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纺织业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成功实现纺纱生产线全流程自动化;当装备制造企业开辟发展新赛道,成功布局新能源汽车行业……这些微观层面的变革正不断汇聚成海安高质量发展的宏大叙事。
4月21日,全省传统产业焕新工作推进会在海安召开,再次为海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打开“新”思路。
制造业,始终是海安经济发展的“脊梁”。全国31个制造业大类中,海安规上工业覆盖27个;41个工业大类中,海安涉及30个。
高占比的背后,是海安以战略定力坚守实业根基,持续开展“产业焕新 空间再造”行动,通过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三链融合”汇聚发展合力,以系统思维打通技术、产业、生态协同脉络,长三角北翼正崛起一片制造业发展的沃土——这里创新主体群英荟萃,发展生态厚植成势,一二三产协同共进,成为区域内经济增速快、发展质态优、创新氛围浓的活力高地。如今,优渥的产业生态已成为海安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张“金名片”,诠释着这座城市对制造业的深耕与热爱。
以链筑基 绘制产业攀升“新蓝图”
在江苏弘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业丝生产车间里,自动化设备飞速运转。“新产品高性能工业丝去年产量2.5万吨,今年4条产线满负荷生产后,产能将达5万吨。”纺丝生产经理周德文介绍,伴随订单增长,企业去年投入约5亿元购置新设备,推动新产品量产。新购入的含油测试仪运用“核磁共振”技术,无需水洗即可测出丝线含油量,技术领先行业。
作为海安锦纶产业的“领头羊”,弘盛落户后已实施三期项目,总投资近50亿元。构建起“聚合—纺丝—织造”及“聚合—改性”全产业链优势,单体锦纶6产能省内第一,技术水平全球领先。
弘盛的发展历程,是海安产业配套优势的鲜活注脚。在时尚锦纶领域,海安已高水平建成高新区锦纶新材料产业园、开发区常安纺织园、墩头镇化纤产业园等三大特色集聚区,集聚200多家锦纶企业。园区内,锦纶切片企业与纺丝企业相邻而建,纺丝企业又与织造企业紧密协作,构成“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的生动图景。
海安持续深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加速推动产业焕新,引导企业通过装备改造、工艺改进、新品研发等方式提高产能、效率、质量等,加速推动资源重整,大力开展产业用地、用能、排放等工业资源要素空间的盘活和再开发,鼓励企业攀高走强、靠大靠强。
从“一片叶”到“一根丝”,鑫缘集团开发出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开展跨界合作,构建起立体生产网络。4月19日,伊顿变压器(江苏)有限公司开业,“海安制造”借助伊顿市场网络走向世界。两年前,瑞恩电气盘活100亩闲置土地,与伊顿公司强强联合,深度融合前沿技术,突破传统制造瓶颈,打造国内最先进高端变压器智慧工厂。两年来,公司国际订单实现近200%的跨越式增长。
增长背后的实践路径是产业资源的重组整合与转型发展。在海安,一批批企业在产业深度转型中大显身手,龙头企业目标行业标杆,优势企业扩总量、壮规模、提质效,中小企业开辟新赛道、挖掘新“富矿”。
市委、市政府也始终与企业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目标,系统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大任务”,优化产业发展结构。
借势低空经济发展浪潮,海安积极构建“低空+”融合应用场景,全力抢占产业发展先机。南通爱夏航空是南通仅有的两家无人机本体生产企业之一,拥有16个机型自主生产能力。南通亿思特公司的大疆机场1号无人机可快速响应警情,提前完成灾情侦察。
海安已构建起“两高三新、五群十链”县域现代产业体系,色织行业跻身全国前三强,现代丝绸产业链自主可控,装备制造产业有全国县级城市中最大的电梯部件产业基地,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轨道交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均覆盖行业多个细分领域。全市拥有规上工业企业近1400家,其中百亿级企业3家,亿元企业409家。
用新领航 锻造科创跃升“硬支撑”
北材科技投用不锈钢智造系统,产能提升80%、能耗降低20%;铁锚集团攻克透明陶瓷、核机械手等“大国重器”;华艺集团上线全国首条非遗扎染智能机器人生产线;中机锻压参研的2500米超深水海洋液压打桩锤通过海试,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在海安,“科技创新动能变革”的最生动实践写在企业答卷上。众多企业锚定核心技术、关键工艺、高端产品加大研发攻坚,以创新破局、凭科技突围。一项项历经沉淀的“颠覆性”技术突破,正转化为企业发展的“爆发式”增长引擎。
海安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核心,紧扣产业需求绘制“科创图谱”,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深耕“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双名城建设,成功培育8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总数稳居全省县级城市前列、南通第一。
“科技成果能‘先使用后付费’,让初创企业轻装上阵。”江苏畅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荣的感慨,源自今年1月与南京大学海安高新技术研究院签订的能源智慧管理技术转让合同。这种模式直击科技成果转化“成本高、周期长”痛点,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屏障”。
科技成果的最终归宿是转化为生产力。推进科技成果“先尝后买”的改革实践背后,折射出海安的科技成果转化优势。
为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最后一公里”,海安高规格组建书记、市长担任“双主任”的科技创新委员会,连续11年举办“创新创业在海安”“两院专家走进海安”主题活动,常态化开展“高校海安日”“企业高校院所行”等系列活动,拓展大院大所合作矩阵,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台”迈向“生产线”。
厚植科创策源土壤,构建“热带雨林式”生态,才能让创新浓度更强,让企业“成长”得更舒适。海安打造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省级滨海新区、省级商贸物流园区等高能级园区载体,推动优势产业项目、高端科创平台、优质资源要素加速集聚,园区开放承载力显著提升——2024年,各开发园区、经济强镇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总量达79%。
在海安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一场“智造革新”正在上演。研究院为江苏北辰互邦定制变压器铁芯自动叠装生产线升级方案。双方成立的联合研发中心负责人张亚华算了一笔账:“和每天人工叠装2台相比,自动化叠装可节约500元的人工叠装成本。”
成本降低了,品质也提升了。像海安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这样的产业研究院,海安有12家。以“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以“人才链”赋能“创新链”,海安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5个、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院士工作站31个,创新源泉持续奔涌。
相向而行 齐鸣政企同心“最强音”
水美鱼跃,土沃稻香。海安本就是最适合制造业发展、产业集聚的福地。这里不仅平台优、科创强,更缘于区位佳、服务好。行走在海安大地,新项目的落地生根、创业者的逐梦身影、企业家的频频点赞,共同勾勒出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下一个项目还要投在海安!”苏州智慧倍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廖于峰的心声,道出了对海安营商环境的高度认可。因票点点项目结缘海安后,这里完备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网络、良好的工业生态链,以及政府贴心到位的服务,让他毅然决定追加投资10亿元建设精密加工基地。
3月末,37个产业层次高、科创要素强、发展前景好的优质项目集中签约,如珍珠落盘般为海安实体经济注入澎湃活力。企业敢投愿投,充分彰显优质营商环境就是吸引力、生产力、竞争力。
此次签约的客商在交流中都提到了海安的最大优势资源之一——交通。海安是“通道、物流、产业”互通联动的物流重地。如何让下游生产加工企业在“家门口”完成原料采购,降低物流成本?海安给出的实践就是:做大做强枢纽经济,把枢纽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资金优势、人流优势。
去年10月,海安商贸物流产业园获批建设全省首家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南通市国际货运班列有限公司落户海安,“枢纽海安”建设再上新台阶。2024年,园区开行班列960列,同比增长12.5%,铁路到发量达241.97万吨,同比增长20.5%;今年一季度,铁路到发量增至60万吨,同比增长30%。借助通道优势,海安物流基地还将开行中亚、中欧多条线路,加强与国际市场的紧密联系。
助企纾困,海安用实际行动诠释“亲商助企”的深刻内涵。去年,海安开展“亲商助企”大走访,成效显著。江苏江山红化纤流动资金受限,在得知企业的困难后,墩头镇组织开展“亲商助企”活动,为其在内的6家企业争取到6000万元授信额度。
针对中小企业创新难、转型难的痛点,海安组建市级机关部门负责人与企业代表构成的“取经团队”,走访大院大所,搭建校企合作桥梁。4月18日,海安高校院所行走进江苏科技大学,10多家科创型企业与专家教授“零距离”交流对接,开启校企“双向奔赴”的春天之约。
今年,海安进一步扩大走访覆盖面,深入企业调研,精准宣传惠企政策。发挥重点经济工作专班作用,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确保涉企诉求“有人问、有人盯、有人协调”,让企业发展无后顾之忧。
金融“活水”更是滋养发展“沃土”的强劲助推器。在苏中地区,海安的科技金融创新实践走在前列,率先成立科技银行,设立总规模5亿元的科创基金和1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推出“苏科贷”“高企贷”“科创贷”等特色产品,多次荣获全省“苏科贷”绩效评价A类合作地区殊荣,为科创企业扎根成长提供了坚实支撑。
积厚成势,新动能更澎湃,新发展更强劲,伴着让“海安制造”技术更先进、制造更智能、产品更高端、品牌更响亮的脚步渐行渐快,海安正以“技术突破—产业升级—城市竞争力提升”的正向循环开启一个全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