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海安市引发热烈反响——书写乡村全面振兴海安新答卷
来源:海安市 发布时间:2025-03-04 字体:[ ]

在这催人奋进的春天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如约而至,持续聚焦“三农”,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擘画宏伟蓝图。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释放出重农强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烈信号。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公布后,立即在海安市引起热烈反响。

今年年初,海安市召开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市委书记谭真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既要承历史之“脉”,也要观眼前之“形”,更要察未来之“势”,切实把蕴含其中的理念方法转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的高度自觉,奋力打造业兴、景美、人和的“苏中新鱼米之乡”。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粮食安全底气更足。作为农业强市,海安扛牢扛稳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20.27万亩,总产量62.47万吨,建成高标准农田5.78万亩,“海安大米”“海安鸡蛋”上榜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2024年,全市新认定新型职业农民81人,新增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1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20元。陈宝余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随着天气的持续晴朗与气温的稳步回升,小麦作物已逐步迈入返青关键阶段,春季田间管理也进入了至关重要的时期。在位于曲塘镇江桥村的宏丽家庭农场,农场主陈宝余正组织开展田间春季化除工作。在他的麦田里,一块是杂草丛生的田地,一块是相对干净的麦田。他告诉记者,今年他配合植保站做了冬前封闭化除实验,从实验结果看,做不做冬前化除区别是很大的。

在城东镇品建村高标准农田春耕现场,90后农田“CEO”刘林正通过手机查看地块的苗情。“政府组织我们参加了粮食单产提升培训班,内容很实用,我们的粮食产量不断提升!”刘林表示,接下来将不断推动智慧农业、数字化管理和无人化农场建设,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先进农机装备等,实现精准施肥、智能灌溉、无人化作业。同时也将加强与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的合作,建立基地绿色生产、订单优价收购和品牌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优质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将品种创新与乡村振兴结合,打造优质稻米品牌。

根据部署,今年海安坚持扩面积、提单产、增效益,加力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任务,统筹粮食油料作物协调发展,确保全市粮食总产量保持在60万吨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以上。为确保完成这一目标任务,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查看小麦长势及杂草发生情况,指导农民抓住晴好天气,做好春季化除工作,为小麦优生优管夯实基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城东镇壮志村是推进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明星村”。近年来,壮志村以“怡心田园、康养福地”为村庄发展定位,以苗木花卉为特色,以稻麦、果蔬、蚕桑生产为支撑,依托蓉和怡心园、康养小镇、美丽菜园、杨兴旺工作室等阵地,将田园风光、健康养生、文化体验相融合,构建“农业+文旅+康养”产业链,以农文旅项目促进村民致富。河道生态治理、四级道路体系完善、道路亮化、老集镇改造、景观墙面,都推动壮志村村容村貌从“面子”到“里子”发生质的变化。

作为壮志村的党总支书记,俞贵群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深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接续奋斗。”俞贵群表示,壮志村将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引,启动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加快花卉苗木研发中心、蓉和怡心园国防教育基地等项目建设,努力推动壮志村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效益、高惠民、可持续发展的“强村富民”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2023年,海安成功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获评省级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海安也将持续聚焦“三农”工作,紧紧围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这条主线任务,深入实施“新动能、新工程、新主体”三新行动,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我们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指引。”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金山存表示,下一步将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新动能激发新活力。聚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示范应用,实现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二是以新工程展现新风貌。聚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振兴先行村创建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现农村发展更加繁荣。三是以新主体促进新作为。聚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培育现代化生产主体、经营主体、服务主体,实现农民生活更加红火。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海安市引发热烈反响——书写乡村全面振兴海安新答卷
来源:海安市 发布时间:2025-03-04 字体:[ ]

在这催人奋进的春天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如约而至,持续聚焦“三农”,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擘画宏伟蓝图。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释放出重农强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烈信号。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公布后,立即在海安市引起热烈反响。

今年年初,海安市召开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市委书记谭真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既要承历史之“脉”,也要观眼前之“形”,更要察未来之“势”,切实把蕴含其中的理念方法转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的高度自觉,奋力打造业兴、景美、人和的“苏中新鱼米之乡”。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粮食安全底气更足。作为农业强市,海安扛牢扛稳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20.27万亩,总产量62.47万吨,建成高标准农田5.78万亩,“海安大米”“海安鸡蛋”上榜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2024年,全市新认定新型职业农民81人,新增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1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20元。陈宝余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随着天气的持续晴朗与气温的稳步回升,小麦作物已逐步迈入返青关键阶段,春季田间管理也进入了至关重要的时期。在位于曲塘镇江桥村的宏丽家庭农场,农场主陈宝余正组织开展田间春季化除工作。在他的麦田里,一块是杂草丛生的田地,一块是相对干净的麦田。他告诉记者,今年他配合植保站做了冬前封闭化除实验,从实验结果看,做不做冬前化除区别是很大的。

在城东镇品建村高标准农田春耕现场,90后农田“CEO”刘林正通过手机查看地块的苗情。“政府组织我们参加了粮食单产提升培训班,内容很实用,我们的粮食产量不断提升!”刘林表示,接下来将不断推动智慧农业、数字化管理和无人化农场建设,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先进农机装备等,实现精准施肥、智能灌溉、无人化作业。同时也将加强与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的合作,建立基地绿色生产、订单优价收购和品牌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优质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将品种创新与乡村振兴结合,打造优质稻米品牌。

根据部署,今年海安坚持扩面积、提单产、增效益,加力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任务,统筹粮食油料作物协调发展,确保全市粮食总产量保持在60万吨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以上。为确保完成这一目标任务,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查看小麦长势及杂草发生情况,指导农民抓住晴好天气,做好春季化除工作,为小麦优生优管夯实基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城东镇壮志村是推进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明星村”。近年来,壮志村以“怡心田园、康养福地”为村庄发展定位,以苗木花卉为特色,以稻麦、果蔬、蚕桑生产为支撑,依托蓉和怡心园、康养小镇、美丽菜园、杨兴旺工作室等阵地,将田园风光、健康养生、文化体验相融合,构建“农业+文旅+康养”产业链,以农文旅项目促进村民致富。河道生态治理、四级道路体系完善、道路亮化、老集镇改造、景观墙面,都推动壮志村村容村貌从“面子”到“里子”发生质的变化。

作为壮志村的党总支书记,俞贵群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深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接续奋斗。”俞贵群表示,壮志村将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引,启动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加快花卉苗木研发中心、蓉和怡心园国防教育基地等项目建设,努力推动壮志村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效益、高惠民、可持续发展的“强村富民”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2023年,海安成功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获评省级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海安也将持续聚焦“三农”工作,紧紧围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这条主线任务,深入实施“新动能、新工程、新主体”三新行动,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我们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指引。”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金山存表示,下一步将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新动能激发新活力。聚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示范应用,实现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二是以新工程展现新风貌。聚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振兴先行村创建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现农村发展更加繁荣。三是以新主体促进新作为。聚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培育现代化生产主体、经营主体、服务主体,实现农民生活更加红火。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