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优化法治供给 滋养营商环境
来源:海安市 发布时间:2025-04-24 字体:[ ]

海安市司法局聚焦民营企业法治需求,整合各类法律服务资源,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精准有效地为民营企业发展开出“法治”良方,以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持续为营商环境优化注入法治力量。

备案审查“松土”

播下法治护企种子

“在助企纾困政策审查上,全体人员要主动靠前,提前介入,保障相关政策在合法合规前提下快速落地落实。”2月27日,海安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谢志军在第一期合法性审查交流研讨会上提出要求。

市场活力的激发离不开高质量制度供给保障,而制度保障必须有一支专业的队伍。海安市司法局不断加强政府法制审核队伍建设,配齐政府各部门、各区镇合法性审查人员,举办全市法制审核员能力培训班,着力提升审查行政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决策等工作的法治化水平。推进政府常务会议议题前置审查机制,针对重要议题,司法局局长、相关科室负责人全程列席,及时提供法律意见建议。对司法所所长列席党政工作会议、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等提出具体要求,以严格的审核把关,保障法治化营商环境。

海安市司法局积极完善涉企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对制定涉民营企业的规范性文件,要求起草单位听取有代表性的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意见。对涉及市场主体权利义务的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性文件建立快速审查绿色通道,为涉企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加速度”。

同时,牵头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行政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性文件的清理,组织年度清理和专项清理,及时废止或修改不利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有效激发市场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2024年以来,废止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4件,拟修订4件;废止市政府政策性文件27件,拟修订12件,宣布失效15件,从制度层面解决企业痛点难点卡点问题。

行政规范“灌溉”

培育法治护企“沃土”

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海安市司法局牵头组织行政执法队伍开展分类培训和全员轮训,海安市1309名行政执法人员线上“菜单式”选课,1273人参加法律知识抽测抽试,680余人参加线下行政执法、法治政府建设等专题培训班,执法队伍业务水平和能力得到充分提升。

开通涉企行政复议“绿色通道”,实行“容缺受理”“涉企快审”机制,将涉企案件平均办理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的60%。以“实质解纷”为目标,推动争议源头治理。推行“调解优先”原则,加大涉企案件调解力度,力争将争议终结在复议程序中,减少企业维权成本。建立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典型案例库”,向执法部门发送《行政执法风险提示函》,源头规范,努力压降涉企执法争议,减少复议诉讼量。

减轻企业“负累”。以规则为市场主体依法经营设好“红绿灯”,编制行业性“1+N指导清单”,含1个通用清单及8个行业清单共570条事项,实现企业规范经营“一本就通”。牵头制定《海安市农业生产经营风险防范工作实施方案》《海安市农业生产经营风险防范工作指引》《农业生产经营合同示范文本汇编》等,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依法经营、依法管理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项目健康发展。

坚持无事不扰。开展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专项行动,积极协调跨部门联合检查、综合执法,对正面清单、“5123”及绿色领军等优质企业,利用在线监控、走航车等科技手段开展“非现场”执法586家,坚决遏制检查乱象,实现执法与企业“双减负、双规范”。

协调监督“除虫”

茂盛法治护企“枝叶”

执法监督是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另一种支持。海安市司法局积极理顺行政执法监督机制,编制《行政执法协调监督职责清单》,提升监督精准度。将全市60名具有法律专业背景且熟悉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工作的业务骨干纳入“行政执法监督专业人员库”,建立行政执法监督“智囊团”。组织开展应急管理、交通运输、教育、卫生等领域专项监督,创新采用“内部自评自查+现场入驻评查+集中交叉互查”模式,“推磨式”联合评查执法案卷600余本。

在深化执法监督的同时,积极推动与社会监督、法律监督的有机贯通。与12345政务热线双向协作联动,制定涉行政执法投诉事项赋码“三级关键词”,常态收集行政执法问题线索,开展数据研判分析,累计提出建议68条,制发《行政执法监督建议书》6份。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需要群策群力、久久为功。海安市司法局持续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指导和监督行政执法单位全面适用包容审慎“四张清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2024年,海安市适用包容审慎柔性执法举措办理行政处罚案件涉企类260件,减免轻罚金额1016.10万元,涉企行政违法行为发案率降幅明显,稳企安商法治“暖环境”更加优质。

法律服务“施肥”

共养法治护企“花开”

近日,在南通凯信休闲用品有限公司,“si法解忧茶”服务团李进玲律师为园区企业管理人员讲授“依法治企,行稳致远企业常见的法律风险防范”课程,受到企业负责人欢迎。

今年年初,海安市司法局创新打造“si法解忧茶”法治服务品牌,积极参与市法学会企业权益保护分会的各项活动,主动对接重要行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普法活动,围绕企业内部治理、生产经营、劳资关系、投资融资、市场竞争等方面,与民营企业家面对面沟通与交流,帮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切实增强了法护发展的实效性。

惟创新者进。针对走访中发现的初创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法律风险和法律需求,市司法局制作各类涉企电子小卡片60余张,对企业招聘用工和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进行提示。持续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聚焦企业发展各阶段需求,探索“产业链+法律服务”,指导执法部门根据企业行业特点设置个性化“企业体检表”,做到重点企业“一企一单”“一厂一案”,开展“产业链+法治体检”等主题活动30余场。创新观察建议单制度,在胡集司法所建立零工市场法治观察点,为企业、求职者架设供需法治桥梁,收集观察建议单17份。精心培育商会调解组织18家,拓展涉企纠纷多元化解新途径,成功化解各类商事纠纷60余起。设立涉外“法务港”,为企业走出国门提供专业法律服务,办理涉外公证200余件。

孤木难成林。海安市司法局联合市律师行业,与市发改委、总工会等部门共同开展公共法律服务“律企同行·法护营商”、群“燕”搭桥·助企出海、法暖职工·燕伴我行等六大项目,联合送出“点单式”法治讲座12场,宣传解读助企纾困法律政策,为企业解决法律问题48件,保障各级惠企政策落地落实。探索小微企业“组团”购买法律服务,推行“共享法律顾问”工作模式,提升小微企业法治获得感。

优化法治供给 滋养营商环境
来源:海安市 发布时间:2025-04-24 字体:[ ]

海安市司法局聚焦民营企业法治需求,整合各类法律服务资源,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精准有效地为民营企业发展开出“法治”良方,以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持续为营商环境优化注入法治力量。

备案审查“松土”

播下法治护企种子

“在助企纾困政策审查上,全体人员要主动靠前,提前介入,保障相关政策在合法合规前提下快速落地落实。”2月27日,海安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谢志军在第一期合法性审查交流研讨会上提出要求。

市场活力的激发离不开高质量制度供给保障,而制度保障必须有一支专业的队伍。海安市司法局不断加强政府法制审核队伍建设,配齐政府各部门、各区镇合法性审查人员,举办全市法制审核员能力培训班,着力提升审查行政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决策等工作的法治化水平。推进政府常务会议议题前置审查机制,针对重要议题,司法局局长、相关科室负责人全程列席,及时提供法律意见建议。对司法所所长列席党政工作会议、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等提出具体要求,以严格的审核把关,保障法治化营商环境。

海安市司法局积极完善涉企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对制定涉民营企业的规范性文件,要求起草单位听取有代表性的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意见。对涉及市场主体权利义务的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性文件建立快速审查绿色通道,为涉企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加速度”。

同时,牵头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行政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性文件的清理,组织年度清理和专项清理,及时废止或修改不利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有效激发市场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2024年以来,废止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4件,拟修订4件;废止市政府政策性文件27件,拟修订12件,宣布失效15件,从制度层面解决企业痛点难点卡点问题。

行政规范“灌溉”

培育法治护企“沃土”

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海安市司法局牵头组织行政执法队伍开展分类培训和全员轮训,海安市1309名行政执法人员线上“菜单式”选课,1273人参加法律知识抽测抽试,680余人参加线下行政执法、法治政府建设等专题培训班,执法队伍业务水平和能力得到充分提升。

开通涉企行政复议“绿色通道”,实行“容缺受理”“涉企快审”机制,将涉企案件平均办理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的60%。以“实质解纷”为目标,推动争议源头治理。推行“调解优先”原则,加大涉企案件调解力度,力争将争议终结在复议程序中,减少企业维权成本。建立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典型案例库”,向执法部门发送《行政执法风险提示函》,源头规范,努力压降涉企执法争议,减少复议诉讼量。

减轻企业“负累”。以规则为市场主体依法经营设好“红绿灯”,编制行业性“1+N指导清单”,含1个通用清单及8个行业清单共570条事项,实现企业规范经营“一本就通”。牵头制定《海安市农业生产经营风险防范工作实施方案》《海安市农业生产经营风险防范工作指引》《农业生产经营合同示范文本汇编》等,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依法经营、依法管理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项目健康发展。

坚持无事不扰。开展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专项行动,积极协调跨部门联合检查、综合执法,对正面清单、“5123”及绿色领军等优质企业,利用在线监控、走航车等科技手段开展“非现场”执法586家,坚决遏制检查乱象,实现执法与企业“双减负、双规范”。

协调监督“除虫”

茂盛法治护企“枝叶”

执法监督是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另一种支持。海安市司法局积极理顺行政执法监督机制,编制《行政执法协调监督职责清单》,提升监督精准度。将全市60名具有法律专业背景且熟悉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工作的业务骨干纳入“行政执法监督专业人员库”,建立行政执法监督“智囊团”。组织开展应急管理、交通运输、教育、卫生等领域专项监督,创新采用“内部自评自查+现场入驻评查+集中交叉互查”模式,“推磨式”联合评查执法案卷600余本。

在深化执法监督的同时,积极推动与社会监督、法律监督的有机贯通。与12345政务热线双向协作联动,制定涉行政执法投诉事项赋码“三级关键词”,常态收集行政执法问题线索,开展数据研判分析,累计提出建议68条,制发《行政执法监督建议书》6份。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需要群策群力、久久为功。海安市司法局持续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指导和监督行政执法单位全面适用包容审慎“四张清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2024年,海安市适用包容审慎柔性执法举措办理行政处罚案件涉企类260件,减免轻罚金额1016.10万元,涉企行政违法行为发案率降幅明显,稳企安商法治“暖环境”更加优质。

法律服务“施肥”

共养法治护企“花开”

近日,在南通凯信休闲用品有限公司,“si法解忧茶”服务团李进玲律师为园区企业管理人员讲授“依法治企,行稳致远企业常见的法律风险防范”课程,受到企业负责人欢迎。

今年年初,海安市司法局创新打造“si法解忧茶”法治服务品牌,积极参与市法学会企业权益保护分会的各项活动,主动对接重要行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普法活动,围绕企业内部治理、生产经营、劳资关系、投资融资、市场竞争等方面,与民营企业家面对面沟通与交流,帮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切实增强了法护发展的实效性。

惟创新者进。针对走访中发现的初创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法律风险和法律需求,市司法局制作各类涉企电子小卡片60余张,对企业招聘用工和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进行提示。持续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聚焦企业发展各阶段需求,探索“产业链+法律服务”,指导执法部门根据企业行业特点设置个性化“企业体检表”,做到重点企业“一企一单”“一厂一案”,开展“产业链+法治体检”等主题活动30余场。创新观察建议单制度,在胡集司法所建立零工市场法治观察点,为企业、求职者架设供需法治桥梁,收集观察建议单17份。精心培育商会调解组织18家,拓展涉企纠纷多元化解新途径,成功化解各类商事纠纷60余起。设立涉外“法务港”,为企业走出国门提供专业法律服务,办理涉外公证200余件。

孤木难成林。海安市司法局联合市律师行业,与市发改委、总工会等部门共同开展公共法律服务“律企同行·法护营商”、群“燕”搭桥·助企出海、法暖职工·燕伴我行等六大项目,联合送出“点单式”法治讲座12场,宣传解读助企纾困法律政策,为企业解决法律问题48件,保障各级惠企政策落地落实。探索小微企业“组团”购买法律服务,推行“共享法律顾问”工作模式,提升小微企业法治获得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