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逆周期里的狠角色!海安四家企业上演“弯道超车”
来源:海安市 发布时间:2025-08-21 字体:[ ]

逆势突围的密码,从来都是藏在转型升级的勇气里、差异化创新的锐气里、硬核技术的底气里。

经济“紧环境”下,当不少企业还在观望犹豫时,海安多家硬核制造企业却在“逆周期”里猛踩油门往前冲,用实力上演了一出“弯道超车”的大戏。

先看海安上半年项目建设成绩单:新签约5亿元以上内资项目37个、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6个,新开工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5个,6个省重大项目全部开工、51个南通市重大项目开工48个。项目建设南通前列的位置如此之稳,这背后,是一群敢想敢干的制造企业在撑腰。

从1到4!用“升级版”生产线挖到新金矿

——制造业的底气不在“守”而在“转”

走进弘盛新材料厂区,那叫一个热火朝天——每天1300吨锦纶切片往外运输,装满集装箱的大货车排着队走。

这家2012年落户海安的企业,就没停下扩张的脚步:一期、二期、三期、四期……目前9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还有10条明年全部投产。

在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了新上的两条“升级版”生产线:一条采用国内方案,主攻薄膜、工业丝、帘子布等硬核产品;另一条引进进口设备,瞄准高端服装面料赛道。这两条产线将工艺优化直接拉满,单线产能直接从100吨翻倍到200吨,用电还省了10%。

弘盛新材料为何敢在这个时点扩产能?答案就两个字:懂行。

目前,全球涤纶产能约6000万吨,而锦纶仅800万吨,如此大的替代空间里必然藏着金矿。“我们就盯着锦纶切片做文章,这东西耐磨又亲水,做服装面料非常舒服!”生产总监梁万志的一句话点透关键:弘盛不是盲目扩张,是盯着市场缺口精准发力,靠着转型把准了行业的脉。

敢在逆势里踩油门的弘盛,成绩单从未让人失望:去年销售50亿元,今年有望实现20%的增长目标。凭借这股硬实力,弘盛成为切片领域的前三甲,坐稳行业“铁王座”。

换个材料闯天地!投5亿元扩产,凭啥?

——行业再难,也挡不住会创新的狠角色

当前,受房地产行业等因素影响,电梯行业整体面临较大压力。威尔曼科技竟在闷声干大事:三期项目封顶在即,下月初就要装设备,投资5亿元扩产,就为用一块玻璃颠覆行业。

这家扎根海安20多年的“单项冠军”企业,早就看透了行业死结:靠低价内卷没利润搞研发,靠同质化竞争丢品质走不远。于是企业剑走偏锋,玩起了材料革新:用深加工玻璃替代传统不锈钢做电梯配件。

这波操作有多绝?以前高端产品爱用钛晶材料,看着华丽,可清洁几次就雾化发白;换成玻璃后,耐磨抗造还不花脸,直接解决了用户藏在心里的“清洁痛”。

如今,威尔曼靠差异化把“蛋糕”做得更大了,一年30万套的订单排着队,生产线供不应求。于是,三期扩建计划被提上日程。谁说市场“蛋糕”在缩小?威尔曼用差异化创新,把“萎缩的蛋糕”做成了“新口味的大蛋糕”。

技术buff叠满,规模跟着起飞

——科技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近日,浩驰科技三期项目又有了新动静:目前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预计11月底就能投入使用。这速度简直开了倍速。要知道,这一项目总投资2亿元,占地2万平方米,年初才启动建设。

作为功能性薄膜领域的“技术大佬”,浩驰科技的产品可厉害了——车辆玻璃、智能建筑玻璃上都有它的身影,还能直接替代普通平板玻璃、红外吸收玻璃和钢化玻璃,应用范围广。

这次的三期项目堪称“双引擎狠角色”:一边是智能仓储中心,通过引进无人叉车这类黑科技设备,既能减少人力投入,又能降低产品损耗,更能控制运营成本;另一边是研发中心,不仅能给持续创新加buff,还能帮助现有技术成果不断迭代升级。公司常务副总林春辉透露:浩驰科技的技术水平比行业领先2—3年,有了三期项目,领先优势将更加明显。

前不久,浩驰科技和南京大学联合研发的新型智能变色控温节能自清洁薄膜,成功入选江苏省“三首两新”首批次新材料名单。该创新产品堪称“全能选手”,采用复合功能设计,既能贴在汽车玻璃上,又能完美贴合车身。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精准击中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痛点,能将汽车空调的降温时间从10分钟缩短至3分钟以内。

浩驰科技董事长王作章表示:“我们的新型功能性薄膜年产能1.3亿平方米,已与比亚迪、大众等主流汽车品牌以及建筑领域的批发商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

从曲塘出发,剑指全球市场!

——技术硬、性价比高,乡镇企业也能闯全球

从曲塘一路冲刺全球,美申美克这波“出海”操作,让人热血沸腾。

这家制造“工业母机”的硬核企业,自2020年落户曲塘后就像开了加速键:2021年一期项目启动,当年就创下8200万元的销售额;2024年销售额飙升至1.5亿元。仅今年上半年,就出货设备87台,销售额1.2亿元。

在美申美克,持续的研发投入不断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总经理刘晓飞分享了一个振奋人心的突破:“以往台湾制造商大多选用日本设备,但在一次展会上,他们发现我们的设备精度更优、价格更具竞争力,最终选择了我们。”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笔订单,更代表着国产高端机床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目前,企业生产的精密立式车床、卧式车床及加工中心堪称“多面手”,在航空航天、风电、泵阀、铁路等关键领域大显身手。这些设备不仅为国内市场提供了高精度加工解决方案,还远销沙特、印尼、泰国等国际市场。

在繁忙厂区不远处,一座占地51亩的“智能工厂”拔地而起,二期项目的办公楼和生产车间主体均已封顶。刘晓飞向大家描绘了一幅诱人的蓝图:新厂区建筑面积超3万平方米,生产面积是一期的3倍多。项目全面投产后,年销售额预计攀升至5亿元。

逆周期里的狠角色!海安四家企业上演“弯道超车”
来源:海安市 发布时间:2025-08-21 字体:[ ]

逆势突围的密码,从来都是藏在转型升级的勇气里、差异化创新的锐气里、硬核技术的底气里。

经济“紧环境”下,当不少企业还在观望犹豫时,海安多家硬核制造企业却在“逆周期”里猛踩油门往前冲,用实力上演了一出“弯道超车”的大戏。

先看海安上半年项目建设成绩单:新签约5亿元以上内资项目37个、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6个,新开工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5个,6个省重大项目全部开工、51个南通市重大项目开工48个。项目建设南通前列的位置如此之稳,这背后,是一群敢想敢干的制造企业在撑腰。

从1到4!用“升级版”生产线挖到新金矿

——制造业的底气不在“守”而在“转”

走进弘盛新材料厂区,那叫一个热火朝天——每天1300吨锦纶切片往外运输,装满集装箱的大货车排着队走。

这家2012年落户海安的企业,就没停下扩张的脚步:一期、二期、三期、四期……目前9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还有10条明年全部投产。

在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了新上的两条“升级版”生产线:一条采用国内方案,主攻薄膜、工业丝、帘子布等硬核产品;另一条引进进口设备,瞄准高端服装面料赛道。这两条产线将工艺优化直接拉满,单线产能直接从100吨翻倍到200吨,用电还省了10%。

弘盛新材料为何敢在这个时点扩产能?答案就两个字:懂行。

目前,全球涤纶产能约6000万吨,而锦纶仅800万吨,如此大的替代空间里必然藏着金矿。“我们就盯着锦纶切片做文章,这东西耐磨又亲水,做服装面料非常舒服!”生产总监梁万志的一句话点透关键:弘盛不是盲目扩张,是盯着市场缺口精准发力,靠着转型把准了行业的脉。

敢在逆势里踩油门的弘盛,成绩单从未让人失望:去年销售50亿元,今年有望实现20%的增长目标。凭借这股硬实力,弘盛成为切片领域的前三甲,坐稳行业“铁王座”。

换个材料闯天地!投5亿元扩产,凭啥?

——行业再难,也挡不住会创新的狠角色

当前,受房地产行业等因素影响,电梯行业整体面临较大压力。威尔曼科技竟在闷声干大事:三期项目封顶在即,下月初就要装设备,投资5亿元扩产,就为用一块玻璃颠覆行业。

这家扎根海安20多年的“单项冠军”企业,早就看透了行业死结:靠低价内卷没利润搞研发,靠同质化竞争丢品质走不远。于是企业剑走偏锋,玩起了材料革新:用深加工玻璃替代传统不锈钢做电梯配件。

这波操作有多绝?以前高端产品爱用钛晶材料,看着华丽,可清洁几次就雾化发白;换成玻璃后,耐磨抗造还不花脸,直接解决了用户藏在心里的“清洁痛”。

如今,威尔曼靠差异化把“蛋糕”做得更大了,一年30万套的订单排着队,生产线供不应求。于是,三期扩建计划被提上日程。谁说市场“蛋糕”在缩小?威尔曼用差异化创新,把“萎缩的蛋糕”做成了“新口味的大蛋糕”。

技术buff叠满,规模跟着起飞

——科技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近日,浩驰科技三期项目又有了新动静:目前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预计11月底就能投入使用。这速度简直开了倍速。要知道,这一项目总投资2亿元,占地2万平方米,年初才启动建设。

作为功能性薄膜领域的“技术大佬”,浩驰科技的产品可厉害了——车辆玻璃、智能建筑玻璃上都有它的身影,还能直接替代普通平板玻璃、红外吸收玻璃和钢化玻璃,应用范围广。

这次的三期项目堪称“双引擎狠角色”:一边是智能仓储中心,通过引进无人叉车这类黑科技设备,既能减少人力投入,又能降低产品损耗,更能控制运营成本;另一边是研发中心,不仅能给持续创新加buff,还能帮助现有技术成果不断迭代升级。公司常务副总林春辉透露:浩驰科技的技术水平比行业领先2—3年,有了三期项目,领先优势将更加明显。

前不久,浩驰科技和南京大学联合研发的新型智能变色控温节能自清洁薄膜,成功入选江苏省“三首两新”首批次新材料名单。该创新产品堪称“全能选手”,采用复合功能设计,既能贴在汽车玻璃上,又能完美贴合车身。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精准击中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痛点,能将汽车空调的降温时间从10分钟缩短至3分钟以内。

浩驰科技董事长王作章表示:“我们的新型功能性薄膜年产能1.3亿平方米,已与比亚迪、大众等主流汽车品牌以及建筑领域的批发商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

从曲塘出发,剑指全球市场!

——技术硬、性价比高,乡镇企业也能闯全球

从曲塘一路冲刺全球,美申美克这波“出海”操作,让人热血沸腾。

这家制造“工业母机”的硬核企业,自2020年落户曲塘后就像开了加速键:2021年一期项目启动,当年就创下8200万元的销售额;2024年销售额飙升至1.5亿元。仅今年上半年,就出货设备87台,销售额1.2亿元。

在美申美克,持续的研发投入不断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总经理刘晓飞分享了一个振奋人心的突破:“以往台湾制造商大多选用日本设备,但在一次展会上,他们发现我们的设备精度更优、价格更具竞争力,最终选择了我们。”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笔订单,更代表着国产高端机床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目前,企业生产的精密立式车床、卧式车床及加工中心堪称“多面手”,在航空航天、风电、泵阀、铁路等关键领域大显身手。这些设备不仅为国内市场提供了高精度加工解决方案,还远销沙特、印尼、泰国等国际市场。

在繁忙厂区不远处,一座占地51亩的“智能工厂”拔地而起,二期项目的办公楼和生产车间主体均已封顶。刘晓飞向大家描绘了一幅诱人的蓝图:新厂区建筑面积超3万平方米,生产面积是一期的3倍多。项目全面投产后,年销售额预计攀升至5亿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