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80年前,3名美军飞行员被海门宋季港军民冒死营救;80年后,美国历史学家重访美军轰炸机迫降地——
薪火相传 战时情谊谱新章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24 字体:[ ]

涛声作证,情谊长存!

2025年8月22日,长江海门段江涛澎湃,犹如往昔。而四十一年前的同一天——1984年8月22日,一位特殊的客人远渡重洋,重返故地:他是曾于1945年在宋季港坠机中被海门军民冒死救起的美军中尉雷特蒙。那一天,他携夫人不远万里而来,与当年的救命恩人紧紧相拥,并将5000美元赠予海门,用于修建象征永恒友谊的“友谊亭”。这份情谊,曾在战火中淬炼,于和平年代续写,而在硝烟散尽八十载后的今天,依然熠熠生辉,真挚如初。

烽火救援,冒死救盟友

22日,记者在海门东洲公园东北角看到,友谊亭形如机翼,刻有“友谊亭”字样的石碑立于醒目处,简短记载了往事。

据海门党史办史料记载,1945年6月12日凌晨,参加抗日战争的美军B-24型轰炸机,从菲律宾马尼拉空军基地飞往长江口侵华日本侵略军后方,执行轰炸日本侵略军补给船只的任务。由于突遇大雾,驾驶员一时迷失方向,在长江口以西的海门宋季港附近上空失去平衡,坠毁于江滩上。

当时机组人员共11人,其中8人当场殒命,3人成功跳机,但均受伤,其中1人重伤。3名幸存者是中尉领航员、机长雷特蒙(22岁),少尉机械师伽罗道(20岁),少尉报务员纳思达(19岁)。他们因对当地情况不明,又大雾笼罩,借着飞机坠毁起火的火光,隐藏在宋季港江滩芦苇丛中。

飞机的坠毁,首先惊动了当地民兵和老百姓。民兵队长钮梦林发现芦苇丛中藏着3名蓝眼珠、高鼻子的外国军人,钮梦林用手比划着问他们是什么人?他们从身边掏出一本中英文对照的手册,上面有不少常用语,钮梦林这才知道他们是执行抗日任务的美军飞行员。

面对3位伤员的求救,钮梦林等人立即采取救援行动,从乡亲们家中找来门板抬起重伤者,并搀扶另外两名伤员转移到三和镇一户农民家里暂时躲避,请来医生为他们包扎伤口,换上农民服装。

不出大家所料,日伪军得知美军轰炸机在宋季港附近坠毁后,第二天早晨出动大队人马直扑宋季港搜捕机组人员。钮梦林抓紧转移3位伤员,把他们从三和镇转移到移风乡一个老乡家里。乡长曹永华与新四军游击队取得联系,汇通区游击队派出专人负责将3位美军飞行员继续转移。

在游击队的护送下,他们从吕四附近坐船,从海路顺利转移到苏中四分区司令部驻地东台。数日后,又由四分区派精干部队和一位翻译护送,由东台经兴化、高邮到达新四军一师驻地。后经新四军军部与皖南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部取得联系,将美军飞行员转送美军后方空军司令部。3位飞行员在我抗日军民掩护下,辗转千里,终于安全脱险。

万里感恩,重返报恩情

坠机事件发生两个月后,日本宣布投降。不久,美军曾数次派员乘小型舰艇前来宋季港,寻找遇难美军尸体。在当地群众帮助下,8位牺牲的美军飞行员遗体被找到,送往驻沪美国领事馆,重新殡殓后,运回美国。

1979年中美恢复建交后,已经成为一名律师的雷特蒙,想在有生之年到中国去拜谢救命恩人。终于,1984年8月22日,年逾花甲的雷特蒙偕夫人来到他情牵梦萦数十年的海门宋季港江边,看望当年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他和另外两位战友的老人及其后人。

当时,雷特蒙感慨万千、热泪纵横。他还邀请中国朋友去美国家中作客。辞行前,雷特蒙夫妇和当地干部群众互赠了纪念品,表示要捐款在海门建造一个中美人民友好活动的场所。《南通日报》于当月31日以《遇险获救恩情铭心四十载重访故地中美友谊谱新曲——雷特蒙夫妇访问海门受到热烈欢迎》为题,报道了此事。

回美国后,雷特蒙就向海门政府捐赠5000美元。海门用这笔捐款在当地东洲公园建造了一座“友谊亭”,旁边还竖立着一块石碑,纪念中美两国人民在共同抗击日寇的战火中结下的深情。

1992年,年过七旬的吉姆·奎恩——当年在海门宋季港空难中遇难的约翰·奎恩的胞弟,利用来中国旅游观光的机会,按当年哥哥的阵亡通知书和相关资料找到了海门。他还带来了雷特蒙3人写于1945年的感谢信,当时此信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寄出。

全信内容如下:亲爱的朋友,虽然你们和我们远隔万水千山,但在心里你们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我们谨向你们的大恩大德表示感谢。希望在战后能和你们重逢。祝福你们的家人和朋友,虽有千言万语不能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你们和全体中国人民是真正的朋友。此生永不忘你们的恩情。再次致以最诚挚的感谢。署名是获救的三名美国飞行员。

薪火相传,友谊谱新章

岁月流逝,但历史从未忘记。在二战烽火中,中美人民为共同的目标携手抗敌,许多优秀的美国青年献出了生命,这段用鲜血凝成的情谊,不容遗忘。雷特蒙和他的战友,是千千万万抗战美军的缩影;而勇敢善良的海门百姓,则是中国抗战民众的代表。

如今,宋季港事件的发生地已由江滩变成陆地,海门中专坐落于此,在校内的西北角,一座高达7米的“宋季港抗日军民营救美国飞行员纪念碑”静静伫立。纪念碑名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碑顶两位中国军民就是当年参与营救任务的海门宋季港军民的代表,另外3位就是当年失事的B-24型轰炸机上幸存的美军飞行员原型。雕塑定格了军民救援的瞬间,也将这段往事永远镌刻在城市记忆中。

南通融创博物馆同样也是这段历史的忠实守护者,馆内陈列的多件实物,无声诉说着那段跌宕起伏的岁月。据博物馆负责人谢松华介绍,展品中有美军飞行员使用过的水壶和饭盒,其中一把特别引人注目的长柄餐叉,背后是一段延迟了39年的致谢:它本是雷特蒙于1945年想赠予当地老乡的离别礼物,却因当时纪律约束被婉拒。直至1984年,雷特蒙才终于将这把餐叉赠予海门老乡,并郑重说明,它原是一位日本海军司令的战利品。

今年6月20日,美国历史学专家艾麦教授携小女儿受邀到访海门,重访80年前美军轰炸机迫降地——宋季港芦苇荡。如今这里已是良田万亩,父女二人在这片昔日战场上静默追思,向中美并肩作战的岁月致敬。艾麦还走访了当地文博机构,深入感受江海之滨的风土人情。

“80年前海门军民勇敢救助美国士兵的历史,在美国也有不少人熟知。我们一直与美国历史研究者保持联系,希望这段历史被更多人铭记。”谢松华表示。

80年前,3名美军飞行员被海门宋季港军民冒死营救;80年后,美国历史学家重访美军轰炸机迫降地——
薪火相传 战时情谊谱新章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24 字体:[ ]

涛声作证,情谊长存!

2025年8月22日,长江海门段江涛澎湃,犹如往昔。而四十一年前的同一天——1984年8月22日,一位特殊的客人远渡重洋,重返故地:他是曾于1945年在宋季港坠机中被海门军民冒死救起的美军中尉雷特蒙。那一天,他携夫人不远万里而来,与当年的救命恩人紧紧相拥,并将5000美元赠予海门,用于修建象征永恒友谊的“友谊亭”。这份情谊,曾在战火中淬炼,于和平年代续写,而在硝烟散尽八十载后的今天,依然熠熠生辉,真挚如初。

烽火救援,冒死救盟友

22日,记者在海门东洲公园东北角看到,友谊亭形如机翼,刻有“友谊亭”字样的石碑立于醒目处,简短记载了往事。

据海门党史办史料记载,1945年6月12日凌晨,参加抗日战争的美军B-24型轰炸机,从菲律宾马尼拉空军基地飞往长江口侵华日本侵略军后方,执行轰炸日本侵略军补给船只的任务。由于突遇大雾,驾驶员一时迷失方向,在长江口以西的海门宋季港附近上空失去平衡,坠毁于江滩上。

当时机组人员共11人,其中8人当场殒命,3人成功跳机,但均受伤,其中1人重伤。3名幸存者是中尉领航员、机长雷特蒙(22岁),少尉机械师伽罗道(20岁),少尉报务员纳思达(19岁)。他们因对当地情况不明,又大雾笼罩,借着飞机坠毁起火的火光,隐藏在宋季港江滩芦苇丛中。

飞机的坠毁,首先惊动了当地民兵和老百姓。民兵队长钮梦林发现芦苇丛中藏着3名蓝眼珠、高鼻子的外国军人,钮梦林用手比划着问他们是什么人?他们从身边掏出一本中英文对照的手册,上面有不少常用语,钮梦林这才知道他们是执行抗日任务的美军飞行员。

面对3位伤员的求救,钮梦林等人立即采取救援行动,从乡亲们家中找来门板抬起重伤者,并搀扶另外两名伤员转移到三和镇一户农民家里暂时躲避,请来医生为他们包扎伤口,换上农民服装。

不出大家所料,日伪军得知美军轰炸机在宋季港附近坠毁后,第二天早晨出动大队人马直扑宋季港搜捕机组人员。钮梦林抓紧转移3位伤员,把他们从三和镇转移到移风乡一个老乡家里。乡长曹永华与新四军游击队取得联系,汇通区游击队派出专人负责将3位美军飞行员继续转移。

在游击队的护送下,他们从吕四附近坐船,从海路顺利转移到苏中四分区司令部驻地东台。数日后,又由四分区派精干部队和一位翻译护送,由东台经兴化、高邮到达新四军一师驻地。后经新四军军部与皖南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部取得联系,将美军飞行员转送美军后方空军司令部。3位飞行员在我抗日军民掩护下,辗转千里,终于安全脱险。

万里感恩,重返报恩情

坠机事件发生两个月后,日本宣布投降。不久,美军曾数次派员乘小型舰艇前来宋季港,寻找遇难美军尸体。在当地群众帮助下,8位牺牲的美军飞行员遗体被找到,送往驻沪美国领事馆,重新殡殓后,运回美国。

1979年中美恢复建交后,已经成为一名律师的雷特蒙,想在有生之年到中国去拜谢救命恩人。终于,1984年8月22日,年逾花甲的雷特蒙偕夫人来到他情牵梦萦数十年的海门宋季港江边,看望当年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他和另外两位战友的老人及其后人。

当时,雷特蒙感慨万千、热泪纵横。他还邀请中国朋友去美国家中作客。辞行前,雷特蒙夫妇和当地干部群众互赠了纪念品,表示要捐款在海门建造一个中美人民友好活动的场所。《南通日报》于当月31日以《遇险获救恩情铭心四十载重访故地中美友谊谱新曲——雷特蒙夫妇访问海门受到热烈欢迎》为题,报道了此事。

回美国后,雷特蒙就向海门政府捐赠5000美元。海门用这笔捐款在当地东洲公园建造了一座“友谊亭”,旁边还竖立着一块石碑,纪念中美两国人民在共同抗击日寇的战火中结下的深情。

1992年,年过七旬的吉姆·奎恩——当年在海门宋季港空难中遇难的约翰·奎恩的胞弟,利用来中国旅游观光的机会,按当年哥哥的阵亡通知书和相关资料找到了海门。他还带来了雷特蒙3人写于1945年的感谢信,当时此信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寄出。

全信内容如下:亲爱的朋友,虽然你们和我们远隔万水千山,但在心里你们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我们谨向你们的大恩大德表示感谢。希望在战后能和你们重逢。祝福你们的家人和朋友,虽有千言万语不能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你们和全体中国人民是真正的朋友。此生永不忘你们的恩情。再次致以最诚挚的感谢。署名是获救的三名美国飞行员。

薪火相传,友谊谱新章

岁月流逝,但历史从未忘记。在二战烽火中,中美人民为共同的目标携手抗敌,许多优秀的美国青年献出了生命,这段用鲜血凝成的情谊,不容遗忘。雷特蒙和他的战友,是千千万万抗战美军的缩影;而勇敢善良的海门百姓,则是中国抗战民众的代表。

如今,宋季港事件的发生地已由江滩变成陆地,海门中专坐落于此,在校内的西北角,一座高达7米的“宋季港抗日军民营救美国飞行员纪念碑”静静伫立。纪念碑名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碑顶两位中国军民就是当年参与营救任务的海门宋季港军民的代表,另外3位就是当年失事的B-24型轰炸机上幸存的美军飞行员原型。雕塑定格了军民救援的瞬间,也将这段往事永远镌刻在城市记忆中。

南通融创博物馆同样也是这段历史的忠实守护者,馆内陈列的多件实物,无声诉说着那段跌宕起伏的岁月。据博物馆负责人谢松华介绍,展品中有美军飞行员使用过的水壶和饭盒,其中一把特别引人注目的长柄餐叉,背后是一段延迟了39年的致谢:它本是雷特蒙于1945年想赠予当地老乡的离别礼物,却因当时纪律约束被婉拒。直至1984年,雷特蒙才终于将这把餐叉赠予海门老乡,并郑重说明,它原是一位日本海军司令的战利品。

今年6月20日,美国历史学专家艾麦教授携小女儿受邀到访海门,重访80年前美军轰炸机迫降地——宋季港芦苇荡。如今这里已是良田万亩,父女二人在这片昔日战场上静默追思,向中美并肩作战的岁月致敬。艾麦还走访了当地文博机构,深入感受江海之滨的风土人情。

“80年前海门军民勇敢救助美国士兵的历史,在美国也有不少人熟知。我们一直与美国历史研究者保持联系,希望这段历史被更多人铭记。”谢松华表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