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月20日,走进位于寅阳镇的利生园生态农场,一幅生机盎然的现代农业画卷跃入眼帘,一大群鸭子在河面嬉戏,三五成群的土鸡在田间啄食草籽,农田内青菜、菠菜长势喜人,俨然一个充满活力的农业“大观园”。
“在我的农场里,所有的东西都能被利用起来。”谈起农场的种养循环模式,利生园生态农场负责人杨凯华一脸自豪。地里的农作物收获后,品相不佳的菜叶、地瓜、土豆摇身一变,成了鸡、猪等禽畜的天然饲料;禽畜的粪便经过发酵,转化为优质的有机肥,重新滋养土地。
有机质就像土壤的“营养餐”,含量越高,土壤越肥沃,种出来的庄稼也越壮实。十年前,刚流转150亩土地时,农田盐碱板结,肥力严重不足,让杨凯华十分苦恼。为了把农田“养壮”,他埋头苦读农技书籍,四处请教专家,用有机肥为土地“进补”。
“刚开始的几年,农场光长草,周边农户都觉得我不会种地。”杨凯华坚守传统种植及饲养模式,不施用化肥、农药,不喂饲料、激素,从种植、初加工到产成品,全程保持天然无污染,只为留住纯正“乡味”。
经过多年的坚持,农场形成了“地长草、鸡食虫、草喂禽畜、粪肥田”的闭环系统,通过人工除草结合微生物菌肥、纳米矿物油等“懒农种植法”,实现了物理杀虫除草和生态循环利用。不仅实现了零污染,更让土地焕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纯有机的种养方式,也带来了高价值的回报——农场养殖的黑猪肉一斤能卖到45元,散养的鸡、鸭、鹅论只卖,依然供不应求。
利生园农场还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引进优质蔬果品种,成功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产品品牌。其中“炎农”香糯芋头因300项农药残留未检出,达到欧盟食品安全标准,一经推出便赢得了消费者青睐,成为农场的明星产品。“7月份开始在微信平台销售,目前已卖出3万斤。”杨凯华告诉我们,除了供应自家的三家餐厅外,农场还定点为上海汤臣一品200余客户供应农产品,今年下半年,农场根据客户订单需求,辟出40亩土地,种植了青菜、菠菜、西兰花等50多种应季蔬菜。
前不久,利生园农场还申请了“芋艿种植”“肥水一体化系统”等6个应用型专利。杨凯华希望用标准化的种植技术,带动更多农场走上生态循环发展道路,让更多人品尝到“小时候的味道”。
杨凯华还在农场开辟了“百草园”,试种丹参、前胡等中药材。去年起,利生园位于山西的丹参种植基地开始丰收,零农残、高含量的“炎农”丹参一上架就受到消费者的热捧。300亩丹参今年年初就被药企预订一空,预计11月成熟交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