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如东火热上演乡村“变形记”
来源:如东县 发布时间:2025-10-11 字体:[ ]

金秋十月,稻谷飘香,蟹肥菊黄。在如东广袤的田野间,一场深刻而生动的乡村“变形记”正火热上演。

近年来,如东县以产业发展、环境治理和壮大集体经济为核心抓手,通过片区化打造、产业链融合、深层次治理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富有成效的乡村振兴路径,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如东现代化建设的“三农”篇章。

产业融合闯新路激活振兴“强引擎”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和核心引擎。如东县摒弃单纯追求规模的传统农业老路,围绕“粮、渔、果、蔬”等主导产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激活发展新动能。

位于掘港街道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内,产业融合的“化学反应”日益剧烈。总投资36亿元的燕京啤酒生产项目开工建设,1.5亿元的耕鲜地食品加工项目正快速推进,建成后将助力区域农产品精加工“更上一层楼”。

更引人注目的是,掘港街道还依托南通中江种业龙头投资2500万元建设的种子加工中心项目,打造“种粮一体化”全链条,推动“如东大米”品牌增值;建成后的葡萄冷链集散中心,有效补齐了周边葡萄产业的冷链物流短板,推动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我们不再只是卖原料,而是要通过延伸产业链,让附加值留在当地,惠及农民。”掘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空间治理做文章拓宽村级“增收路”

如何唤醒村内的“沉睡资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一直以来,如东县将公共空间治理作为提升治理能力、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化“闲散地”为“增收源”。

“抱团发展”模式在岔河镇古坝社区焕发光彩。面对单个村资源有限、力量薄弱的困境,古坝社区等6村毅然选择“携手致富”,联合投资868万元,对原种子站、农民街及农贸市场三处地块进行整体翻建,并联合招租运营,预计每年能带来45万元的稳定租金收入。

这种打破行政壁垒、整合资源要素的模式,有效破解了弱村发展难题,实现了“1+1>2”的聚合效应。“以前各村单打独斗,资源分散。现在‘抱团’发展,盘活了闲置资产,规模效应出来了,抗风险能力和议价能力都增强了。”古坝社区相关负责人感慨道。

长沙镇则紧扣道路、河道、集体资产资源等六大板块,通过集体资产资源清理、非法住宅治理等方式,在全镇率先打造6个公共空间治理村,累计增加村营收入逾284万元。

片区联动出奇招打造宜居“新样板”

过去,乡村建设容易陷入“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分散局面,资源难以整合,成效不易显现。如今,如东县坚持规划引领、片区推进,从“一处美”向“一片美”深化。

千年古镇栟茶的做法独具匠心。该镇立足“运河、古镇、景区”资源禀赋,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构建“一心两带、三翼齐飞”的空间布局。以农文旅商产业为核心,沿历史人文风情带和栟茶运河观光带,布局农旅、农商、文化产业组团,引导各村错位发展、优势互补。

目前,全镇15个村中已有3个连片村获评“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们不仅要让乡村干净整洁,更要挖掘文化底蕴,打造有特色、有温度、可持续的和美家园。”栟茶镇有关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在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苴镇街道),何丫村的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也正紧锣密鼓地推进。而该区更大的亮点在于,万亩盐碱耕地改良利用项目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为保障粮食安全、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供了“如东方案”。

智慧赋能强治理提升善治“新效能”

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离不开现代化的手段和机制。双甸镇的“空地一体化”智慧治理协同系统堪称典范。

该系统配有3个无人机库,实现镇域全覆盖,通过无人机巡检和AI算法,对农业农村、人居环境等领域问题,能够做到精准识别和事件预警处置。无论是河道漂浮物、垃圾乱堆放,还是农田作物长势、疑似违法建设,都难逃它的“法眼”,极大提升了治理的效率和精准度。

“过去靠人跑腿,现在靠数据跑路,问题发现更早、处理更快,成本也更低了。”双甸镇有关负责人介绍道,智慧治理,让他们切身体会到了科技带来的便利。

潮涌江海千帆竞,振兴乡村正当时。从深度融合、精准治理到宜居建设、智慧治理,如东县正在探索一条符合区域特色、彰显时代特征的乡村振兴之路,一幅“业兴、村美、民富、治善”的壮丽画卷也正在如东大地徐徐展开。

如东火热上演乡村“变形记”
来源:如东县 发布时间:2025-10-11 字体:[ ]

金秋十月,稻谷飘香,蟹肥菊黄。在如东广袤的田野间,一场深刻而生动的乡村“变形记”正火热上演。

近年来,如东县以产业发展、环境治理和壮大集体经济为核心抓手,通过片区化打造、产业链融合、深层次治理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富有成效的乡村振兴路径,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如东现代化建设的“三农”篇章。

产业融合闯新路激活振兴“强引擎”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和核心引擎。如东县摒弃单纯追求规模的传统农业老路,围绕“粮、渔、果、蔬”等主导产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激活发展新动能。

位于掘港街道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内,产业融合的“化学反应”日益剧烈。总投资36亿元的燕京啤酒生产项目开工建设,1.5亿元的耕鲜地食品加工项目正快速推进,建成后将助力区域农产品精加工“更上一层楼”。

更引人注目的是,掘港街道还依托南通中江种业龙头投资2500万元建设的种子加工中心项目,打造“种粮一体化”全链条,推动“如东大米”品牌增值;建成后的葡萄冷链集散中心,有效补齐了周边葡萄产业的冷链物流短板,推动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我们不再只是卖原料,而是要通过延伸产业链,让附加值留在当地,惠及农民。”掘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空间治理做文章拓宽村级“增收路”

如何唤醒村内的“沉睡资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一直以来,如东县将公共空间治理作为提升治理能力、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化“闲散地”为“增收源”。

“抱团发展”模式在岔河镇古坝社区焕发光彩。面对单个村资源有限、力量薄弱的困境,古坝社区等6村毅然选择“携手致富”,联合投资868万元,对原种子站、农民街及农贸市场三处地块进行整体翻建,并联合招租运营,预计每年能带来45万元的稳定租金收入。

这种打破行政壁垒、整合资源要素的模式,有效破解了弱村发展难题,实现了“1+1>2”的聚合效应。“以前各村单打独斗,资源分散。现在‘抱团’发展,盘活了闲置资产,规模效应出来了,抗风险能力和议价能力都增强了。”古坝社区相关负责人感慨道。

长沙镇则紧扣道路、河道、集体资产资源等六大板块,通过集体资产资源清理、非法住宅治理等方式,在全镇率先打造6个公共空间治理村,累计增加村营收入逾284万元。

片区联动出奇招打造宜居“新样板”

过去,乡村建设容易陷入“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分散局面,资源难以整合,成效不易显现。如今,如东县坚持规划引领、片区推进,从“一处美”向“一片美”深化。

千年古镇栟茶的做法独具匠心。该镇立足“运河、古镇、景区”资源禀赋,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构建“一心两带、三翼齐飞”的空间布局。以农文旅商产业为核心,沿历史人文风情带和栟茶运河观光带,布局农旅、农商、文化产业组团,引导各村错位发展、优势互补。

目前,全镇15个村中已有3个连片村获评“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们不仅要让乡村干净整洁,更要挖掘文化底蕴,打造有特色、有温度、可持续的和美家园。”栟茶镇有关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在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苴镇街道),何丫村的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也正紧锣密鼓地推进。而该区更大的亮点在于,万亩盐碱耕地改良利用项目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为保障粮食安全、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供了“如东方案”。

智慧赋能强治理提升善治“新效能”

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离不开现代化的手段和机制。双甸镇的“空地一体化”智慧治理协同系统堪称典范。

该系统配有3个无人机库,实现镇域全覆盖,通过无人机巡检和AI算法,对农业农村、人居环境等领域问题,能够做到精准识别和事件预警处置。无论是河道漂浮物、垃圾乱堆放,还是农田作物长势、疑似违法建设,都难逃它的“法眼”,极大提升了治理的效率和精准度。

“过去靠人跑腿,现在靠数据跑路,问题发现更早、处理更快,成本也更低了。”双甸镇有关负责人介绍道,智慧治理,让他们切身体会到了科技带来的便利。

潮涌江海千帆竞,振兴乡村正当时。从深度融合、精准治理到宜居建设、智慧治理,如东县正在探索一条符合区域特色、彰显时代特征的乡村振兴之路,一幅“业兴、村美、民富、治善”的壮丽画卷也正在如东大地徐徐展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