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如东柔性直流海上风电场运营情况等获央视关注——
向新逐浪 精耕“深蓝”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29 字体:[ ]

9月中旬以来,央视节目多次出现如东元素。9月16日,如东迎来全面开捕,隔日上午CCTV-13《朝闻天下》节目报道如东渔民扬帆起航,开启“耕海牧渔”生活的喜人场景;17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推出《调研“万亿之城”向海图强的南通样本》专题节目,以三峡江苏如东800兆瓦(H6、H10)柔性直流海上风电项目为切入点,展现南通努力向海图强,大力布局沿海经济发展带的创新实践。

作为南通“下一个万亿增量在沿海”的重要贡献板块之一,如东锚定“向海发展、耕海图强”不动摇,持续在海上风电、海工装备、海洋渔业等优势产业领域深耕发力,不断夯实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底,加快拓展海洋经济发展新空间,“蓝色引擎”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动能,全年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有望提升至25%以上。

靠海“吃”海

推动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动能

坐拥86公里海岸线、4555平方公里海域、100余万亩滩涂,海洋,是如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动能、优势和潜力所在。

在距离如东海岸线约50公里的黄沙洋海域,亚洲首个采用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海上风电项目——三峡江苏如东8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200台风机矗立于海天之间,旋转的叶片源源不断地将海风转化为绿色电能。据悉,自2021年底全容量并网以来,该风电场已累计并网发电超80亿千瓦时。

如东是全省乃至全国最早布局风电产业的地区之一,从2002年国家首个风电特许权项目落户至今,已建成陆上风电场11座、海上风电场21座,风电总装机规模超562万千瓦,约占江苏省风电总装机容量的四分之一,其中,海上风电装机483万千瓦,约占全省的41%。时至今日,如东新能源上网总电量已突破900亿千瓦时,直逼千亿大关,绿色能源转型成效显著。

机遇如风,常吹常新。当下,如东正以新能源为牵引,全力打造集绿色发电、装备制造、施工运维、能源消纳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构建从整机到零部件,从装配到风电场运维,从储能消纳到电力系统集成的多环节产业协同格局。目前,沿海已集聚20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沿着绵长的海岸线,“蓝色动能”正澎湃涌动。

若说取之不尽的风能是如东与生俱来的“先天优势”,那如今能够覆盖全省约三分之一天然气需求的海上LNG能源岛便是如东主动锻造的“后天底气”。

自2019年“加快江苏如东LNG接收站扩建”被纳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来,如东锚定“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城”目标,大力发展LNG产业。3平方公里的阳光岛上已落户3个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工程,眼下,中石油江苏LNG接收站扩建储罐项目已开工建设,建成后,该站总罐容将达到128万立方米,约合8亿立方米天然气;协鑫汇东LNG接收站与国信LNG接收站项目均在加紧推进码头工程,3个项目全部建成后,整岛年接卸能力将达到约2000万吨。

产业兴海

以新质生产力激活发展新优势

连日来,落户于洋口镇(沿海经济开发区)的远景如东海陆风电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项目一期在抓紧施工,争取近期竣工。该项目总投资5亿元,全面建成后,将形成年产海陆风电主机设备300台套的产能,实现年应税销售额20亿元。

作为国内新能源产业领域的领军企业,远景始终秉承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率先研发的“智能风机”,依托自主核心智能控制技术,使发电效率提升20%。凭借这一核心技术,近年来,远景在国际风电市场高歌猛进,其智能风机连续三年订单量全球第一,新增装机量稳居全球第二,连续三年占中国风机企业海外订单60%。即将落成的如东工厂将集成远景最先进的智能控制技术,为海上风电场提供高效、可靠的发电解决方案。

经略海洋,关键要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近年来,如东在海洋强县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引入优质项目,汇聚创新资源,有力推动海洋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

落户于洋口港的亚达绿能科技(江苏)有限公司聚焦船舶与海工技术领域,累计为全球超20个国家和地区的超3000个船舶海工项目,提供从设计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眼下,洋口港工厂一期已建成投产,全部达产后可年产5万吨高端海工装备;同一园区的远东海底电缆项目是远东控股集团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背景下,从优势线缆产业板块向新能源装备海缆领域进军的重要布局。该项目采用国际一流的先进设备和生产工艺,实现大长度、高电压等级海底电缆连续性生产,进一步适应国内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大容量迈进的发展需要。达产后,可年产2000公里光纤复合海缆、特种电缆、6000公里高性能特种海光缆和2.7万个电缆附件。如今,这一省级重大项目一期已顺利投产。

透过一个个重量级产业项目,可以看到如东海洋经济活力十足的发展面貌。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底,如东还发布了海洋强县行动方案,提出围绕“高水平建成全省向海发展先导区”总目标,重点实施五大行动,推动海洋产业提级、科技创新提升、绿色数字化提效、基础设施提档和重点园区提质,力争到2030年,培育形成7大海洋产业、3个海洋特色产业园区、15个省级以上高端研发平台和20家优质龙头企业。

基础向海

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拓展新空间

9月16日,黄海海域全面开渔,当天中午,数十艘渔船分别从洋口国家中心渔港与刘埠渔港拔锚起航,扬帆驶向广阔的海洋。

洋口国家中心渔港与刘埠渔港是如东重要的渔业港口,目前,洋口国家中心渔港可同时容纳900多艘渔船卸货补给,年水产品交易量9.5万吨;刘埠渔港可同时容纳750艘渔船和海上风电工程运维船舶避风、卸鱼、补给、维修,年卸鱼量达5.5万吨。两座渔港均建设有智慧渔港信息平台,可实现渔港管理、船舶监控、海洋环境监测等功能的智能化、信息化。依托两大载体,如东成功构建起“捕捞+养殖”双轮驱动的现代化海洋渔业产业链,去年实现渔业总产值近200亿元。

渔业之外,作为沿海工业大县,如东在关键基础配套上同样不遗余力。作为如东向海发展门户,洋口港提级工程从未间断,目前已建成通用码头、液化品码头、重装码头等海运码头,金牛码头3个泊位正在陆续施工中,与此同时,去年底通车的黄海二桥与今年1月通车的洋通高速二期,可实现区内企业5分钟上高速,外通内联的交通网络格局日益完善。

新功能载体方面,今年5月,江苏省首批3家之一的洋口港化工中试基地率先开园,首批六个来自国内外“双一流”高校、研究院的化工类科研成果转化项目正式入驻。该基地可同时为12个中试项目提供科技创新成果孵化场地,助力打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向海向新更向绿,去年底,南通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强调“加快推动海洋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明确“支持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等有条件的园区、企业开展(近)零碳建设”。眼下,洋口镇(沿海经济开发区)正加快构建“风光储+数智化”生态体系,实现全流程绿电溯源,为区内外向型企业提供物理意义上的绿电佐证。洋口港则立足能源岛定位,以LNG清洁能源为依托,积极推进LNG冷能利用、新能源开发等绿色产业项目,不断提升清洁能源供给能力。

如东柔性直流海上风电场运营情况等获央视关注——
向新逐浪 精耕“深蓝”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29 字体:[ ]

9月中旬以来,央视节目多次出现如东元素。9月16日,如东迎来全面开捕,隔日上午CCTV-13《朝闻天下》节目报道如东渔民扬帆起航,开启“耕海牧渔”生活的喜人场景;17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推出《调研“万亿之城”向海图强的南通样本》专题节目,以三峡江苏如东800兆瓦(H6、H10)柔性直流海上风电项目为切入点,展现南通努力向海图强,大力布局沿海经济发展带的创新实践。

作为南通“下一个万亿增量在沿海”的重要贡献板块之一,如东锚定“向海发展、耕海图强”不动摇,持续在海上风电、海工装备、海洋渔业等优势产业领域深耕发力,不断夯实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底,加快拓展海洋经济发展新空间,“蓝色引擎”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动能,全年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有望提升至25%以上。

靠海“吃”海

推动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动能

坐拥86公里海岸线、4555平方公里海域、100余万亩滩涂,海洋,是如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动能、优势和潜力所在。

在距离如东海岸线约50公里的黄沙洋海域,亚洲首个采用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海上风电项目——三峡江苏如东8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200台风机矗立于海天之间,旋转的叶片源源不断地将海风转化为绿色电能。据悉,自2021年底全容量并网以来,该风电场已累计并网发电超80亿千瓦时。

如东是全省乃至全国最早布局风电产业的地区之一,从2002年国家首个风电特许权项目落户至今,已建成陆上风电场11座、海上风电场21座,风电总装机规模超562万千瓦,约占江苏省风电总装机容量的四分之一,其中,海上风电装机483万千瓦,约占全省的41%。时至今日,如东新能源上网总电量已突破900亿千瓦时,直逼千亿大关,绿色能源转型成效显著。

机遇如风,常吹常新。当下,如东正以新能源为牵引,全力打造集绿色发电、装备制造、施工运维、能源消纳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构建从整机到零部件,从装配到风电场运维,从储能消纳到电力系统集成的多环节产业协同格局。目前,沿海已集聚20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沿着绵长的海岸线,“蓝色动能”正澎湃涌动。

若说取之不尽的风能是如东与生俱来的“先天优势”,那如今能够覆盖全省约三分之一天然气需求的海上LNG能源岛便是如东主动锻造的“后天底气”。

自2019年“加快江苏如东LNG接收站扩建”被纳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来,如东锚定“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城”目标,大力发展LNG产业。3平方公里的阳光岛上已落户3个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工程,眼下,中石油江苏LNG接收站扩建储罐项目已开工建设,建成后,该站总罐容将达到128万立方米,约合8亿立方米天然气;协鑫汇东LNG接收站与国信LNG接收站项目均在加紧推进码头工程,3个项目全部建成后,整岛年接卸能力将达到约2000万吨。

产业兴海

以新质生产力激活发展新优势

连日来,落户于洋口镇(沿海经济开发区)的远景如东海陆风电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项目一期在抓紧施工,争取近期竣工。该项目总投资5亿元,全面建成后,将形成年产海陆风电主机设备300台套的产能,实现年应税销售额20亿元。

作为国内新能源产业领域的领军企业,远景始终秉承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率先研发的“智能风机”,依托自主核心智能控制技术,使发电效率提升20%。凭借这一核心技术,近年来,远景在国际风电市场高歌猛进,其智能风机连续三年订单量全球第一,新增装机量稳居全球第二,连续三年占中国风机企业海外订单60%。即将落成的如东工厂将集成远景最先进的智能控制技术,为海上风电场提供高效、可靠的发电解决方案。

经略海洋,关键要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近年来,如东在海洋强县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引入优质项目,汇聚创新资源,有力推动海洋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

落户于洋口港的亚达绿能科技(江苏)有限公司聚焦船舶与海工技术领域,累计为全球超20个国家和地区的超3000个船舶海工项目,提供从设计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眼下,洋口港工厂一期已建成投产,全部达产后可年产5万吨高端海工装备;同一园区的远东海底电缆项目是远东控股集团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背景下,从优势线缆产业板块向新能源装备海缆领域进军的重要布局。该项目采用国际一流的先进设备和生产工艺,实现大长度、高电压等级海底电缆连续性生产,进一步适应国内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大容量迈进的发展需要。达产后,可年产2000公里光纤复合海缆、特种电缆、6000公里高性能特种海光缆和2.7万个电缆附件。如今,这一省级重大项目一期已顺利投产。

透过一个个重量级产业项目,可以看到如东海洋经济活力十足的发展面貌。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底,如东还发布了海洋强县行动方案,提出围绕“高水平建成全省向海发展先导区”总目标,重点实施五大行动,推动海洋产业提级、科技创新提升、绿色数字化提效、基础设施提档和重点园区提质,力争到2030年,培育形成7大海洋产业、3个海洋特色产业园区、15个省级以上高端研发平台和20家优质龙头企业。

基础向海

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拓展新空间

9月16日,黄海海域全面开渔,当天中午,数十艘渔船分别从洋口国家中心渔港与刘埠渔港拔锚起航,扬帆驶向广阔的海洋。

洋口国家中心渔港与刘埠渔港是如东重要的渔业港口,目前,洋口国家中心渔港可同时容纳900多艘渔船卸货补给,年水产品交易量9.5万吨;刘埠渔港可同时容纳750艘渔船和海上风电工程运维船舶避风、卸鱼、补给、维修,年卸鱼量达5.5万吨。两座渔港均建设有智慧渔港信息平台,可实现渔港管理、船舶监控、海洋环境监测等功能的智能化、信息化。依托两大载体,如东成功构建起“捕捞+养殖”双轮驱动的现代化海洋渔业产业链,去年实现渔业总产值近200亿元。

渔业之外,作为沿海工业大县,如东在关键基础配套上同样不遗余力。作为如东向海发展门户,洋口港提级工程从未间断,目前已建成通用码头、液化品码头、重装码头等海运码头,金牛码头3个泊位正在陆续施工中,与此同时,去年底通车的黄海二桥与今年1月通车的洋通高速二期,可实现区内企业5分钟上高速,外通内联的交通网络格局日益完善。

新功能载体方面,今年5月,江苏省首批3家之一的洋口港化工中试基地率先开园,首批六个来自国内外“双一流”高校、研究院的化工类科研成果转化项目正式入驻。该基地可同时为12个中试项目提供科技创新成果孵化场地,助力打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向海向新更向绿,去年底,南通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强调“加快推动海洋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明确“支持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等有条件的园区、企业开展(近)零碳建设”。眼下,洋口镇(沿海经济开发区)正加快构建“风光储+数智化”生态体系,实现全流程绿电溯源,为区内外向型企业提供物理意义上的绿电佐证。洋口港则立足能源岛定位,以LNG清洁能源为依托,积极推进LNG冷能利用、新能源开发等绿色产业项目,不断提升清洁能源供给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