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周,我们来到位于海安市雅周镇的南通长江利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访,工人正在对蓝莓进行修剪与整枝。“这项工作将在秋分前结束。”总经理曹宁峰告诉我们,今年200亩蓝莓于8月上旬销售结束,每亩收益7万多元。
该公司由来自上海、广州、浙江的三个果品市场老板和本地种植大户共同投资1亿元创办,实施工厂化运作,通过引进美国专利蓝莓品种“阿兹拉蓝”,以优质果品打开市场。同时,引入滴灌和加盖保温薄膜控温等技术,以科技管理降低成本。
这是雅周镇运用工业思维打开现代农业大门的一个经典案例。
依托“三个全覆盖”
破解传统困局
2013年4月,雅周镇在万顷良田区域实施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2014年4月全面完成。项目区修建泵站、防渗渠、地下管道、机耕路,栽植苗木。2017年9月,该镇被南通市列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服务联盟“三个全覆盖”试点镇。
“目前,全镇拥有高标准农田6.57万亩、流转土地5.34万亩,规模经营主体有132个。为无人机、植保机等新型农机设备的运用打下了基础。”雅周镇党委书记颜荔说,该镇通过引入工业领域的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理念,打破传统农业低效、分散的困局,推动农业向现代化、产业化跃升。
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种地积极性,但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效率低下,随着年轻人离土离乡逐渐增多,种地的越来越老,越来越少。2000年后土地流转政策推行,农田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集中,初步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
经过多年的发展,雅周镇领导在调研中发现,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进入智慧农业、生态农业时代,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的经营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求。
“当初依靠政府补贴种植稻麦,自己购置了一部分农机,但烘干等还要依靠别人,自己投资划不来。”张莫天村一个流转300亩土地的种植大户说,无人机的运用减少了劳动力成本,沼液等有机肥使用减少了生产成本,但是对于智慧农业,比如通过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实现精准施肥、智能灌溉和病虫害预警,减少资源浪费等,他整不明白,也没有钱投入,市场竞争力明显减弱。再加上自然天气、粮食价格的影响,盈亏波动大,抗风险能力不足。去年,小麦价格从1.3元跌至1元以下,他基本没有赚到钱。
业内人士分析,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本质是“胆子大一点的农民”,盈利模式停留在“一亩田赚多少钱”的层面,缺乏工业经营主体的原始资本积累,对产品质量、品牌打造缺乏主动意识和提升动力。
引入社会资本
开启新运营方式
用工业思维赋能农业。近年来,雅周镇开启新赛道,探索社会资本携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进入农业,带来了根本性变革。
2023年9月,在雅周镇政府推动下,江苏莘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颜昌海、海安飞犇塑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卢爱梅与宏坤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共同出资成立江苏海绿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工业反哺农业的一个典范。
“该公司着力于现代化与生态化农业体系构建。”在宏坤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宏坤生态负责人、海绿公司总经理荀为农告诉我们,公司将专注于生态农业,负责农业种植、加工、环保项目、有机肥料生产以及电商平台等方面的投入。
海绿公司与张洪程院士领衔的优质水稻高产精确栽培团队建立产学研合作,携手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共建智慧农场,实现育种、耕种、管收、储销全流程的信息溯源与数字化管理,推广集中育秧、适期早播、精确定量、精准灌溉和绿色防控等技术,其中的一些任务由海安尚品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具体实施。该合作社负责人韩宝富表示,他们承担新品种试种与新技术推广,每年组织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超1000人次。
海绿公司采用“1+3+N”运营模式:“1”为公司主体,“3”代表一产(种植养殖)、二产(农产品加工、有机肥与秸秆利用)、三产(销售与服务),“N”即吸纳多个合伙人及种粮大户加入。韩宝富作为合伙人之一,负责1000亩示范田的育种和种植。今年在海绿公司的统一策划下,实行“五统一”管理,带动9个农场主共3000亩稻田全面采用沼液有机肥种植,杜绝化肥使用,既降低污染,又提升稻米品质和产量,为打造“海安大米”品牌奠定基础。
目前,海绿公司已投入3000万元,通过收购、参股等形式整合资源:宏坤合作社管理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鑫坤、绿润、鸿泰等公司负责秸秆、有机肥和纸浆经营;海蓉公司专注种植与设施农业;海荀公司承担销售、培训和文旅业务,初步形成分工协同的产业新格局。
探索公司化运作
打通全产业链
工业资本进入农业后,涉农的一二三产几乎融为一体。
在第一产业方面,海绿公司提供种子、沼液有机肥及全程技术指导,制订标准化种植方案,与合作农场及大户签订优质水稻订单,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回购产品,既保障农民收益,又推广了环保种植方式。
在张洪程院士团队指导下,海绿已自主培育出优质水稻新品种,亩产较普通品种高出25至50公斤,且全程不使用农药化肥,突出绿色生态特色。
在第二产业上,公司正推进优质大米的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并依托品质优势严格控制重金属含量,确保食品安全。未来还将根据市场与环境需求延伸产业链。
“和大公司合作,他们统一供种、配送沼液、协调农机,我们省心多了。”庞庄村种粮大户卢义东站在田头,望着即将抽穗的水稻说。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效益显著提升:施用沼液每亩节约化肥成本200多元,水稻、小麦增产带来亩均增收超400元。
在第三产业领域,公司全力打造“海安大米”品牌,已组建线上销售与电商直播团队,在抖音平台开设三个直播间,日播不间断,今年销售额有望突破1000万元。
目前,海绿公司正在推进容量2万吨的冷库建设。荀为农表示,公司目标是重构农业产业链,实现从育种、加工到品牌营销的一体化运营,全面提升产业附加值。
“雅周镇打造现代农业新模式,用工业思维破局农业,就是探索生产关系的重构。”颜荔说,他们通过标准化打破经验依赖,通过规模化释放效益,通过专业化提升竞争力,最终让农业告别“看天吃饭”,走向可持续、高价值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