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由上海振华重工集团为迪拜干船坞世界公司(Drydocks World)建造的5000吨固定臂架起重船在振华海工举行吉水仪式,该船投用后将刷新波斯湾及非洲地区同类船舶起重纪录,为海上模块安装、海上风电建设、桥梁吊装及大型工程船舶总装等任务提供核心装备支撑。
作为江苏省唯一全域靠江靠海的县级市,海工船舶产业已发展成为启东市的主导产业。在海工船舶工业园,18.8公里的江岸线上分布了20多家全球知名海工企业;在吕四港经济开发区,惠生海工、韩通新能源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子布局,为启东打造“海工船舶就来启东”产业地标注入强劲动力。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配套不完善、通航环境日益恶化、人才供给不足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在启东市政协十六届四次会议上,启东市政协委员丁晓荣提出《关于聚焦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构筑海洋产业发展新优势的建议》提案,建议加强要素支撑,加快北支沿线疏浚,完善人才引荐培育机制,推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
政协委员的提案得到了启东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被启东市政协主席会议确定为今年的重点提案,由启东市委书记杨中坚领衔督办。8月19日下午,杨中坚带领启东市政协、市发改委、市商务局等部门负责同志,深入南通润邦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上海振华重工启东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启东中远海运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现场调研,对启东市政协十六届四次会议重点提案《关于聚焦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构筑海洋产业发展新优势的建议》进行督办,对加快壮大现代海洋产业集群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推进提案办理落实,启东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专门召开重点提案办理会商会,现场专题听取主办单位启东市发改委和市商务局、水务局等协办单位办理情况汇报。
作为承办部门,启东市发改委充分分析启东海工船舶产业发展所遇问题,启动编制《启东市“十五五”船舶及海工装备产业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我市船舶及海工装备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今年以来,启东市发改委联同相关部门和园区、乡镇持续优化项目招引,强化全链服务供给,成立海工船舶、临港重装备、新能源油气等海洋产业招商小组,形成联动招商合力,协助中交三航、润邦海洋、寰宇东方等企业成功获评省先进级智能工厂,提升企业发展动能。3月中旬,举办启东海工发展招商会暨FPSO&FLNG与海工模块化交流会,进一步提高产业对接的精准度。今年1~6月,我市引进海洋产业项目16个,其中5亿元(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6个。
航道水深是船舶的“生命线”,船舶越重,吃水深度也会相应增加。近年来,随着海工船舶企业交付的海工装备规模越来越大,对吃水深度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去年,海工园牵头相关部门和企业组建长江北支航道疏浚专项工作专班,编制《2024年度南通启东市长江河道疏浚砂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及项目计划》已通过省水利厅组织的专家评审,为提案中“加快北支沿线疏浚,保障通航水深”的建议提供可操作的落地支撑。今年以来,专班负责人与企业先后赴南通、崇明、上海等地就疏浚方案等进行沟通,目前启东新增中集太平洋东区南侧、泰胜蓝岛南侧2个临时抛泥点。截至目前,相关企业已完成现阶段清淤工作。
随着海工船舶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人才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启东市紧扣海洋产业发展需求,深入企业一线开展“产业人才缺口普查”,排摸近200家涉海企业技术需求,实施“蓝领工匠”锻造工程,并紧扣卫华港机、广汇能源等龙头企业开展人才“订单式”培养。今年以来,启东市先后带领50多家重点海洋类企业前往23所重点海洋类院校开展20多次专场招聘,提供相关岗位超2500个,并依托“启创杯”创新创业大赛,在大连、哈尔滨等城市开展海工船舶领域专场赛,为涉海企业搭建高效人才对接平台。
人才引进来,更要留得住。启东市优化人才服务生态,持续完善海洋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建立“一套房、一间房、一张床”的人才安居体系,推动海工园建设各类人才公寓总计5138套。今年1~8月,启东市海工船舶产业实现工业产值247.75亿元,同比增长9.2%,实现应税销售232.91亿元,同比增长21.3%。
启东市发改委主任黄坤表示,下阶段,启东市发改委将围绕提案建议,加大上下游配套企业招引力度,提高产业配套的能力水平,建立航道长效维护机制,探索疏浚砂资源市场化利用模式,减缓长江口北支淤积态势,进一步提高海洋类企业人才待遇和福利,推动南通大学海洋学院尽快落地,助力启东市打造长三角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