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如皋市吴窑镇的东南隅,长庄村如同一幅水墨画卷,静静铺展在长阳河畔。露营、烧烤、垂钓、水果采摘……这个由鹤颈湾、朱家庄、陈家朝西园三个自然庄组成的村落,处处流淌着乡村的静美与蓬勃生机。
村庄各美其美
鹤颈湾,这个因形似仙鹤长颈而得名的自然庄,如今已成为村里的“明星景点”。漫步在改造后的鹤颈湾,弯曲的村道两旁是精心设计的露营区,五颜六色的帐篷点缀其间。
“鹤颈湾的变化是可喜的,体验项目为村里带来了人气、活力。”长庄村党支部书记郭小波介绍,现在每到周末,很多人从城里自驾过来,在鹤颈湾搭帐篷、烧烤、垂钓,这个曾经沉寂的角落越来越热闹。
朱家庄则保留着最纯粹的乡村风貌。庄内多数人家都姓朱,他们在此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宁静生活。今年70多岁的朱大爷坐在自家门前的石凳上,一边编着竹筐,一边说道:“我们庄的历史久了,据说有上百年,现在村里的房子、路变化都很大,日子越过越好了。”
陈家朝西园的变化也不小。这个曾经四面环水、户户朝西的独特聚落,在长阳河改造后已不复当年模样。对于这种变化,村里人是乐见其成的,大家表示,长阳河改造是件好事,现在河道更加畅通,水更清了,环境也更美了。为了保护改造好的长阳河,村里家家户户也是积极参与到河道日常巡查、保护之中,齐心协力守护这份生态之美。
文明润泽四方
行走在长庄村,整洁的沥青路穿村而过,两侧新栽的红叶石楠随风摇曳,河道里水生植物郁郁葱葱,勾勒出“河畅、水清、岸绿”的生态轮廓。
现在的好风景,得益于长庄村以项目建设为契机,推进基础设施与生态治理双提升:清理沿线场地,新建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改造提升灌溉沟渠,推动村庄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
环境蝶变带来的不仅是“面子”的提升,更有“里子”的改善。村民们主动参与“美丽庭院”建设,房前屋后种上果树、花草,垃圾分类亭、污水处理站等设施一应俱全。如今的长庄村,文明之花常开。
碧波荡漾的长阳河,是长庄村最生动的文化舞台。到了年末,河边就会上演“起塘鱼,过大年”的热闹场景。那时的长阳河边,拉网的号子声此起彼伏,鱼儿在水中翻滚,欢声笑语飘满两岸。负责计重的村民兴奋地说,去年长阳河起鱼共收获了3000多斤鲜鱼,最大的草鱼有20多斤重。
这种“以人管河、以河养鱼、以鱼护河”的生态智慧,不仅保护了长阳河的生态环境,也促进了村庄的文明发展。
产业互融互促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长庄村立足本地实际,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的发展道路。
近年来,长庄村开始推广鲜食玉米种植。村里200亩鲜食玉米,长势良好,随手掰开一根玉米棒子,可见整齐的玉米粒闪耀着动人色泽。
“这种玉米比普通玉米甜度高,可以直接生吃,现在产量也比较稳定,亩产值最高能达到1100斤。”郭小波介绍,长庄村通过“党总支+强村公司+农户”的模式,助推玉米种植、销售,“玉米从田间直接进入超市,每斤能卖到5元以上,亩产值超过5000元。”
村里去年试种的20多亩翠玉梨,也是长势良好,亩产值达到了900多斤。得益于长江砂质土壤富含硒元素的特性,这里的梨子格外脆甜多汁。这段时间,不少来长庄村游玩的人,就是奔着梨子采摘来的。这让梨园负责人很满意,他正考虑扩大梨树种植面积。
鹤颈湾休闲垂钓场是村里农旅融合的亮眼项目。垂钓场原本是一片鱼塘,仅起到蓄水灌溉、承包养殖的作用,后来村里经过调研,决定把这片鱼塘改造成集露营、垂钓、灌溉、养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特色项目。
“我们进行了水闸改造,向塘内多次投放了适合垂钓的各种鱼类,新造了39个钓鱼位,鱼塘存鱼大概有12000斤。”郭小波介绍,目前垂钓场的发展成效良好,每到周末来钓鱼的人很多,“我们有信心把它建成一个休闲度假的胜地”。
对于未来,长庄村已有了更长远的规划。“计划把垂钓场和鲜食玉米基地、翠梨园等串联起来,打造‘钓鲜鱼、摘鲜果、品农家菜’的一日游线路,吸引更多长三角地区的游客过来度假。”郭小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