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去启东版画院看《南通女画家五人水墨作品联展》、参观启东博物馆的蓝印花布艺术馆、打卡启东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这是一位“90后”妈妈为孩子制定的假期“计划”,背后折射出十年来我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华丽蝶变,彰显出文化的厚度积淀。
十年历史成就,十年伟大变革。十年来,启东市凝心聚力,持续擦亮城市文化底色,全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不断深化文化旅游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一座“令人会心一笑的精彩城市”呼之欲出。
深厚:传承守护历史文脉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城市带来了厚重感,更是城市发展的根基和源动力,十年来,启东市努力守护传承好“家底”。市民李女士带着女儿来到启东博物馆,观看在一楼临展厅展出的“帽美如花——中国帽饰文化展”。拂去历史的尘埃,每一顶帽子都是岁月的回响。“我们期望通过展出各色帽子,让观众领略不同时期的流风遗俗。”启东博物馆负责人陈美表示。
启东博物馆展厅展览以启东历史文化为根基,分为序厅(华夏东疆)、聚沙成陆、移民谋业、捍海围垦、文脉礼俗、设县分治、尾厅(扬帆远航)7个部分,讲述启东的历史文脉形成与发展。馆藏有瓷器、陶器、档案文书、名人遗物、钱币、石刻、书法、玉石器、铜器、织绣等多个类别文物。
发掘湮没的遗存,仰望文明的星辰,十年来,启东市不断深化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据启东市文广和旅游局局长陈娟介绍,截至目前,启东市拥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8处,面广量大。
十年来,启东市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留住城市记忆:新湖郁金香公园、龙湾水镇等50余个文化项目列入南通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郁芑生纪念馆、启东县政府变迁史陈列馆、沈轶公纪念馆、启东历史名人园、张謇垦牧文化主题公园和明清古建文化产业园对外开放。公布启东市级22个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完成首届县政府旧址修缮、抗大九分校纪念馆展览提升和抗大讲堂改造……为了更好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东市加强专业机构建设,人才队伍得到进一步扩充,为地域文明研究和文脉传承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浓厚:繁荣发展城市文化
文明的火种,滋养着东疆小城。为了让城市的文化氛围更浓厚,在启东,一批历史遗迹“活”起来了。10月的合作镇洋桥村,红色是最亮的颜色,一波又一波的参观团,面对鲜红的党旗,右手高举成拳,重温入党誓词……作为启东第一个中共支部诞生地,红色旅游热度自9月以来节节攀升。“这两年,游客明显多起来。”刚送走一个老年人团队,讲解员王梦璐向游客们讲述红色革命故事,令历史再次进入人们视野。
努力讲好“启东故事”,自信亮出城市底色。十年来,启东市成功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建党100周年等170多场大型活动。600余件美术、文学、书法、摄影、音乐、曲艺精品在国家、省和南通市级评奖、展出展演中获奖,46件版画作品入选国际和国家级展览。出版文学作品48部,5名优秀文艺家被南通市委宣传部评定授牌“文艺家工作室”。“今年是保利大剧院开门迎客2周年,已经上演了120多场演出,每年有30000~40000名市民走进剧场。”启东保利大剧院运营中心总监华旭东透露,随着百姓对丰富精神生活的追求,高品质演出数量将再创新高。
最近,启东市推荐的评弹作品《张謇垦牧歌》经中国曲艺家协会专家评选,从全国上百部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第四届“走马杯”讲好中国故事曲艺节目网络展播。“这些年,我们实施‘优秀剧本孵化计划’,建立文艺精品创作题材库,创排了诸多优秀的舞台剧,艺术创作硕果累累。”陈娟表示,在努力讲好“人杰地灵启东故事”的同时,启东也在打造一批“家门口的好去处”。文化馆新馆启用,少儿图书馆、版画艺术中心对外开放。启东全市12个区镇、262个行政村、51个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达到省定标准,并实现免费常态化开放。市区建成5个“24小时城市书房”。当下,启东正推动公共文化设施从“有没有”向“好不好”、从“全覆盖”向“高效能”转变。
雄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城市的来路,烙在历史的印记中,古今相望,各自精彩。十年来,启东深挖地方特有资源与历史文脉,积极打造具有独特印记的特色IP和文化符号。近年来,五国温泉城、江海景观大道等项目完成建设向游客开放。林洋“花田秀水”成功列为中国第十届花博会分会场。万颐乡宿樱花园完成内部道路建设,酒店区整体封顶。江海澜湾旅游度假区洲颐温泉酒店开放运营,印象沙地、农道有机公园和通海垦牧公司创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碧海银沙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圆陀角渔人码头街区创成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十年来,启东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1年底,启东全市规上文化企业68家。启东文体中心、姚记扑克生产基地(二期)、启东国际版画艺术中心、渠成会展等50余个文化项目列入南通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文化+”融合发展方兴未艾,产业数字化强势突破,市场主体持续丰富壮大……启东市已经成为促进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区域力量。
“未来启东文化个性将更加突出,名片效应将更加明显。”陈娟表示,未来5年,启东市将培育一批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文化产业项目,推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打造一批知名度较高的文化品牌,聚集一批文化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进一步提升东疆大地的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