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崇川推广大件垃圾免费集中清运,每月三次——
“扔大件”不再犯难 “巧处置”变废为宝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07 字体:[ ]

5日,唐闸镇街道新华三村居民陈小萍家中的旧床垫,终于被清运车拉走。“早就想扔了,以前扔了怕影响环境,找人运又贵,现在政府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

为解决居民大件垃圾处置难题,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崇川在全区推广“大件生活垃圾集中免费清运日”,每月5日、15日、25日为居民提供免费清运服务,费用由政府专项补贴保障。从破解“扔不掉、运不走”的民生痛点,到构建全链条治理机制,再到探索资源循环利用新模式,让曾经的治理难点变成了惠及民生的亮点。

“逢五清运”,轨迹全程可追溯

沙发、床垫、旧衣柜……这些陪伴家庭多年的大件家具,一旦完成使命便成了“甜蜜的负担”。市区两级城管局调研显示,超过80%的居民曾因大件垃圾处理难题犯愁,随意堆放现象不仅影响小区环境,更成为基层治理的“老大难”。

“之前换了新床垫,旧床垫舍不得扔,除了积灰,没有其他用处,想着扔在楼下影响环境,自己找车运又太贵。”陈小萍的话道出了不少小区居民的心声。

为破解这一困境,崇川区率先建立“居民预约、物业登记、社区下单、专业清运”的闭环机制。和平桥街道城管办主任邓建忠介绍:“我们将分散的需求整合起来,通过各部门协同作战,彻底解决了以往‘找不到人收、收了运不走’的问题。”在和平桥街道,社区网格员与物业工作人员组成“上门宣导队”,引导居民对可拆解大件垃圾进行简单分类,为后续清运提速增效。

效率提升的背后,是“逢五清运”的刚性承诺。每月5日、15日、25日,专业清运车辆准时进驻各小区,响应时间较以往缩短60%。嘉晟物业工作人员张海君展示的清运记录显示,仅一个社区单次清运就需3车,涉及8吨和5吨两种车型,“以前这些垃圾可能要在小区堆上半个月,现在当天就能清零。”

技术赋能让治理更精准。通过“南通市装饰装修垃圾收运处置一体化”小程序,社区工作人员像“点外卖”一样轻松下单,清运轨迹全程可追溯。负责运输的司机师傅吕欧展示着手机接单记录:“平台接到订单后,会第一时间派单,我们立刻安排车辆上门,确保‘即收即运’。”清运完成后,这些大件生活垃圾会被送往专门的处理点进行拆解分割,通过分类处置实现资源再利用,让废旧生活和办公家具焕发新价值。

规范运行,小区环境面貌再提升

大件垃圾指的是重量超过5千克或体积超过0.2立方米或长度超1米,整体性强、需要拆解后方可再利用或进一步处理的具备坐卧、贮存和间隔等功能的废旧生活和办公器具,如床架、床垫、沙发、桌椅、衣(书)柜等。为了将“大件生活垃圾集中免费清运日”服务做到尽善尽美,各社区使出“组合拳”:物业在业主群推送通知,小区工作人员在宣传栏张贴醒目告示详细标注投放时间地点,并及时公开管理员联系方式。

“我们小区设置了大件生活垃圾投放点,有些居民着急处理,会提前一两天联系管理员,我们会引导他们规范放置在大件垃圾临时堆放点。”唐闸镇街道新华三村物业经理徐德明介绍,他们会根据清运日的投放情况及时与社区对接,由社区统一下单安排清运,确保垃圾不积压、不扰民。

精细化服务体现在每个细节。在城东街道试点小区,大件垃圾临时堆放点被精心设置在远离消防通道和人流密集区的角落,配备明显标识和管理电话,确保“当日投放、当日清理”。学田街道还创新推出“预约上门”服务,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便利,仅8月5日当天就完成特殊群体预约清运12次。

居民的积极参与也让治理事半功倍。新华三村居民刘美兰明显感受到小区的变化:“以前楼道旁、绿化带里常能看到废旧家具,现在大家都知道往临时堆放点放,环境清爽多了。”物业工作人员蒋德平也深有感触:“规范清运后,我们的保洁员工作量减少了三分之一,小区整体环境也有所提升了。”

分类处置,废旧家具焕发新价值

服务推广过程中,也出现各种新问题。有的小区本身就不大,每月三次都清运,每次清运的量少且大型车辆难以施展。部分小区没有环卫配套用房,夏天雨水多,废旧家具在水里一泡,滋生大量蚊虫。还有的小区,没有物业公司,居民因为没有合适运输工具,将垃圾搬运到大件垃圾投放点较为困难。对此,区城管局垃圾分类科相关负责人表示,各街道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大件垃圾投放点,兼顾居民投放便利性和清运效率,尽量减少大件垃圾堆放时间。与此同时,要发动党员、退伍军人、热心居民建立志愿者队伍,为志愿清运队配备清运车辆,帮助有困难的居民搬运大件垃圾,解决“最后一米”难题。

当一辆辆满载大件垃圾的清运车驶向处置厂,等待它们的不是填埋场,而是资源化利用的新生。在崇川区大件垃圾处理中心,工人正将旧家具拆解分类:木质框架送往再生板材厂,金属部件进入回收熔炉,海绵填充物经处理后用于制作保温材料,即便是不可利用的部分,也会送至焚烧厂用于发电。

这种“分类处置、循环利用”的模式,让废旧家具焕发新价值。据统计,试点街道每月可回收利用木材约20吨、金属5吨,相当于减少300棵树木砍伐。崇川区城管局局长赵强表示:“我们不仅要解决清运难题,更要探索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路径,让每一件旧家具都能物尽其用。”

从4个试点街道到全区推广,崇川的治理版图不断扩大。本月底前,城东、和平桥、唐闸镇、学田4个街道将完成试点,总结出“宣传引导—规范投放—高效清运—循环利用”的全链条经验。9月份起,这项服务将覆盖全区所有街道,形成常态化机制。

崇川推广大件垃圾免费集中清运,每月三次——
“扔大件”不再犯难 “巧处置”变废为宝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07 字体:[ ]

5日,唐闸镇街道新华三村居民陈小萍家中的旧床垫,终于被清运车拉走。“早就想扔了,以前扔了怕影响环境,找人运又贵,现在政府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

为解决居民大件垃圾处置难题,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崇川在全区推广“大件生活垃圾集中免费清运日”,每月5日、15日、25日为居民提供免费清运服务,费用由政府专项补贴保障。从破解“扔不掉、运不走”的民生痛点,到构建全链条治理机制,再到探索资源循环利用新模式,让曾经的治理难点变成了惠及民生的亮点。

“逢五清运”,轨迹全程可追溯

沙发、床垫、旧衣柜……这些陪伴家庭多年的大件家具,一旦完成使命便成了“甜蜜的负担”。市区两级城管局调研显示,超过80%的居民曾因大件垃圾处理难题犯愁,随意堆放现象不仅影响小区环境,更成为基层治理的“老大难”。

“之前换了新床垫,旧床垫舍不得扔,除了积灰,没有其他用处,想着扔在楼下影响环境,自己找车运又太贵。”陈小萍的话道出了不少小区居民的心声。

为破解这一困境,崇川区率先建立“居民预约、物业登记、社区下单、专业清运”的闭环机制。和平桥街道城管办主任邓建忠介绍:“我们将分散的需求整合起来,通过各部门协同作战,彻底解决了以往‘找不到人收、收了运不走’的问题。”在和平桥街道,社区网格员与物业工作人员组成“上门宣导队”,引导居民对可拆解大件垃圾进行简单分类,为后续清运提速增效。

效率提升的背后,是“逢五清运”的刚性承诺。每月5日、15日、25日,专业清运车辆准时进驻各小区,响应时间较以往缩短60%。嘉晟物业工作人员张海君展示的清运记录显示,仅一个社区单次清运就需3车,涉及8吨和5吨两种车型,“以前这些垃圾可能要在小区堆上半个月,现在当天就能清零。”

技术赋能让治理更精准。通过“南通市装饰装修垃圾收运处置一体化”小程序,社区工作人员像“点外卖”一样轻松下单,清运轨迹全程可追溯。负责运输的司机师傅吕欧展示着手机接单记录:“平台接到订单后,会第一时间派单,我们立刻安排车辆上门,确保‘即收即运’。”清运完成后,这些大件生活垃圾会被送往专门的处理点进行拆解分割,通过分类处置实现资源再利用,让废旧生活和办公家具焕发新价值。

规范运行,小区环境面貌再提升

大件垃圾指的是重量超过5千克或体积超过0.2立方米或长度超1米,整体性强、需要拆解后方可再利用或进一步处理的具备坐卧、贮存和间隔等功能的废旧生活和办公器具,如床架、床垫、沙发、桌椅、衣(书)柜等。为了将“大件生活垃圾集中免费清运日”服务做到尽善尽美,各社区使出“组合拳”:物业在业主群推送通知,小区工作人员在宣传栏张贴醒目告示详细标注投放时间地点,并及时公开管理员联系方式。

“我们小区设置了大件生活垃圾投放点,有些居民着急处理,会提前一两天联系管理员,我们会引导他们规范放置在大件垃圾临时堆放点。”唐闸镇街道新华三村物业经理徐德明介绍,他们会根据清运日的投放情况及时与社区对接,由社区统一下单安排清运,确保垃圾不积压、不扰民。

精细化服务体现在每个细节。在城东街道试点小区,大件垃圾临时堆放点被精心设置在远离消防通道和人流密集区的角落,配备明显标识和管理电话,确保“当日投放、当日清理”。学田街道还创新推出“预约上门”服务,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便利,仅8月5日当天就完成特殊群体预约清运12次。

居民的积极参与也让治理事半功倍。新华三村居民刘美兰明显感受到小区的变化:“以前楼道旁、绿化带里常能看到废旧家具,现在大家都知道往临时堆放点放,环境清爽多了。”物业工作人员蒋德平也深有感触:“规范清运后,我们的保洁员工作量减少了三分之一,小区整体环境也有所提升了。”

分类处置,废旧家具焕发新价值

服务推广过程中,也出现各种新问题。有的小区本身就不大,每月三次都清运,每次清运的量少且大型车辆难以施展。部分小区没有环卫配套用房,夏天雨水多,废旧家具在水里一泡,滋生大量蚊虫。还有的小区,没有物业公司,居民因为没有合适运输工具,将垃圾搬运到大件垃圾投放点较为困难。对此,区城管局垃圾分类科相关负责人表示,各街道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大件垃圾投放点,兼顾居民投放便利性和清运效率,尽量减少大件垃圾堆放时间。与此同时,要发动党员、退伍军人、热心居民建立志愿者队伍,为志愿清运队配备清运车辆,帮助有困难的居民搬运大件垃圾,解决“最后一米”难题。

当一辆辆满载大件垃圾的清运车驶向处置厂,等待它们的不是填埋场,而是资源化利用的新生。在崇川区大件垃圾处理中心,工人正将旧家具拆解分类:木质框架送往再生板材厂,金属部件进入回收熔炉,海绵填充物经处理后用于制作保温材料,即便是不可利用的部分,也会送至焚烧厂用于发电。

这种“分类处置、循环利用”的模式,让废旧家具焕发新价值。据统计,试点街道每月可回收利用木材约20吨、金属5吨,相当于减少300棵树木砍伐。崇川区城管局局长赵强表示:“我们不仅要解决清运难题,更要探索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路径,让每一件旧家具都能物尽其用。”

从4个试点街道到全区推广,崇川的治理版图不断扩大。本月底前,城东、和平桥、唐闸镇、学田4个街道将完成试点,总结出“宣传引导—规范投放—高效清运—循环利用”的全链条经验。9月份起,这项服务将覆盖全区所有街道,形成常态化机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