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陵风,润邻里;相帮助,百家应……”近日,在海安街道海陵社区的教室里,社区志愿者正带领孩子们拍手诵读《居民公约》;楼下的宣传栏前,买菜的老人们驻足凝望,那印在展板上的《居民公约》,正是孩子们诵读的内容。这些经居民共商共议的约定,早已走出纸面,浸润在每日的柴米油盐、邻里寒暄之中,既藏着社区治理的深层密码,更盛着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众手织公约
从“百家言”到“一心约”
公约的诞生,是一个民意汇聚与共识凝聚的过程。社区干部们没有闭门造车,而是拿着小板凳逐户走访征集意见。78岁的张奶奶坐在藤椅上说:“希望晚上散步时路灯亮堂些,街坊邻里碰面能多些问候。”开杂货铺的李师傅建议:“做生意得讲诚信,‘商诚义’这一条得写进去。”有的车主也急切提议:“停车不能乱占道,‘车归序’必须明确。”
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诉求,在“三上三下”的流程中逐步成形:初稿公示时,红笔标注的修改意见密密麻麻,满是群众的细致考量;修改稿再次入户征求意见,大爷大妈的絮叨里藏着对公约的深层期盼;终稿提交居民代表会议表决时,通过的掌声比任何印章都更具分量。负责起草的社区干部表示,单是“绿荫盈”三个字,就前后修改了4次——有人关注绿化覆盖率,有人强调出行安全,最终大家共同敲定这个表述,既贴合实际又兼顾各方诉求。从你一言我一语的零散建议,到全社区共同认可的约定,公约成为用民心编织的情感纽带。
文脉活公约
从“纸上字”到“日常诗”
要让公约从纸面走向生活,离不开接地气的传播浸润。海陵公园里,退休教师们编排的快板《夸夸咱公约》广受好评,“讲卫生,环境净”等词句朗朗上口,围观居民纷纷跟着哼唱,文明理念在互动中悄然传播。
教室里,孩子们将公约内容绘成漫画:“家和乐”是祖孙相拥的温馨场景;“平安行”是路灯下行人安心漫步的画面;微信群中,“最美公约践行者”的故事持续更新;更具巧思的是“公约积分卡”机制:停车入位可积1分,帮邻居取快递可积2分,积分累计到一定数额可兑换免费理发、家政服务等惠民项目。62岁的陈阿姨翻着积分卡笑道:“照着公约做事,社区生活更有章法,心里也踏实。”从被动遵守到主动践行,公约如春雨般悄然浸润社区肌理,成为日常行为的自觉遵循。
公约治家园
从“小约定”到“大和谐”
公约落地后,社区发生了喜人的变化:曾经随意停放的电动自行车,如今在划线区域内整齐排列;过去因装修噪声引发争执的邻居,现在会提前上门沟通:“多担待,咱按公约来,尽量减少打扰。”社区志愿者队伍从30人发展到300人,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活跃在清晨清扫、傍晚巡逻的岗位上,成为社区里最动人的风景线。
更深刻的改变在于邻里关系的升温。绿景园小区有一对婆媳曾冷战半年,社区妇联结合公约中“孝亲敬老”的理念,三次组织座谈沟通,最终解开双方心结——如今儿媳常为婆婆梳发,婆婆总往儿媳包里塞些亲手做的点心。“电梯里偶遇,哪怕互不相识也会点头微笑;谁家有临时困难在群里说一声,很快就有人响应帮忙。”居民们说,这正是“润邻里”的真实写照。
如今的海陵社区,清晨有孩童诵读公约的琅琅声,午后有邻里践行“相帮助”的暖心事,傍晚有居民对照“平安行”守护家园的身影——处处是公约浸润出的和谐图景,共同书写着基层治理的鲜活答卷。从“纸上约定”到“生活常态”,海陵社区的实践证明,真正的治理智慧藏在民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