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梅果、朱光玉等一大批首店扎堆落户,为市民和游客带来全新消费体验;2026春夏新品集中亮相家纺企业展厅,引得经销商争相下单;百安谊家商场外首店开业彩带飞扬,8天实现销售额近2000万元;海门大剧院内好戏连台,戏曲、音乐剧、演唱会等首演超50场……今年以来,首店落地、首秀登场、首展揭幕,这些带着“首”字的消费新场景,正如一颗颗活力因子,重塑着海门的消费生态。
如何让“海门首发”成为城市新名片,构建覆盖研发、生产、展示、销售的全链条首发体系?近日,海门出台《海门区关于促进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招引落地、多元培育、要素保障”三大方向,推出九条务实举措。目标到2027年,引进20家以上外来首店,培育15个以上本土首发品牌,集聚15家以上总部型企业,举办30场以上首发活动,推动首发经济从“单点闪耀”走向“全域绽放”。
招引落地:扩容提质,提升能级
首发经济,素来是城市消费的“流量密码”。今年,海底捞旗下烤肉品牌“焰请烤肉铺子”首进海门,一开业便成为网红打卡地。开业当天,店外排起长队,全天接待200余桌、超1000名顾客,真正实现“开业即爆满”。海门商务局副局长张剑锋表示,如今的首发经济早已超越“开一家新店”,更涵盖首秀、首展、首赛等多元形态。
此次《实施意见》以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推动首发经济扩规模、提能级:国内外知名零售、餐饮、文体娱乐品牌开设首店,最高奖励100万元;商业载体引进首店,单店最高奖励20万元,累计不超过50万元;国际级、国家级品牌或时尚机构举办新品首发、首秀、首展,按活动投入的30%予以补贴,最高50万元。
从“单个首店”的点状突破,到“多元首发”的集群效应,海门正用精准招引,让“首发”成为拉动消费的强磁场。
多元培育:壮大主体,筑牢根基
首发经济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产业土壤的“成长之树”。10月20日,凯盛家纺2026春夏新品订货会现场,清新的印花与柔软的面料吸引全国经销商驻足细看,订单数字不断刷新。“这次的订单量远超预期,同比增长超30%。”凯盛家纺营运中心总监王丁介绍。这场“本土首发”,正是海门依托家纺产业优势,培育首发主体的生动写照。
《实施意见》紧扣本土特色,从载体、品牌、集聚区三个维度为首发经济“培土育林”。
强载体:以主城区商圈、步行街、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文博场馆、旅游景区为主阵地,升级场景、创新经营,设置首店专属展示区与互动体验区,布局快闪店、跨界店、主题店等特色业态;府南、北城、謇公湖等核心板块重点引进头部购物中心,打造首店集聚高地。
育品牌:支持本土企业常态化开展首发活动,挖掘驰名商标、老字号、非遗等资源,打响“海门首发”品牌;鼓励企业“走出去”,在省内外商圈设立“海门首发”展示中心,符合条件项目最高奖励30万元。
建集群:推动各区镇错位发展,将首发经济融入文化、历史与文旅场景,打造“一镇一主题”品牌,构建“首发+产业带”体系。例如依托家纺产业带举办新品首展,结合江海文化推出非遗首秀,让首发经济既有“产业味”,更具“本土魂”。
要素保障:夯实基础,注入动能
发展首发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全流程护航。《实施意见》从配套服务、宣传推广、政务服务三方面入手,为首发经济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在配套服务上,各产业园区构建“专业机构+专业人才+特色场景”三位一体模式,提升首发经济配套能力——从首店装修设计,到首发活动策划,再到消费人群引流,提供“一站式”服务;结合“四季促消费”活动,适时举办“海门首发”专场,让更多人知晓“海门有首发、首发在海门”。
最让企业暖心的,是政务服务的“绿色通道”:品牌首店入驻、新品发布等涉及的审批事项,工作人员主动靠前对接,简化流程、加快进度;实施首发活动“白名单”机制,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引导首店企业列规纳统,从签约到开业,从筹备到落地,每一个环节都有贴心服务,让企业少跑腿、办成事。
“随着更多优质首发品牌入驻海门,首发效应正转化为消费升级的持续动能,为海门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海门商务局局长江军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