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崇川区推进垃圾分类,环保习惯融入社区日常
来源:崇川区 发布时间:2025-10-15 字体:[ ]

清晨,崇川区濠北社区休闲广场上,几位居民围着垃圾分类科普景观小品讨论投放细节;北濠桥新村的垃圾桶旁,居民们对照分类标识投放垃圾后,会主动向值守人员出示积分卡登记……这是和平桥街道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以来,社区里常见的场景。为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改善投放准确率低等问题,街道从宣传阵地建设、多方联动协作、激励机制落地三方面入手,用务实举措推动垃圾分类从“政策要求”向“日常习惯”转变,为城市环境改善注入基层力量。

建阵地,把宣传点设在居民家门口

“以前分不清厨余和其他垃圾,现在路过广场看看图示,慢慢就清楚了。”濠北社区居民杨海燕说。她口中的广场,是街道联合社区城管办改造的垃圾分类主题广场,原本普通的休闲区域,如今多了科普景观小品、固定式标语和环保主题墙。

不同于以往单一的宣传单,这次街道把宣传内容“搬”到居民常去的地方,广场核心区的小品用彩色图文标注四类垃圾的品类、投放要求和处理去向,信息导图清晰可见;中央的环保主题墙以“垃圾不落地 城市更美丽”为标语,白绿配色简洁,边框加入回收标志,直观传递分类理念;就连小区里的废旧轮胎,也被刷上分类标语,摆放在角落作为宣传点。“之前发宣传单,很多居民接了就放一边,效果不大。”社区工作人员坦言,现在阵地建在居民家门口,咨询分类问题的居民比以前多了近三成,主动分类的人也在增加,但仍有部分老年居民需要反复讲解才能记住投放规则。

聚合力,多方面联动解决实际问题

“干净的泡沫塑料要压扁投进蓝桶,这样能少占空间。”在濠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环保课堂”上,志愿者拿着泡沫塑料向居民演示。课堂上没有复杂流程,就是结合生活案例讲“为什么分”“怎么分”,还准备了垃圾卡片让居民模拟投放,遇到居民提问,志愿者当场解答。

垃圾分类推进难,关键在“没人教、不会分”。街道搭建“社区主导、企业协同、居民参与”的机制,让各方各司其职,社区网格工作站和文明实践站负责组织活动,环保部门派专业人员讲解分类知识,志愿者帮忙现场指导。针对居民容易混淆的品类,比如纸巾和厨余垃圾、废旧电池的投放,志愿者会反复演示,直到居民理解。此外,街道还联合志愿者进学校开展环保活动,通过简单的动画和问答,让孩子了解分类知识,增强居民家庭的参与感与认同感。

定激励,积分制度提高参与积极性

“这个月攒了28分,再投两次就能换洗衣液了。”北濠桥新村居民王阿姨展示着手中的《垃圾分类积分卡》。为了让居民愿意分类,街道在这个小区推行积分制度,居民正确分类投放一次垃圾,经工作人员检查后得1分,按月统计,满30分就能在“积分兑换超市”换生活用品,超市里的洗衣液、卫生纸等都标着所需积分,兑换流程公开。

“以前觉得分类是额外的事,现在能换东西,就愿意多花点时间。”王阿姨说,小区里主动分类的居民多了。目前,和平桥街道的垃圾分类工作有了一定进展,但仍存部分居民分类意识不足、老年居民学习慢、积分制度覆盖范围小等问题,下一步,街道将进一步组建“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队”和“邻里互助小组”,让居民之间互相提醒、互相帮助。“我们的目标不是搞‘面子工程’,而是让居民真正养成分类习惯。”濠北社区党委书记席志芹说道,后续会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调整举措,强化宣传,激发居民的积极参与,互相带动,让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变为居民日常的“好习惯”,共同打造绿色宜居的美好生活环境。

崇川区推进垃圾分类,环保习惯融入社区日常
来源:崇川区 发布时间:2025-10-15 字体:[ ]

清晨,崇川区濠北社区休闲广场上,几位居民围着垃圾分类科普景观小品讨论投放细节;北濠桥新村的垃圾桶旁,居民们对照分类标识投放垃圾后,会主动向值守人员出示积分卡登记……这是和平桥街道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以来,社区里常见的场景。为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改善投放准确率低等问题,街道从宣传阵地建设、多方联动协作、激励机制落地三方面入手,用务实举措推动垃圾分类从“政策要求”向“日常习惯”转变,为城市环境改善注入基层力量。

建阵地,把宣传点设在居民家门口

“以前分不清厨余和其他垃圾,现在路过广场看看图示,慢慢就清楚了。”濠北社区居民杨海燕说。她口中的广场,是街道联合社区城管办改造的垃圾分类主题广场,原本普通的休闲区域,如今多了科普景观小品、固定式标语和环保主题墙。

不同于以往单一的宣传单,这次街道把宣传内容“搬”到居民常去的地方,广场核心区的小品用彩色图文标注四类垃圾的品类、投放要求和处理去向,信息导图清晰可见;中央的环保主题墙以“垃圾不落地 城市更美丽”为标语,白绿配色简洁,边框加入回收标志,直观传递分类理念;就连小区里的废旧轮胎,也被刷上分类标语,摆放在角落作为宣传点。“之前发宣传单,很多居民接了就放一边,效果不大。”社区工作人员坦言,现在阵地建在居民家门口,咨询分类问题的居民比以前多了近三成,主动分类的人也在增加,但仍有部分老年居民需要反复讲解才能记住投放规则。

聚合力,多方面联动解决实际问题

“干净的泡沫塑料要压扁投进蓝桶,这样能少占空间。”在濠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环保课堂”上,志愿者拿着泡沫塑料向居民演示。课堂上没有复杂流程,就是结合生活案例讲“为什么分”“怎么分”,还准备了垃圾卡片让居民模拟投放,遇到居民提问,志愿者当场解答。

垃圾分类推进难,关键在“没人教、不会分”。街道搭建“社区主导、企业协同、居民参与”的机制,让各方各司其职,社区网格工作站和文明实践站负责组织活动,环保部门派专业人员讲解分类知识,志愿者帮忙现场指导。针对居民容易混淆的品类,比如纸巾和厨余垃圾、废旧电池的投放,志愿者会反复演示,直到居民理解。此外,街道还联合志愿者进学校开展环保活动,通过简单的动画和问答,让孩子了解分类知识,增强居民家庭的参与感与认同感。

定激励,积分制度提高参与积极性

“这个月攒了28分,再投两次就能换洗衣液了。”北濠桥新村居民王阿姨展示着手中的《垃圾分类积分卡》。为了让居民愿意分类,街道在这个小区推行积分制度,居民正确分类投放一次垃圾,经工作人员检查后得1分,按月统计,满30分就能在“积分兑换超市”换生活用品,超市里的洗衣液、卫生纸等都标着所需积分,兑换流程公开。

“以前觉得分类是额外的事,现在能换东西,就愿意多花点时间。”王阿姨说,小区里主动分类的居民多了。目前,和平桥街道的垃圾分类工作有了一定进展,但仍存部分居民分类意识不足、老年居民学习慢、积分制度覆盖范围小等问题,下一步,街道将进一步组建“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队”和“邻里互助小组”,让居民之间互相提醒、互相帮助。“我们的目标不是搞‘面子工程’,而是让居民真正养成分类习惯。”濠北社区党委书记席志芹说道,后续会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调整举措,强化宣传,激发居民的积极参与,互相带动,让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变为居民日常的“好习惯”,共同打造绿色宜居的美好生活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