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志愿者,构成一座城市的文明风景线;志愿服务,彰显一座城市的文明温度。
2025年3月5日是全国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也是第26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近年来,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擦亮志愿服务品牌,培育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志愿服务典型,形成“人人争当志愿者、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社会风尚,“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在江海大地赓续传承、蔚然成风。
推进体系建设
壮大人才队伍
党员干部、退役军人、民营企业家、工人、学生……在海门,志愿者随处可见。“在新时代背景下,健全全面参与的志愿服务动员体系,不仅是响应党中央号召、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区委社工部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海门区准确把握中央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要求,强化党的领导,专题研究、健全制度、突出重点,积极协调各方资源,推动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社区治理、社会慈善资源等深度融合,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推动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海门区高度重视社工人才培养,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900万余元,用于考前培训和持证社工的一次性奖励、岗位补贴。去年,海门区紧扣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邀请苏州科技大学、南通大学等院校教师围绕社工业务知识开展集中考前辅导,累计开展线上培训18场次,惠及考生近1700人。去年,海门区社工职业资格考试合格人数380人,合格率27.92%,名列南通第二。目前,海门区共有注册持证社会工作者2224人,每万人拥有22.3人,位于南通前列。
同时,海门区积极鼓励政府工作人员、医生、教师、工程师等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参与志愿服务,发展壮大特色志愿者队伍,为群众提供有针对性、个性化、高质量的服务;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志愿者持续学习进步,让他们在志愿服务中实现自我价值。
拓展阵地范围
促进服务多样化
“哪边方便凝聚老百姓,哪边就是服务阵地。”区委社会工作部社工人才和志愿服务科负责人施海东表示。
海门区着力创新“党建+志愿、行业+志愿、社工+志愿、治理+志愿”等服务模式,动员多方力量,用活社会资源,不断拓展志愿服务领域和志愿服务的参与渠道;将志愿服务融入群众教育、基层治理和日常生活,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志愿服务工作走深走实。
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江海志愿者驿站等地成立社会服务阵地,整合各部门资源开办活动,了解群众需求,推动服务“零距离”。海永镇通过百姓“邻里之家”、公园“睦邻亭”、“毗邻党建”平台等阵地开展活动,链接社会资源,提供社工服务,解决实际问题。包场镇通过“村口小卖部”“热心老大爷”调解邻里矛盾,用群众管理群众,用百姓服务百姓。区城管局成立“海享分”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在做好管理的同时做好专业知识讲解,让垃圾分类意识入脑入心。海门街道在主城区5个商圈分别设置暖心食堂,外卖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享受用餐优惠;改造20个“爱心驿站”,提供纳凉等服务。
区泽宇社会工作发展中心通过打通基层服务阵地,统筹各方服务力量,“五社联动”社区服务驿站已在城区实现全覆盖。四甲镇组建“银、红、蓝、绿”四支志愿服务队伍,通过文艺演出、对接帮扶、环境保护、制度保障,让民意畅通有了新渠道、居民自治有了新思路、协商沟通有了新办法。
做优志愿服务
打造特色品牌
1月16日,四甲镇邀请医务志愿者为辖区老人免费义诊;1月22日,海永镇邀请书法能手书写春联,向群众送上新春祝福;3月3日,三厂街道中心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张建伟环保志愿者协会三厂分会,开展“文明实践学雷锋 贴心服务暖侨心”活动……今年以来,全区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多样,精彩纷呈。
“海门每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80多场。截至目前,在南通·江海志愿者服务平台完成注册总人数超26万人,每4个海门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志愿服务队伍有150多支。”施海东说。
去年,海门区以“你逐梦·我护航”为主题,在中高考期间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超20次;开展“志愿红”点燃青年“梦想绿”关爱活动30多场次,为孩子们送去知识的甘露与爱的温暖;招纳大学生志愿者,量身定制志愿活动;联合海门生态环境局开展“绿韵江海益路通行”生态环境志愿活动;联动南通大学体育学院和海门区体育志愿者组织开展体育文化进基层志愿服务活动……
近年来,海门区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准确把握群众急难愁盼,丰富供给内容,打造辨识度高、生命力强的志愿服务品牌。树立人文关怀“轮椅上的羽翼——东风社区助残服务”项目,帮助残疾人解决生活所需;益生公益“梦想小屋”项目,累计为贫困山区建成40间梦想书屋,为山区孩子敞开学习知识的大门;手牵手志愿服务工作站开展“一对一”青少年成长关爱项目,已累计开展活动180余场次,帮助青少年1.5万人次;智慧父母“公益小天使”项目、“情绪能量加油站”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项目,帮助青少年疏导心理问题,服务近300个家庭。
“我们将持续擦亮‘尚德东洲’志愿服务品牌,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乡镇社工站等载体为依托,探索实施志愿服务项目创投计划,培育一批有影响、接地气、受欢迎的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和项目。”施海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