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1日,记者走进海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亮堂的大厅里井然有序:群众自助取号、等待叫号;所有服务窗口一字排开,提供咨询、业务办理服务,一站式化解群众矛盾纠纷的生动实践在此上演。
群众有事“只进一扇门”,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近年来,海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为着力点,整合优化社会资源,在区、镇、村高标准建成各级综治中心,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解决。“各级综治中心已经成为矛盾纠纷的‘集散地’和‘终点站’,成为社会治理领域的枢纽,基本实现小矛盾不出村、大矛盾不出镇、难矛盾不出区。”海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负责人胡春松介绍。
“一扇门”解千结
“没想到不用打官司,问题就解决了!”近日,高某因车位坡差过大、物业停车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来到海门区综治中心诉讼服务窗口起诉某物业公司。令他意外的是,这起纠纷不仅迅速得到回应,还在法院、住建等多部门联动下高效化解。
原来,窗口工作人员调查发现,该纠纷涉及物业公司和开发商双重责任,遂通过中心“一站式”分流机制,将案件移交至房地产与物业纠纷专业调处工作站。随后,中心组织开发商、物业公司、业主三方协商,并联动法院法官、住建质监部门现场厘清责任、提出解决方案。“多部门一起把关,我们心里踏实。”高某对调解结果十分满意。
群众只需进“一扇门”,就能调动多部门资源。6月23日,随着信访部门的正式入驻,海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入驻重点部门达到了16家,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矛盾纠纷化解服务。海门区综治中心创新采用“常驻+轮驻”模式,实现多部门协同联动,公检法司等政法部门与卫健、人社、住建等主要职能部门常驻办公,民政、总工会、妇联等部门轮驻服务。其中,海门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是南通市第一家整体入驻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的服务中心,实现立案服务、速裁调解与综治中心矛盾调解职能的无缝衔接,构建起“非诉调解+司法诉讼”的纠纷解决闭环体系。
目前,海门区综治中心已整合了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行政复议办案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多个中心职能,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定期“坐诊”,为群众提供起诉立案、矛盾调解、行政复议、法律咨询、公证、法律援助等20多项综合性解纷服务。
“一条链”化纠纷
“三年矛盾,一朝化解!”日前,在海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的调解室内,商户谢某某与市场管理方蔡某握手言和。这场因三相电接入引发的长达3年的纠纷,最终在专业调解团队的联动调处下画上圆满句号。
“这类纠纷涉及电力安全、市场管理、相邻关系等多重法律关系,必须专业介入。”胡春松介绍。通过“公调对接”机制受理该案后,区综治中心、公安局、信访局、属地政府联合行动,共同开展纠纷调处工作。调解过程中,团队采用“背靠背”调解法,一方面安抚谢某某情绪,一方面向蔡某释明相关部门意见及阻碍施工的法律后果。“调解员既讲法理又讲情理,我们心服口服。”蔡某表示。最终,三相电顺利接通,双方达成和解。
一桩桩案件的成功调解,是海门创新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整合力量“组团式服务”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海门着力整合基层解纷力量,构建贯通村、镇、区三级解纷平台,打通各行业、各部门解纷渠道,形成了覆盖全域的矛盾纠纷分级分类化解体系。全区295个村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403名专职调解员和1503名兼职调解员活跃一线,为村民提供“家门口”的解纷服务;同时,打造了“杨大姐工作站”“爱民调解工作室”“悦月评说理团”“诉调解纷驿站”等52个特色调解品牌,强化联合调解;区综治中心组建了医患、消费、劳动人事争议等15个专业调处工作站,应对复杂专业的纠纷。据统计,全区年均调解矛盾纠纷超2万起,90%以上在镇村一级及时化解,调解率和解决率持续位居全市前列。
“一张网”管纷争
在海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的大厅,有一台智能自助服务机格外醒目。家住正余镇的张师傅因工伤赔偿纠纷前来求助,他在自助机上轻点几下,选择了正余镇的法律专家为他调解。“选专家就像点外卖一样方便,而且还能在家门口解决纠纷,让人特别安心。”张师傅满意地说。
在区综治中心,智慧化建设正让矛盾纠纷化解变得更简单、更透明。老百姓不仅能“点单”选调解专家,还能随时扫码查看办理进度。每个案件都有专属二维码,手机一扫,到了哪个环节、谁在办理一目了然。“以前总要来回跑打听进展,现在在家用手机就能盯着,心里踏实多了。”前几天来反映问题的李师傅说。
为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区综治中心还把网格员排查、12345投诉、部门移交等所有渠道的信息都汇到“一个池子”里,所有矛盾纠纷“一网归集”。系统还会自动发现类似问题,当同一工地连续出现欠薪投诉,或同一小区多人反映物业问题时,就会触发预警机制,提醒工作人员提前介入。今年以来,这样的智能预警已经避免了近百起群体性纠纷。
“连安检都能刷脸办业务了。”来办事的群众发现,现在只要在门口刷下身份证,系统就能自动完成安检和登记;调解成功的案件会自动生成电子协议书,当事人手机扫码即可签收;就连最让人头疼的“多头跑”问题,也通过数据共享实现了“一窗受理”。“科技不是冷冰冰的,要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方便。”胡春松表示,在信息化建设上再发力,完善综治中心服务功能,有效支撑和保障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