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3年,海安被授予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誉称号,再添“国字号”生态名片,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海安大地化为生动实践结出的丰硕成果。
从生态修复的“加法”到污染防治的“减法”,海安,这座镌刻着“绿色基因”的城市,用十年磨一剑的韧劲践行生态优先,以破茧成蝶的勇气推动绿色转型,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化为“天蓝、水清、地绿、城美”的生态底色。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让我们一起去探寻海安有多美?海安因何而美?海安何以更美?
颜值在线
从“治理达标”到“诗意栖居”
海安的“生态账”上,写满了“稳中有进”的注脚。2024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为31.8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为84.4%,两项指标实现双改善。15个市考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重点建设用地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仰首望蓝天、俯身见碧水、推窗满眼绿……海安,将“气质”写入蓝天,将“水灵”绣入河网,让生态之美成为最动人的发展和弦。
“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蓝天做幕布,白云做主角,水晶天早已成为海安人朋友圈常驻的浪漫。每一次抬头,都能被这份纯粹的、毫无杂质的湛蓝治愈,高楼的玻璃幕墙映照着流动的云影,连穿梭的车流也仿佛在通透的空气中放缓了节奏,“天空之境”与“人间烟火”得以巧妙叠合。
这份“海安蓝”诗情画意,源自海安对生态底色的执着守护。今年以来,海安加力推进蓝天保卫战:完成43项年度臭氧“夏病冬治”工程;263辆国Ⅳ柴油货车退出舞台;“全电搅拌站”的建设助力行业绿色转型……
这就是海安,迎“蓝”而上,“气质”拉满。
东临黄海、南望长江,兼具南黄海风情和里下河韵味的独特景色,海安因水而秀、因水而美。河水清澈见底,岸边的绿树繁花倒映水中,微风拂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形成一幅流动的画卷;湖面平静如镜,浮光跃金,水鸟掠过水面,留下一圈圈涟漪,为这片静谧的大地添了几分生机。
这泓“清如许”背后,是海安人对水的深情。水环境治理的“绣花功夫”随处可见: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整治率98.2%;实施34项年度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项目;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新增处理能力4.4万吨/天……
这就是海安,“点滴”之间,透着“水灵”。
仰望天空,寻觅精灵。近年来,海安“朋友圈”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从“途经者”变成海安的“常客”。黑嘴鸥掠过老坝港霞光,灰椋鸟在里下河翩然起舞,白腰杓鹬在晨雾间跃出剪影……这些“稀客”在海安大地上用振动的双翼,向我们诠释执着、诠释温情、诠释生命。
据了解,2024年海安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内共调查到鸟类15目39科108种6802只,与本底调查和上一轮固定观测数据相比,增加16种。新增鸟类中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4种,分别为花脸鸭、白腹鹞、普通鵟、燕隼。
这就是海安,“生生”不息,万物“可爱”。
治理升级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智治”
20年来,海安生态旧貌“焕新颜”的蝶变,是科学治理、精准施策之功。从制度革新到科技赋能,海安人用“海安方法”让环境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证,曾是项目落地前企业主心头的“两座大山”——手续烦琐、等待漫长。依照传统审批流程,企业至少要跑两次,耗费许多时间和精力。
市数据局与海安市生态环境局看在眼里,想在心里:“能不能让企业少跑几次?建成即运行、运行即投产?”于是,他们主动靠前服务,搭建起“部门联动+信息共享”的桥梁。把过去必须按序办的“串联”流程,变成了可以同步进行的“并联”审批。
现在,双证已实现“一窗受理、同步审批、同时办结”,为企业省下宝贵的20个工作日。企业主们笑了,这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政府服务企业、优化营商环境的真心实意。
这就是海安,“串联”变“并联”,“效率”托举发展。
无人机辨真假、走航车锁踪迹、用电监控断是非,一双双“千里眼”与“顺风耳”投入使用的背后,是海安大力推广的非现场执法:利用好科技智能设备,不用三天两头“登门拜访”合规企业,最大程度降低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海安非现场执法以智能监测体系为基础,通过无人机等技术工具,实现“无事不扰、精准执法”。今年,非现场执法比例已达54.6%,效果立竿见影。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检查不用进企业门,入企检查次数同比减少了23%。对企业来说,实实在在减少了打扰,能更安心抓生产、谋发展。科技,在这里成了守护环境、体谅企业的温情力量。
这就是海安,“慧眼”辨分明,“云端”守护发展。
江苏某家具企业计划新建一座喷漆房,却始终悬着一颗心:一来担心建成后不符合国家规定,二来怕存在安全隐患。为了彻底弄清这些问题,企业负责人通过“苏服办”平台,向相关部门申请了“邀约式”体检服务。
很快,市应急管理局、生态环境局执法队员、司法局工作人员组成的服务指导工作组,入企开展现场勘察,给出答复:“只要符合相关规定,就能建!”听到这句话,该公司负责人长舒了一口气。
像这样的“邀约式”体检,不仅为企业量身定制了合规避险的解决方案,更推动企业从过去的“被动受检”,转变为如今的“主动邀约”。这正是海安生态领域“柔性执法”的生动实践,与“提醒式”执法、“白名单体检”“学法减罚”等执法方式一道,在助力企业规范发展的同时,也切实为企业减轻了负担。
这就是海安,精准化“把脉”,“柔性”服务发展。
逐绿而兴
促“生态优势”为“发展胜势”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不仅是荣誉,更是发展的新起点。海安不断完善“大环保”工作格局,先行先试,以低碳破题,守绿换金,努力做美经济、生态“双面绣”。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常安现代纺织科技产业园正以创新实践诠释着这一发展理念。在这里,一场由内而外的绿色变革正悄然展开:全封闭式染色生产线高效运转,车间内既看不到进水管也寻不见排水管——这种“干湿分离”的现代化生产模式已成为园区标配。
从数字化、智能化的纺织印染车间到实时监测各企业水、电、气、蒸汽等能耗指标数据的智能大屏,园区扎实推进江苏省生态环境政策集成改革试点工作,聚焦绿色发展,提供优质公共配套服务,为传统产业换上“绿色新装”。
去年12月,“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常安纺织产业园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顺利通过评估,成为国家第二批通过评估的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
这就是海安,数字化“织造”,“智变”焕新产业。
沿着产业链深入探索,电工电气作为海安十大重点产业链之一,电镀工艺在该行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降低电镀工艺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风险,海安启动工业绿岛项目建设,在电子信息产业园引进海安润泽表面处理有限公司建设表面处理中心。
每天5000吨的污水处理能力,采取分流分质收集、统一处理方式让每家企业的废水各得其所。得益于此,企业入驻就像“拎包入住”,不仅减少了生产周期,还节约了治污成本。
“集约建设、共享治污”。为促进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齐头并进”,海安目前共建成工业“绿岛”项目4个,基本实现重点工业门类全覆盖,惠及中小市场主体超过1500家,破解中小企业治污难的困局的同时,也为推进产业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这就是海安,“集约化”治污,“绿岛”点金产业。
当产业“节流”成效初显,末端处置的“开源”同样关键。自启动“无废城市”建设以来,海安交出亮眼答卷:危废利用处置率达100%,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
中国天楹等企业通过创新固废处理技术,让废弃物重获新生:生活垃圾经焚烧发电;飞灰变为建筑骨料;餐厨废弃物实现高值化处理……这些实践正在书写海安“无废城市”建设的精彩篇章。
更可贵的是,“无废”的理念已融入城市血脉。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投放覆盖率为100%,26个小区的垃圾分类亭里,厨余、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各归其位;10处“青绿驿站”里,废旧物品回收、快递收发服务井然有序;“无废商场”“无废加油站”等无废单元的建设让绿色生活更加触手可及……
这就是海安,科技化“治废”,“循环”激活美丽密码。
逐绿而行,向新而生。海安的故事里,没有“生态”与“发展”的对立,只有促“生态优势”为“发展胜势”的生动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