试点村,试点后在全镇(街)推广;做大社区慈善基金盘子。多措并举筹集慈善基金,动员和激励辖区内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社区群众自觉自愿捐赠。大力发展互联网+社区慈善,常态化开展募捐,打破地域、时间和空间限制;培育社区慈善品牌。聚焦居民普遍关心的问题、特殊困难群体,突出“一老一小”的救助关爱,兼顾应急、环保、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等方面,精选慈善项目。各村(居)对助医、助老、助学、助困、公益实事等项目,年初编制项目计划,经镇(街)社区慈善基金管理委员会审核同意报区慈善总会审批后实施。努力打造社区群众可感、可知、可参与、可体验的慈善品牌项目;抓实工作举措。在配强工作力量、建好社区慈善基金,确定社区慈善项目,建好相关工作制度的同时,设置好捐赠平台,在村(居)醒目位置设置捐款箱和二维码。周密部署募集和救助活动,将每年“五一节”后第一周定为“社区慈善周”,集中开展慈善活动。通过致全体村民一封信、村广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动员。有关社区慈善基金的建立、募捐、使用、管理等基本流程,在各镇(街)动员会部署时,总会进行专题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