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版 / 市县动态
海太长江隧道迎来实质性进展 来源:海门区 发布时间:2023-05-19 字体:[ ]

    “五一”期间,海太长江隧道建设者们奋战在施工一线,项目建设迎来实质性进展。5月3日,随着最后一幅地连墙钢筋笼顺利入槽并完成浇筑,海太长江隧道围护结构地连墙施工圆满完成,标志着该工程正式进入基坑基底加固和开挖施工阶段。

    5月3日下午,在中铁十四局海太长江隧道的施工现场,伴随着两台履带吊的协同配合,一幅高达38米的地连墙被成功抬吊,在空中完成倾斜提升及整体回直后,顺利吊装至预定槽位置完成入槽任务,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该幅地连墙标号N1-11,钢筋笼高38米,长6米,宽0.8米,重约31吨,采用H型钢板接头,为基坑围护结构的最后一幅地连墙。随着此幅地连墙混凝土的浇筑完成,为期6个月的基坑围护结构166幅地连墙全面施工完成,工程建设进入下一施工阶段。

    “海太长江隧道施工范围土层主要为砂土地层,成槽范围内粉砂等不良土质较多,且地下水埋深较浅,承压水水头较高,属于富水地区,成槽困难。针对该项施工难题,项目部在省交建局指挥部的带领下,通过大量现场试验,改进施工工艺,编制地连墙施工专项方案,高质量完成围护结构施工。”项目副经理张典杰介绍:“五一期间正值基坑围护结构施工的收官之战,海太建设者们坚守在施工一线,工区现场吊机林立、机器轰鸣,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大家都在全力以赴冲刺施工进度,确保如期完成工期目标。”

    海太长江隧道是国家“十四五”重点规划项目,它的工程难度大,施工条件险、隧道距离长、施工在深水区、水压超高,是我国的又一项超级工程。工程建设期间,项目部本着“起步就要提速,开局就要争先”的理念,科学合理进行施工部署,优化资源配置,组织近800名施工人员及70多台施工设备进场;编制各工序施工方案,定期召开技术交流会,实行网格化管理,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BIM模型技术赋能工程建设,实现质量与效率并进,速度与安全同行。

    海太长江隧道全长39.07公里,其中隧道段长11.185公里,盾构隧道断面外直径16米,是世界最长的公路水下盾构隧道、中国断面最长的水下盾构隧道,堪称“万里长江第一隧”。针对其“长、大、高、深、险”特点,项目部进场后先后开展了“高水压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与装备技术研究”、“超大直径智能化、建管养一体化技术研究”等专题研究,联合研发提出了盾构管片DDCI新型连接构造、管片接缝弹性密封垫表面微结构防水与防气技术等新工艺和创新举措,大大提升了对水下软土段隧道接缝变形的控制及高水压盾构隧道的防水稳定性。

    随着海太过江通道的加速筹建,海门开发区周边“八龙过江”的交通格局加速兑现,“公铁水”多式联运、“海陆空”协同发展、“江海河”互联互通的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门户已初见雏形。未来,海门开发区将与南通新机场(即将开工)、通州湾新出海口等重点工程共同擎领区域发展的前景未来,成为对接沪苏的最前端,成为名副其实的“金三角上小浦东”“江风海韵北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