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如皋市如城街道社会事业暖民心 一枝一叶总关情
来源:如皋市 发布时间:2025-10-13 字体:[ ]

每当临近中午,如皋市如城街道蒲行社区“邻里爱心食堂”便会飘出阵阵饭菜香气。这时,75岁的独居老人李芳会和几位邻居结伴而来,吃上当天的热乎饭菜。

“孩子们在外地工作,以前自己做饭凑合,现在天天能吃上现成的,便宜又营养,心里踏实多了!”李奶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8家社区食堂,年服务超27万人次、其中60岁以上老人10.3万人,这一社区食堂体系,正是如城街道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心系民生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如城街道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保障、文化惠民、扶危助困等领域持续发力,努力书写一份有温度、有质感的民生答卷。

织密民生保障网

绘就便捷幸福图

在如城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个体经营者夏女士仅用半个小时就完成了营业执照变更手续。“真是没想到这么快!工作人员提前电话指导我准备好材料,来了直接办,为这种效率点赞!”

夏女士的惊喜得益于街道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今年以来,这里日均处理32件个体工商户登记、变更等业务,以高效服务打破流程壁垒,让创业者的“梦想蓝图”加速照进现实。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面对就业压力,街道精准施策,成为企业与求职者之间的“摆渡人”。“多亏了街道组织的招聘会,我找到了心仪的技术岗位!”应届毕业生陈明说道。

如城街道不仅全年推动2600多人新增就业,更将服务延伸至企业端,今年已深入百余家企业开展用工规范指导。“从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保到薪酬制度,我们都为企业提供建议,目标是构建‘企业放心、员工安心’的和谐劳动关系。”街道工作人员表示。

激活文化新动能

涵养城市精气神

近日,如城街道文体服务中心的舞蹈教室内欢声笑语不断,十几位居民在老师指导下练习古典舞。街道的自助图书馆内则是一片安静温馨,读者们沉浸在书海中,享受阅读时光。

文体服务中心负责人吴志勇介绍:“中心所有场馆免费开放,日均接待超300人次。24小时自助图书馆更是成了年轻人的‘充电站’和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文化惠民的关键在“惠”。今年“茉莉花开·艺通江海”文艺直通车系列活动,将70余场高质量演出送到了如城街道的社区广场、田间地头。居民自编自演的小品引得满堂喝彩;传统戏曲专场让老戏迷过足了瘾;亲子阅读活动则成了家庭周末的好去处。“几乎周周有活动,生活充实多了!”经常带着孙子到社区参加活动的赵大爷感慨道。

文化市场的繁荣离不开有效监管。如城街道联合相关部门、属地社区,对辖区内文体经营单位、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常态化巡查。“年均上门900多次,加强安全宣传、规范经营行为,既要繁荣市场,也要守住安全底线。”吴志勇表示,这种“严标准、实举措”的监管,守护了文化市场的健康生态,让群众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更安心。

情系弱势群体

暖心服务不停步

民生温度,还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上。今年以来,如城街道为1.26万人次困难群众提供保障,发放资金超2600万元,接待处理各类申请以及资金发放日均50人次,高效响应着每一个急需帮助的呼声。

对于空巢老人、分散五保老人等特殊群体,街道建立了常态化探视制度。社区志愿者小徐每周都会去看望结对的高龄独居老人吴爷爷,帮忙买药、测血压,聊家常。“小徐就像自家孩子一样亲!”吴爷爷动情地说。年均1.2万人次、日均48人次的上门关怀,从生活照料到心理慰藉,志愿者用“常问候、多陪伴”驱散孤独,让特殊群体感受到“家”的温暖。

守护“夕阳红”是民生大事。除了社区食堂,街道还对辖区养老机构开展细致排查,从消防安全到食品卫生,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在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下棋、写书法、做康复训练,其乐融融。“这里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75岁的刘大爷满意地说。

如城街道民政工作负责人盛苏阳子表示:“民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走在如城街道,社区食堂里的欢声笑语,便民中心里的高效便捷,文化场馆里的精神滋养,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后的安心……这一切,共同绘就了一幅“枝枝叶叶总关情”的民生画卷。在这幅画卷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组组亮眼的数据,还有街道干部沉下去的责任、社区工作者跑起来的脚步、志愿者暖起来的爱心,这些共同汇聚成如城街道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温暖底色。

如皋市如城街道社会事业暖民心 一枝一叶总关情
来源:如皋市 发布时间:2025-10-13 字体:[ ]

每当临近中午,如皋市如城街道蒲行社区“邻里爱心食堂”便会飘出阵阵饭菜香气。这时,75岁的独居老人李芳会和几位邻居结伴而来,吃上当天的热乎饭菜。

“孩子们在外地工作,以前自己做饭凑合,现在天天能吃上现成的,便宜又营养,心里踏实多了!”李奶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8家社区食堂,年服务超27万人次、其中60岁以上老人10.3万人,这一社区食堂体系,正是如城街道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心系民生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如城街道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保障、文化惠民、扶危助困等领域持续发力,努力书写一份有温度、有质感的民生答卷。

织密民生保障网

绘就便捷幸福图

在如城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个体经营者夏女士仅用半个小时就完成了营业执照变更手续。“真是没想到这么快!工作人员提前电话指导我准备好材料,来了直接办,为这种效率点赞!”

夏女士的惊喜得益于街道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今年以来,这里日均处理32件个体工商户登记、变更等业务,以高效服务打破流程壁垒,让创业者的“梦想蓝图”加速照进现实。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面对就业压力,街道精准施策,成为企业与求职者之间的“摆渡人”。“多亏了街道组织的招聘会,我找到了心仪的技术岗位!”应届毕业生陈明说道。

如城街道不仅全年推动2600多人新增就业,更将服务延伸至企业端,今年已深入百余家企业开展用工规范指导。“从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保到薪酬制度,我们都为企业提供建议,目标是构建‘企业放心、员工安心’的和谐劳动关系。”街道工作人员表示。

激活文化新动能

涵养城市精气神

近日,如城街道文体服务中心的舞蹈教室内欢声笑语不断,十几位居民在老师指导下练习古典舞。街道的自助图书馆内则是一片安静温馨,读者们沉浸在书海中,享受阅读时光。

文体服务中心负责人吴志勇介绍:“中心所有场馆免费开放,日均接待超300人次。24小时自助图书馆更是成了年轻人的‘充电站’和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文化惠民的关键在“惠”。今年“茉莉花开·艺通江海”文艺直通车系列活动,将70余场高质量演出送到了如城街道的社区广场、田间地头。居民自编自演的小品引得满堂喝彩;传统戏曲专场让老戏迷过足了瘾;亲子阅读活动则成了家庭周末的好去处。“几乎周周有活动,生活充实多了!”经常带着孙子到社区参加活动的赵大爷感慨道。

文化市场的繁荣离不开有效监管。如城街道联合相关部门、属地社区,对辖区内文体经营单位、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常态化巡查。“年均上门900多次,加强安全宣传、规范经营行为,既要繁荣市场,也要守住安全底线。”吴志勇表示,这种“严标准、实举措”的监管,守护了文化市场的健康生态,让群众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更安心。

情系弱势群体

暖心服务不停步

民生温度,还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上。今年以来,如城街道为1.26万人次困难群众提供保障,发放资金超2600万元,接待处理各类申请以及资金发放日均50人次,高效响应着每一个急需帮助的呼声。

对于空巢老人、分散五保老人等特殊群体,街道建立了常态化探视制度。社区志愿者小徐每周都会去看望结对的高龄独居老人吴爷爷,帮忙买药、测血压,聊家常。“小徐就像自家孩子一样亲!”吴爷爷动情地说。年均1.2万人次、日均48人次的上门关怀,从生活照料到心理慰藉,志愿者用“常问候、多陪伴”驱散孤独,让特殊群体感受到“家”的温暖。

守护“夕阳红”是民生大事。除了社区食堂,街道还对辖区养老机构开展细致排查,从消防安全到食品卫生,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在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下棋、写书法、做康复训练,其乐融融。“这里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75岁的刘大爷满意地说。

如城街道民政工作负责人盛苏阳子表示:“民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走在如城街道,社区食堂里的欢声笑语,便民中心里的高效便捷,文化场馆里的精神滋养,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后的安心……这一切,共同绘就了一幅“枝枝叶叶总关情”的民生画卷。在这幅画卷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组组亮眼的数据,还有街道干部沉下去的责任、社区工作者跑起来的脚步、志愿者暖起来的爱心,这些共同汇聚成如城街道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温暖底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