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20余人到海安市综治中心法律援助窗口寻求援助,申请要回劳动薪资。接到该群体诉求,中心立即组织法院、公安局、人社局、司法局等单位部门专题会商,经过多方努力,工人顺利拿到应得薪资。
矛盾纠纷化解,关乎民生福祉与社会和谐。今年以来,海安市委政法委按照“资源进一步整合、功能进一步融合、力量进一步聚合”思路,大力推进三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提质增效,全力打造群众诉服汇集地、多元解纷主渠道、社会治理共同体,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见实效。
聚资源
一站式受理群众诉求
“一站式”服务,架起为民“连心桥”。海安整合多部门职能,汇聚多领域力量,市镇两级综治中心以“常驻+轮驻+随驻”方式,推动实现信访局整建制入驻,公安局、人社局、住建局、退役军人事务局、城管局、市场监管局、法学会等矛盾纠纷受理较多的部门以及检察院12309检察服务中心常态入驻,教育局、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总工会、妇联等矛盾纠纷受理相对较少的部门采取轮驻或随叫随驻方式,最大化集成矛盾纠纷的治理力量,针对群众诉求问题集中履职尽责。
一站式受理,一平台交办,综治中心实行首接负责、闭环管理。通过“海心安·民生服务直通车”、110非警务警情、法院诉前调解等各类渠道,收集到的矛盾纠纷由“综合受理窗口”统一登记受理、派办或承办。自2022年12月投入运行以来,综治中心共受理各类诉求、线索48.9万余件,办理48.8万余件,取得良好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今年3月28日,海安召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运行推进会,出台《市镇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打造市、镇、村三级架构,着力把综治中心打造成化解矛盾纠纷的“服务站”和终结矛盾纠纷的“终点站”。
优服务
多元化解“急难愁盼”
近日,在李堡镇综治中心“融和法庭”,村民吴大爷的远在内蒙古的陆某借款不还的民事纠纷得到解决,他被拖欠的10多万元终于要回来了。
把民意诉求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海安市综治中心持续健全完善中心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加强入驻单位思想融合、人员融合、工作融合,切实发挥好中枢作用。多种解纷力量在“一站式”平台汇聚,尤其是“府院联动”“庭所共建”“法网融合”等机制深度整合,“融和法庭”应运而生。
综治中心还高标准搭建软硬件平台“双轮驱动”,确保事件受理、流转、处置、反馈在线上线下双轨并行,让情况在网上汇集,处置在网上交办,结果在网上反馈成为现实。依托综治中心大联动平台,海安建成全市矛盾纠纷“基础数据池”,在网上碰撞比对“警情、访情、诉情、民情、舆情”等风险隐患,实现对矛盾纠纷风险隐患“精准画像”,对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市镇村联办矛盾问题实施“急慢分诊”、综合施治。曲塘镇“数智化+协同式”项目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优秀案例。
综治中心自运行以来,对58件重点矛盾纠纷落实管控化解措施,处置各类群众问题近4.9万件,接待法律咨询729件,受理法律援助240件,民商事月均立案量同比下降36.6%,区镇信访矛盾上行量同比下降30%,群众满意率98.4%。
精治理
包案攻坚“疑难杂症”
今年春节前夕,沉寂多年的海安雨润广场热闹起来,市民纷纷前往,见证一座“烂尾楼”到现代化综合商场的蝶变。从“烂尾楼”到“喜润城”,历时7年,成功化解347户的矛盾,一个总投资30亿元的项目,终于拨开云雾见阳光。这背后与海安加强综治中心效能评估,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密不可分。
当地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市政府负责人定期驻综治中心会办群众诉求事项制度》,实现“首接负责、包案化解”。市领导进综治中心现场办公、政法系统领导干部“坐班”办公、中心班子成员轮值处置,同时构建“政法+信访+中心”模式,下沉力量,通过“坐班接访、定期下访、随机接访、带案约访、重点走访”,着力解决一批时间跨度长、调解难度大、涉及面广的积案。两年来,由综治中心牵头提前处置,联合相关部门、区镇共同化解重大矛盾纠纷达653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我们坚持系统思维,凝聚各方力量,加强与部门、与区镇街村(社区)的协同联动,坚持同题共答、同向发力,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稳控等各项工作,全面营造‘遇上难题别发愁,综治中心解忧愁’的浓厚氛围,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海安市综治中心副主任王国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