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构建
——海门高质量发展半年报系列报道之四
来源:海门区 发布时间:2023-08-11 字体:[ ]

今年以来,海门区以加快形成“全域构环路、高架连高速、畅达通沪苏”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为目标,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一手抓“项目建设”,一手抓“行业治理”,积极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努力建成全国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节点城市,奋力打造全省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迈上新台阶

7月21日,海太长江隧道(公路部分)工程项目HT-A4标左线始发工作井超高压旋喷桩端头加固188根施工开启第一钻,标志着A4标左线全面启动。来到明挖敞开段建设项目施工现场,机声隆隆,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工人们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施工,项目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今年以来,项目紧锣密鼓推进建设,当前,明挖敞开段、明挖暗埋段、后续段和工作井段等施工区域正以争分夺秒之势,紧盯时间节点,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不减速”。

7月中旬,北沿江高铁6标海门制梁场顺利完成首榀32米箱梁浇筑,预计将于2024年12月完成全部箱梁预制工作,2025年1月底箱梁全部架设完成,为后续无砟轨道施工提供有利条件。

今年以来,海门区复合型对外通道有序落地,如通苏湖城际铁路工可报告初稿编制完成,机场快线、江海快线启动工可研究,南通新机场保障工作已全面铺开。高质量公路网布局基本成型。南通至无锡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完成总投资80%,计划“十四五”后期建成通车;通常高速公路加快开展工可报批,临海高速公路启动前期研究;228国道海门段(王川线)工可报告通过省级审查,计划年内取得工可批复;长江路北延已完成约总投资的40%,其中支线(高速公路导改工程)已建成通车,主线计划2024年5月完工。

江海河水运体系也正加快推进。目前,通吕运河航道整治工程已完成总投资的73%,力争年内完成;桥梁工程中,东方红大桥、新余大桥已开工,通光大桥、天西大桥大临开工,兴隆大桥、正余大桥拟列入2024年交通工程建设计划,力争“十四五”末海门段满足三级航道通行能力。海门浒通河码头工程已建成。同时,海门区扎实推进公铁水多式联运体系,目前,疏港铁路一期已建成,正在开展运营前的相关准备工作。洋吕铁路先导段已建成,计划年内全线建成通车,同步实现由疏港铁路一期-宁启铁路-洋吕铁路串联的江海铁路联运。

据悉,2023年全区交通工程投资规模上历史新台阶,全年实施交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22个,其中国家及省级项目5个,南通市级项目4个,海门区级项目13个。

运输服务一体化乘势而上

开启新篇章

今年,海门区积极推进“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和全省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示范区创建,形势喜人。

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今年计划创建南通市级精品美丽农村路5条,开展优美路域环境整治233公里,目前各项工作在有序推进中。计划实施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150公里,创建G228安全精品示范路近30公里,开展县道大中修项目5个、中小修项目1个,农村公路黑色化10公里,进一步提升路况质量及公路本质安全。区级层面中小修项目已全面开工。优化调整了112路、115路、158路公交线路,开行了海门卫校定制公交,东海路公交停车场已投运,“城乡公交一体化”示范成果不断巩固。农村物流服务品牌持续深化,新开通村级点位12个,新开通公交带货线路两条,均已正式运营。

对农村道路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完成东通线交安设施精准提升工程,排查形成4批次隐患整治清单463项并下发,目前已完成整治462项。开展交通安全示范村创建,命名海门街道岸角村等11个村第一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宣传示范村”称号。同时探索研究综合治理试点建设,努力打造全省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示范区。

绿色交通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和必然方向。今年以来,海门区持续开展路域环境综合整治,采用“增加巡查频次+联合整治”方式,截至目前共清除违法堆积171处、608立方米,清除路面污染688平方米。充分发挥“双段长制”优势,着力维护铁路安全运营环境。利用粉尘在线监测系统,加强域内71家散货码头扬尘管控,不断深化港口码头监管。

行业治理能力正在稳步提升。海门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跨省通办”“省内通办”“通城通办”事项落地,今年以来累计办理“跨省通办”事项193件,“省内通办”事项806件,办理“通城通办”事项632件。

“红枢纽”凝心聚力

释放新效能

近年来,海门区屡屡掀起重大交通项目建设高潮,实现交通大格局从“瓶颈制约”到“跨越突破”的转变。这得益于国家战略机遇“多重加持”下多方聚力不懈拼争,更离不开一股重要力量的支撑,那就是始终坚持党建与交通项目建设融合并进,通过建好一个个“红枢纽”,打造一座座攻坚重大项目的“强堡垒”。

今年3月,由区交通运输局牵头,将海太长江隧道、北沿江高铁、绕城高速、洋吕铁路等4个区交通重点工程11家承建单位的党组织、142名党员聚合起来,成立交通重点工程党建联合体。在多年的实践中,海门区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党建工作新要求,聚焦交通建设重点领域,以党建为“媒”纵向对接上级政策资源和业务支持,横向整合参与部门、参建单位资源力量,持续打造、不断擦亮“红枢纽”党建品牌。

“在重点工程建设领域打造党建联合体,让各个项目党组织从‘相加’到‘相融’,将有力推动形成政治引领强、组织功能强、作用发挥强的交通党建融合发展新景象。”海门区交通运输局表示。各参与部门、参建单位依托党建联合体,通过阵地联建、活动联办、品牌联创,共同推动党员和职工思想政治建设、安全管理、文明施工。通过组建由“1名机关驻点党员+项目各标段1名骨干党员”组成的共建对子,实施项目与部门的直联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相互间沟通联系。通过定期举办联席会议,分享工作资源、交流工作经验,为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搭建“绿色通道”。今年以来,项目党员合力协调解决矛盾11个、攻关破解技术难题6个。在“红枢纽”党建引领下,各交通项目阔步前行,“堵点”“卡点”“难点”被强势攻破,一批批重大项目建设纷纷跑出了“加速度”。

相关新闻
相关文件
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构建
——海门高质量发展半年报系列报道之四
来源:海门区 发布时间:2023-08-11 字体:[ ]

今年以来,海门区以加快形成“全域构环路、高架连高速、畅达通沪苏”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为目标,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一手抓“项目建设”,一手抓“行业治理”,积极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努力建成全国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节点城市,奋力打造全省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迈上新台阶

7月21日,海太长江隧道(公路部分)工程项目HT-A4标左线始发工作井超高压旋喷桩端头加固188根施工开启第一钻,标志着A4标左线全面启动。来到明挖敞开段建设项目施工现场,机声隆隆,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工人们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施工,项目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今年以来,项目紧锣密鼓推进建设,当前,明挖敞开段、明挖暗埋段、后续段和工作井段等施工区域正以争分夺秒之势,紧盯时间节点,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不减速”。

7月中旬,北沿江高铁6标海门制梁场顺利完成首榀32米箱梁浇筑,预计将于2024年12月完成全部箱梁预制工作,2025年1月底箱梁全部架设完成,为后续无砟轨道施工提供有利条件。

今年以来,海门区复合型对外通道有序落地,如通苏湖城际铁路工可报告初稿编制完成,机场快线、江海快线启动工可研究,南通新机场保障工作已全面铺开。高质量公路网布局基本成型。南通至无锡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完成总投资80%,计划“十四五”后期建成通车;通常高速公路加快开展工可报批,临海高速公路启动前期研究;228国道海门段(王川线)工可报告通过省级审查,计划年内取得工可批复;长江路北延已完成约总投资的40%,其中支线(高速公路导改工程)已建成通车,主线计划2024年5月完工。

江海河水运体系也正加快推进。目前,通吕运河航道整治工程已完成总投资的73%,力争年内完成;桥梁工程中,东方红大桥、新余大桥已开工,通光大桥、天西大桥大临开工,兴隆大桥、正余大桥拟列入2024年交通工程建设计划,力争“十四五”末海门段满足三级航道通行能力。海门浒通河码头工程已建成。同时,海门区扎实推进公铁水多式联运体系,目前,疏港铁路一期已建成,正在开展运营前的相关准备工作。洋吕铁路先导段已建成,计划年内全线建成通车,同步实现由疏港铁路一期-宁启铁路-洋吕铁路串联的江海铁路联运。

据悉,2023年全区交通工程投资规模上历史新台阶,全年实施交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22个,其中国家及省级项目5个,南通市级项目4个,海门区级项目13个。

运输服务一体化乘势而上

开启新篇章

今年,海门区积极推进“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和全省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示范区创建,形势喜人。

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今年计划创建南通市级精品美丽农村路5条,开展优美路域环境整治233公里,目前各项工作在有序推进中。计划实施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150公里,创建G228安全精品示范路近30公里,开展县道大中修项目5个、中小修项目1个,农村公路黑色化10公里,进一步提升路况质量及公路本质安全。区级层面中小修项目已全面开工。优化调整了112路、115路、158路公交线路,开行了海门卫校定制公交,东海路公交停车场已投运,“城乡公交一体化”示范成果不断巩固。农村物流服务品牌持续深化,新开通村级点位12个,新开通公交带货线路两条,均已正式运营。

对农村道路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完成东通线交安设施精准提升工程,排查形成4批次隐患整治清单463项并下发,目前已完成整治462项。开展交通安全示范村创建,命名海门街道岸角村等11个村第一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宣传示范村”称号。同时探索研究综合治理试点建设,努力打造全省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示范区。

绿色交通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和必然方向。今年以来,海门区持续开展路域环境综合整治,采用“增加巡查频次+联合整治”方式,截至目前共清除违法堆积171处、608立方米,清除路面污染688平方米。充分发挥“双段长制”优势,着力维护铁路安全运营环境。利用粉尘在线监测系统,加强域内71家散货码头扬尘管控,不断深化港口码头监管。

行业治理能力正在稳步提升。海门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跨省通办”“省内通办”“通城通办”事项落地,今年以来累计办理“跨省通办”事项193件,“省内通办”事项806件,办理“通城通办”事项632件。

“红枢纽”凝心聚力

释放新效能

近年来,海门区屡屡掀起重大交通项目建设高潮,实现交通大格局从“瓶颈制约”到“跨越突破”的转变。这得益于国家战略机遇“多重加持”下多方聚力不懈拼争,更离不开一股重要力量的支撑,那就是始终坚持党建与交通项目建设融合并进,通过建好一个个“红枢纽”,打造一座座攻坚重大项目的“强堡垒”。

今年3月,由区交通运输局牵头,将海太长江隧道、北沿江高铁、绕城高速、洋吕铁路等4个区交通重点工程11家承建单位的党组织、142名党员聚合起来,成立交通重点工程党建联合体。在多年的实践中,海门区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党建工作新要求,聚焦交通建设重点领域,以党建为“媒”纵向对接上级政策资源和业务支持,横向整合参与部门、参建单位资源力量,持续打造、不断擦亮“红枢纽”党建品牌。

“在重点工程建设领域打造党建联合体,让各个项目党组织从‘相加’到‘相融’,将有力推动形成政治引领强、组织功能强、作用发挥强的交通党建融合发展新景象。”海门区交通运输局表示。各参与部门、参建单位依托党建联合体,通过阵地联建、活动联办、品牌联创,共同推动党员和职工思想政治建设、安全管理、文明施工。通过组建由“1名机关驻点党员+项目各标段1名骨干党员”组成的共建对子,实施项目与部门的直联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相互间沟通联系。通过定期举办联席会议,分享工作资源、交流工作经验,为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搭建“绿色通道”。今年以来,项目党员合力协调解决矛盾11个、攻关破解技术难题6个。在“红枢纽”党建引领下,各交通项目阔步前行,“堵点”“卡点”“难点”被强势攻破,一批批重大项目建设纷纷跑出了“加速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